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摘要:環境問題現在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這也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小學音樂學科,是學校藝術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它可以陶冶學生情境,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因此,在音樂教育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對于學生全面發展有著深刻的意義。
關鍵詞:環境教育;音樂;教學;融入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加強環境保護教育也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共識。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它能以獨特的藝術魅力來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陶冶學生情操。而在音樂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也有其本身特有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憑借音樂課程加強環境教育,以培養和塑造全面發展的下一代,這是時代賦予我們每個音樂教師的使命。那么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有機地融入環境教育呢?
一、挖掘環境教育題材
以本為本,是挖掘環境教育題材的最佳來源。只要教師用心發現,直接或間接用來進行環境教育的歌曲,小學音樂課本里還真不少。如蘇教版的第七冊《彼得與狼》、《綠色的祖國》,第八冊《小鳥,請到這里來》《綠葉》《熱愛地球媽媽》第十二冊的《小鳥,小鳥》《校園里的小白楊》等教師可以直接將歌曲內容與環境教育相結合,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環保知識的講解。在第八冊《小鳥,請到這里來》的教學中,我問學生,怎樣才能讓小鳥愿意到我們這里來,學生很自然地想到要愛護鳥類,愛護綠色的環境。
有些歌曲的環保內容不是很明顯,但只要教師著意引導,同樣能使教材為環境教育服務。例如在欣賞完《彼得與狼》后,學生意猶未盡,我乘機引導學生對處理“狼”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想出了合乎情理的方法,進一步明白了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認識到要自覺保護日益稀少的動物。
二、融入環境教育思想
音樂教材中雖然或多或少地蘊含著環境教育方面的素材,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在教學中把握好時機,巧妙滲透,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去領悟、體會,也是枉然。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水乳交融,相機滲透,防止生搬硬套。
1.利用圖片,加深學生的理解與感情的表達。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有感情地唱好歌曲,可用圖片來創設一定的情境,比如在學習《鈴兒響叮當》時,可以在黑板上貼一幅巨大的雪景圖。學生看著圖片就很快答出是冬天,然后我又問學生冬天會是什么樣呢?學生紛紛回答天氣會變冷,我再問冬天會有什么現象呢?學生看著圖回答:“早晨會有霧、霜,會下雪、結冰。”這時,響起了悅耳的歌聲,學生仿佛真的置身于這詩情畫意之中。通過欣賞、學唱激發了學生熱愛冬天、贊美冬天之情。
2.運用律動,激發學生感情。歌與舞自古以來緊密相連,兒童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往往不滿足于只是安靜地聽或僅是以舞蹈來表達,往往是邊唱邊跳,邊欣賞邊表演。教師可以根據音樂的特點,抓住情感進行融入,以情感人。例如在《熱愛地球媽媽》一課的教學中,我請學生事先搜集一些有關的資料,課堂上相互交流。我在課上播放地球生態環境正遭破壞的視頻給學生看,把《熱愛地球媽媽》的歌曲作為背景音樂,邊看邊聽邊感受。在這種情境中,學生的心靈受到很大的震動。接著我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地球會變成這樣。學生紛紛敘述,有的說:“這是人類不注重環保釀成的悲劇。”有的說:“你怎么對待環境,環境將怎么對你!”……人類能這樣對待地球媽媽嗎?學生回答不能,我們要保護環境,不要做不利于環保的事情,要呼吁全社會、全人類都來保護環境。然后,學生帶著這樣的感情來學唱歌曲,不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還會暗暗地告誡自己不要做不利于環保的事情,從而深刻認識到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保護環境,不要再給地球媽媽增添麻煩。
再如第十冊《讓我們蕩起雙槳》,學生學唱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河水,曾經清澈的小河變得渾濁不堪,如果今天我們再到小河里蕩起雙槳,還能看到歌曲中美麗的風景嗎?接著讓學生談談如何保護河流,這樣的教學定能使學生明白:充滿詩情畫意的大好風景需要我們共同保護,一起珍惜。
融入環境教育思想,除了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外,還需要與學校的各項活動結合,如專題講座、演講比賽、作文比賽、課外閱讀、社會調查等,使環境教育變得生動活潑,卓有成效。
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通過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用音樂來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感情,樹立起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真正達到藝術育人的目的。這樣既落實了音樂課堂的教學任務,又進行了生動形象的環保教育,做到一箭雙雕。只要我們共同努力,我深信,我們必將迎來一個百花盛開,爭奇斗艷得更加燦爛的春天!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