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慧 黃河
[摘 要]理想信念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理論基礎,以高校為主陣地,以學生自我教育為主導,整合教育力量,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5 — 0118 — 02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重點,是能夠從整體層面上影響高校各項工作的中心力量。胡錦濤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沒有遠大理想,不是合格的當代大學生;脫離實際、紙上談兵,也不是合格的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遠大理想而奮斗,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實現成人成才和全面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終身為之努力的人生目標。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用科學的理論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促使他們樹立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信念的實踐活動。”〔1〕對大學生進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不能僅僅停留在下發文件或者單純地喊口號、拉條幅上,而應該要落實到高校的各項具體的實踐工作中。
一、 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理論基礎,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為現實
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2〕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他批判神秘主義,認為所有問題都可以到實踐中得到合理解決,實踐是理想成為現實的平臺,是把理想轉化為現實的中介環節,離開實踐來論證思維的真理性和現實性是錯誤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理想與現實的關系,馬克思認為理想源于現實、高于現實,它具有現實的可能性,理想能夠轉化為現實。“理想作為能夠成為現實的可能性的想象,并不意味著有了宏大的理想,一切可能性都能轉化為現實性……然而這種轉化絕不是任意的,無條件的,而是要借助于實踐這個中介,才有轉化為現實的可能性。”〔3〕理想是不會自動轉化為現實的,必須通過實踐這個中介。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指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學理論。人的認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驗證和強化,理想信念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牢固樹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實際性的效果,就必須把它當作一個實踐問題長期堅持貫徹下去。只要胸懷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社會主義必勝的堅定信念,就應該為這個理想的實現而無限奮斗。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成功與否有待于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發現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例如目標定位問題、教育方法問題、教育內容問題等,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和大學生成長規律,在實踐中創新和充實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同時大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做到與理論的緊密結合,在實踐中完善和充實自己的人生理想,更加明確個人價值和自我發展的目標和層次,從而提升和改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本身就是一項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指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實踐的基礎理論。
二、 以高校為主陣地,整合教育力量,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通過舉辦各種實實在在的、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指導思想,創新理想信念教育的載體,貼近學生實際,把大學生應該樹立的理想信念融入到實踐活動中,滲透到學生的頭腦里,使大學生感同身受并有所領悟,才能取得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 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將理想信念理論教育外化為客觀實在
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絕不只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教師講的幾個概念而已,也不是離大學生很遙遠或者無關的目標,它更多的是指導大學生成人成才和全面發展的方法和道路。校園文化活動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最常見的載體,也是最有效的載體。通過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將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融入活動當中,寓教于樂,進行教育的強化滲透和自我熏陶。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是一種隱性而持久的力量,它能夠內在地反映理想信念教育的需要,能夠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行為方式,能夠引導大學生進行科學地價值判斷,是連接高校實現培養目標、發揮教育功能與大學生塑造人格、提高素質和培養能力的重要平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效能,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大學生頭腦,從而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二) 尊重學生差異,切實解決大學生思想上和認識上的實際困難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要緊密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緊扣時代主題,關注社會熱點,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和充實,將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與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切實解決大學生思想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和疑惑。“針對當前大學生高度關注個體發展、崇尚成功的思想特點,理想信念教育必須關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具體需求,構建大學生自我教育模式,對于他們所處特定社會時期、特定生活環境和特定人生階段所必然帶給他們的各種疑惑和困難,要積極引導并協助解決。”〔4〕針對不同層次和發展水平的學生,堅持針對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的原則,因人制宜,以人為本,了解他們的實際需要,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采取被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及時理清他們認知上的偏差,幫助他們進行自我認同和自我定位,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深刻理解個人發展與國家前途命運的關系,引導他們形成科學的理想信念。
(三) 整合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各方力量,形成全校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合力
當今高校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從理論上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教師,從實踐載體上依靠校園文化活動,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教育是一個整體。要使教育效能實現最大化,首先要充分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教師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主導力量和主陣地來夯實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根基,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正確面對成人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其次必須注入專業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及其他行政人員和工作人員的輔助力量,形成全校師生統一決心、共同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堅強力量,健全各級各類教師理想信念教育體系,把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納入到對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的考核和評估上;最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在共同的教育目標指導下,發揮各自領域的不同教育影響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推動全社會對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共同一致性,并一以貫之。
三、 以學生自我教育為主導, 強化學生體驗,實現理論與實踐相互轉化
據有關專家學者的調查,絕大部分大學生對于理想信念有自己的具體認知,但在堅持理想信念和實踐理想信念的結合上,還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在于在他們看來理想信念這個概念很空泛很遙遠,似乎不知從何處下手。實際上理想信念教育更多的是一個從實踐層面的概念,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一) 明確目標和發展方向,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
新世紀的大學生,如果缺乏正確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必然不能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不能擔負歷史重任;而如果空談理想卻缺乏付諸實踐的勇氣,必然一切都將付之東流。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正確應對前進中的困難和挫折。大學生要強化理想信念,就要有奉獻精神,在奉獻中實現自我價值。堅持理想信念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要求。部分大學生表現出碌碌無為的學習和生活狀態,關鍵就在于他們沒有樹立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沒有明確自身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從實踐上來說,它要求大學生提升自己的政策理論水平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把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聯系起來,把實現個人價值與實現社會價值聯系起來,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把自己塑造成德才兼備的新世紀大學生,為將來投身社會主義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參加社會實踐,體驗愛國主義情懷
“社會實踐是連接學校和社會的橋梁,大學生只有通過自己在社會實踐中的親身體驗,才能真正理解從書本上學到的馬列主義理論,從而轉化為內心的理想信念。”〔5〕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改革開放以來祖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那種自豪感和驕傲感油然而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人間冷暖,了解肩上的責任,自覺把崇高的理想信念付諸實踐,并長久堅持下去。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蓬勃發展,整個世界呈現出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態勢,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逐步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轉變陳舊的思想觀念和教育方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面開展,運用現代化的科技載體,加大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大學生要積極參加各項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社會調查研究,了解國情和社會現實,完善和充實自己的人生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在實踐活動中增強愛國主義熱情,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把遠大的理想信念和實際的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三) 以學生黨建為龍頭,依靠學生黨員帶動整個學生群體理想信念教育的加強
學生黨員是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是學生中的靈魂骨干,肩負著崇高而又艱巨的歷史使命。大學生黨員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不因為發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難和挫折而退縮,不因為西方文化思潮的強烈沖擊而動搖,不受利益的驅使,不受金錢的誘惑,自覺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增加自身的綜合實力,永遠保持黨員的先進性,把自我融入到國家和社會的大我之中,把個人發展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高校可以把學生黨員作為實踐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中堅力量和依靠力量,充分發揮他們的旗幟引領作用,以小及大,以少及多,以點及面,層層推進,把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灌輸到每個大學生的頭腦中,讓整個大學生群體自覺建立起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信念。
〔參 考 文 獻〕
〔1〕李婧,蘭繼華.多元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對策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05).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列部、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
〔3〕許彥利.論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理想與現實的辯證關系〔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03).
〔4〕王易,宋友文.新形勢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04).
〔5〕陳文斌,張煜.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實踐的困境與選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04).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