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燕云 尚興華
作為培養職業勞動者的搖籃,技工學校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的養成教育,既是當前職業教育的重要一環,也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難點,應主動根據社會和企業的需要,把學生的職業素養的提高作為技工學校教學的重中之重。
技校生德育工作職業素養技校生是未來產業大軍的重要來源,其職業素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制造”的質量優劣,也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筆者認為,作為培養職業勞動者的搖籃,應主動根據社會和企業的需要,把學生的職業素養的提高作為技工學校教學的重中之重。
一、充分認識提高職業素養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從社會發展角度看,社會生產和發展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其職業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中國制造”的品質和競爭力。從企業用人角度來看,員工的良好職業素養是企業核心的競爭力之一。很多成功企業對員工的要求第一就是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其次才是具有熟練的專業技能。近年來,從企業反饋的信息中發現,企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要求,首先是職業道德,其次是工作態度、服務意識和溝通合作能力,很多企業把人品、敬業、責任感作為聘用員工的先決條件。從個人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職業素養是實現自身價值,實現人生理想的重要砝碼。
二、分析學生現狀,增強改進德育工作的緊迫性
一是信仰和追求的缺失。技校學生一般都是在以往的應試教育中的落選者,他們在學校中基本上長期處于落后狀態,他們經常受到批評,沒有明確人生規劃和目標,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上課開小差,下課手機上網,對職業和未來一片茫然。
二是紀律和道德的失范。現在的技校生大都是“90”后,很多來自農村留守孩子,從小缺少行為規范的教育,個別學生入校前就養成了說臟話、打架斗毆、抽煙的不良習性。作風比較散漫,紀律性差,缺乏自我約束能力,部分學生對學校、老師的教育和管理有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
三是集體和團隊觀念的淡薄。現在技校生獨生子女的比例逐年上升,無論家境好壞,都是父母的寶貝,這些孩子突然來到學校,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缺乏理解、包容的合作意識,有的甚至為一點小事拳腳相加,參加集體活動不積極,遇到困難或挫折時,相互埋怨,相互指責。
四是是非善惡觀念模糊。技校學生大都處于半成人狀態,學生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部分養成不好的生活習慣和習性,迷戀網絡。
三、改進德育工作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幾點建議
1.成就一個“夢”,樹立職業目標和理想,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
首先,要引導學生建立職業意識,通過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有目的、有步驟、全方位的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其次,組織學生到各自專業對口的企業參觀學習,幫助學生明確職業方向,認識所選專業的職業特點和工作內容,達到強化學生職業意識的效果。其三,多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實習活動,特別是打工與做義工,在豐富多彩的職業生活中了解優秀企業文化的內涵,體驗人生,了解自己的能力,為自己將來的職業勤奮學習,成就職業理想。此外,還可以邀請一些就業、創業明星到學校現場說法,讓學生分享他們就業創業的成功經驗和感受,讓學生重拾信心,增強學習動力,以良好的心態面對職場的挑戰。
2.突出一個“嚴”,從養成教育著手,促進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養成
技工學校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的養成教育,既是當前職業教育的重要一環,也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難點,必須創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取得成效。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從新生入校開始,學校就要通過軍訓等活動,讓學生學會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按條令、條例要求去做,讓學生感受嚴格的紀律性,使學生養成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好習慣,做到事事排隊,就餐節約,著裝整潔,說話文明;保持整潔劃一的內務衛生,從豆腐塊式的被褥到床底整齊排放的鞋子,從帽子腰帶擺放的位置到洗漱用具的陳列,從衣柜物品的放置到室內的衛生都嚴格按照學校的管理的標準來要求。在管理中突出一個“嚴”字,加快學生角色的轉變速度,自覺檢驗自己言行舉止,并在日常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開設禮儀課堂和講座,組織學生討論,開展禮儀示范和訓練,讓學生不斷在學習生活中修正個人的語言和行為習慣。
3.體現一個“和”字,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
學校可以通過創造豐富、活躍的校園文化,來培育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學生這方面的品質和能力,學校應積極拓寬途徑,為學生創設更多更好的平臺,促進其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養。
一是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參與性強的科技、文化、體育等活動,如拓展訓練、演講比賽、體育比賽、職業技能大賽等等,給學生更多的鍛煉機會,既讓學生充分展示才能和風貌,又讓學生增強集體榮譽感,促進個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同時還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完成一個項目、一個任務沒有團隊精神,沒有合作意識,就不可能度過難關,取得成功。二是完善校園文化設施,培植校園文化,深入開展“創建文明校園、文明班級、文明宿舍,做文明學生”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創建各類自我管理組織和團隊,引導學生從一言一行做起,養成文明行為習慣,堅決抵制各種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對學生的侵蝕和影響,建設平安、健康、文明、和諧校園。三是突出職業特色,主動與企業文化對接,汲取企業文化中的豐富營養,探索與企業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
4.強化一個“訓”,設置情景,引導學生進行職業實踐活動
這方面德國職業教育特色值得借鑒。德國職業教育是以“實踐為導向”,因此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都帶有極強的實踐性特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學習理論知識和行為方式,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合作能力、質量意識、紀律意識等職業能力和素養。在德國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就是這種職業教育的一個回報。
5.奉獻一片“愛”,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
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不僅應具有扎實而寬厚的基礎知識和較強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具有敬業精神、奉獻精神、良好的師德等人格魅力,都將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俗話說:“學高為人師,德高為人范”,更重要的是要把愛作為教育的橋梁和紐帶,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犯的過錯,用不同的口吻和語氣教育學生,在達到批評效果的同時盡量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實踐證明:理解、尊重和熱愛學生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更是高尚的人際關系,教師只有把學生當作平等的人看待,主動地尊重學生,用真摯的愛心來溝通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用細致的教育來感化他們的思想,用真誠的行動來開啟學生的心扉,才能換來學生真摯的敬意,使學生“樂其師而信其道”,進而啟迪他們自尊、自信、自強,引導他們升華情感、信念及健康的心理素質,確立正確的職業態度和人生追求,沿著正確的軌道不斷地完善自己,在未來職場中贏得競爭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