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玲

【摘要】合作教學模式應用于高校的體育課程,一方面符合教學綱要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體育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有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本文對合作教學模式的含義作出探討,分析了合作教學模式應用于大學體育課程的優勢與效果。并提出合作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課程應用時的遵循原則。
【關鍵詞】合作教學;高校;優勢;效果分析
合作教學模式,是我國學者在合作教育、合作學習與合作授課的發展基礎上提出的,與傳統教學模式的理念與策略不同,合作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強調教師與學生通過協調合作從而完成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對于合作教學的應用不足,效果不夠理想,因此需要高校體育教師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實踐。
一、合作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不同
下為兩種教學模式的流程圖:
從表中可以看出,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與交流,并且教師難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合作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了共同的教學目標積極的進行配合協調,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種模式通常將學生分成活動小組,以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充分利用教學中的各種因素,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將小組的成績與學生個人進步聯系起來。合作教學模式通過分組活動,能夠產生良好的組內競爭、組間競爭,增強學生的交流并活躍了課堂氣氛,最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從表中可以看出,合作教學以小組為基本的學習形式,教師起到輔助指導作用,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小組內部與小組之間存在著良性競爭。教師通過創設合理的教學情景,與學生互動交流,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與情感素質,并使學生為達到共同的教學目標而積極努力。
二、合作教學應用于高校體育課程的積極效果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
在合作教學模式中,教師為了能夠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與合理的教學內容,必須認真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在學生分組進行動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為了保證小組活動能夠順利進行,也必須直接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給予及時的幫助與指導。如果教師能夠在合作教學的實踐中對活動小組成員給予鼓勵、認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快速熟練的掌握相關動作與知識。
(二)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由于合作教學模式注重教師的評價與信息反饋,而這種評價可以對大學生起到良好的鼓勵作用,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教師一個贊許的動作與一句鼓勵的話都能讓學生受到巨大的鼓舞,從而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也是合作教學模式的優勢所在。
三、合作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一)提高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導師,濃厚的學習興趣會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于學生全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合作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課程中始終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小組討論、小組交流、組內互評、組間評價、教師檢測評價為學習流程,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與教師通過課程內容進行認知活動等方面的交流,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二)培養新型師生關系
合作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缺乏相互交流的情況,不再是學生一味聽課、教師一味授課,強調師生間的平等互動與平等交流。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努力營造出友善、和諧、進取、寬容、合作、融洽的課堂氛圍。活躍了課堂氣氛并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在合作小組里,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都有施展才華的機會。與此同時,合作教學模式將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產生新型的師生關系,真正體現教育教學的民主化。
(三)符合《高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的要求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大學體育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要講究個性化與多樣化,鼓勵提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關系,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課堂創造性,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高教體育教師在研究教學方法的同時,也要注重指導學生的學習動作,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合作教學模式很好的體現了《綱要》中的有關要求,通過師生互動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逐步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
四、合作教學模式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一)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
由于合作教學以小組模式進行,學生為了共同的教學目標,在完成個人任務的同時也積極與他人配合,從而完成小組的集體目標。在與他人的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學到自己欠缺的技能、技巧與處事態度,并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自覺的產生模仿,從而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之間缺乏相互的交流溝通,思想過于狹隘,缺乏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利于自身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大學生自我反省能力與交流能力
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合作教學更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表達與交流。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提供豐富的信息,在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也對組內的其他成員提出建議。此外,活動小組會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動作的創編,這中創編的過程也是學生思想交流、思想碰撞的過程,由于每個小組成員都有自由的發言權,因此在交流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各種問題,最終通過不斷的交流協調達成共識。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的交流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不斷增強,并通過關注他人的建議與有選擇的接受他人的信息,有利于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三)提高大學生體育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
由于體育教學不僅注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教會學生必備的運動技術與運動技能,更要求教師通過體育教學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狀態,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合作,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合作教學模式注重發揮大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公平競爭意識,通過小組不同觀點的交流,促進活動小組的團結協作,使學生在合作的過程學會容納不同的建議與觀點,在提高自身體育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
五、合作教學模式的建議
合作教學模式的主要形式為分組學習,因此在劃分小組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除了進行身體素質與專業技能等必要的測試外,還要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例如年齡、心理、性格、身高、體重等因素。
在合作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高校體育教師應保持公平嚴謹的教學態度,對待不同個體與不同小組應一視同仁,給予相同的關心與指導,避免學生產生自我放縱、自卑等不良心理。與此同時,對于不同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指導方式,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由于合作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應該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積極推廣,但這種教學模式的推廣決不是簡單的照搬抄襲,而應該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運動項目的實際要求、學生的實際能力認真確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與教學方法,并在實踐的過程中依據實際效果進行不斷的完善與改正。
總結:
本文主要分析了合作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不同,闡述了合作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評價作用,提出合作教學模式具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新型師生關系,并符合高校體育課程的要求,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自省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并指出合作教學模式在實踐的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