譚榮
摘 要:對教材的適當拓展,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觸動了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審美情趣的變化。課程實踐一度時期后,又被新的經驗、新的模式所束縛,忽略了文本蘊涵的價值,疏于對文本的拓展開發(fā)。教師應該克服職業(yè)倦怠,加強學習思考,不斷實踐創(chuàng)新,勇于反思自己,勇于否定自己,善于提升自己,與課程、學生共同成長。
關鍵詞:教材;拓展;反思
四月中旬,就要教學七年級下冊自讀課文《竹影》了。在以往的教學中,對自讀課文的教學,基本上采取文學常識介紹、整體感知、理清結構、品析詞句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讀一讀,體會一下就結束了。從心理上不夠重視,教學上淺嘗輒止,效果不是很好。教學設計前夕,我翻閱了以前的教案,總覺得缺少些什么。
我想,書法國畫作為中國的國粹,農村學生知之甚少,而自己又有這方面的愛好。何不以課文教學為導線,對文本加以拓展,適當進行中國畫常識及國畫欣賞的教學,既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又促進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愛國情懷,思之再三,我決定試一試。
第一課時,我首先介紹了作者豐子愷多方面的卓越成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分組自主研討探究,體會文章的童趣、情趣和美感。第二課時,由父親對中國畫的介紹順利過渡到中國畫常識的教學,先從寫意畫入手,介紹了中國畫特有的寫意畫的基本技法、中國畫多點透視注重神韻的特點,并進行了現場演示講解,學生表現出了很高的興趣和熱情。第三課時,采用多媒體教學,搜集了大量的國畫圖片,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畫的不同形式,欣賞寫意畫與工筆畫的不同美感,感受不同時代意識和審美標準在畫作中的展現,展示了齊白石、張大千等著名大師的傳世佳作,講述了他們刻苦求學創(chuàng)作的故事。學生是那樣的專注、那樣的投入,我想,這是由于精美的畫作深深地吸引了他們,他們的心靈被悠久的傳統文化、大師們高尚的精神強烈震撼和撞擊著。
《竹影》一課的教學結束了,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學生表現出了對傳統文藝的興趣,有的在習作中流露出學習中國畫的向往,有的購買了相關的書籍欣賞傳閱,學生作業(yè)書寫的規(guī)范了許多,黑板報、手抄報更加注意裝飾了……
對教材的適當拓展,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竟然觸動了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我不由得認真審視和反思了自己這一時期的教學工作。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有十余個年頭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且更要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品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
課程改革之初,我們參加各類培訓,加強課程課標的學習,加強課程理念的學習領悟,努力走出前期教學模式的桎梏。而新課程實踐一度時期后,我們卻又被新的經驗、新的模式所束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充分關注各級的考核評價,在“教學成績這棵大樹”下駐足徘徊,苦苦尋覓。我們高度重視知識能力的反復訓練,對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目標的達成則重視不夠,為了教課文而教課文,忽視了周邊美好的風景,忽略了文本蘊涵的價值,疏于對文本的拓展開發(fā),這確是舍本逐末,勢必使我們的教學越來越僵化,使我們的課堂越來越沉悶,使我們的工作越來越低效。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誠然,教師工作極強的周期性和事務性,容易使人產生職業(yè)倦怠。然而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應該加強學習思考,不斷實踐創(chuàng)新,勇于反思自己,勇于否定自己,善于提升自己,讓每一堂課都是一次全新的心靈之旅,讓每一天都收獲新的精彩和感動,與課程、學生共同成長。
(作者單位 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沙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