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凌云
摘 要:高職教育現(xiàn)已非常普及,課程建設是高職教育中的基礎工作,本文嘗試著就課程建設的原則、措施以及需處理好的兩方面關系做了論述,以期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高等職業(yè)教育;課程建設
高等職業(yè)教育課程建設,是高職院校工作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一項重要基礎工作。課程建設在高職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課程建設是否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要求,關系到高職院校能否完成教學目標、培養(yǎng)的人才在質量上能否符合社會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積極探索高職教育規(guī)律,認真研究高職教育課程建設的原則和方法,為推動我國高職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提高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提供理論依據。
一、高職教育課程建設的原則
課程建設在一般意義上是指對某一專業(yè)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安排與實施,主要包括各專業(yè)課程體系設置、每門課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制訂、按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實施教學等三部分內容。在上述三部分內容中,課程體系的設置是課程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課程體系建立是否科學合理,決定了教學內容整體結構是否科學合理;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是否完善,是否符合教學規(guī)律要求,又影響著每一門課教學內容的具體結構;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是否得到認真貫徹,則制約著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最終體現(xiàn)為能否保證學生培養(yǎng)的質量。課程體系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制定和實現(xiàn),是課程建設的必備內容,其中缺一不可。
根據社會對高職學生的要求,筆者認為高職院校課程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課程建設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學科、課程設置提出了“寬口徑、厚基礎”的原則,這是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教學工作都應遵循的共同規(guī)律之一。但在貫徹這一教學規(guī)律時,普通教育與高職教育是有區(qū)別的,普通教育著重于理論方面的口徑寬、基礎厚;高職院校則是著重于實踐方面的口徑寬、基礎厚,這與高職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相一致,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從而在踏上工作崗位后,能快速地適應崗位的要求,能夠獨擋一面,并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提高技術,為成為一名高級技術人員打好基礎。
(二)課程建設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目前高校教育中,知識的傳授正盡量與社會相結合,這種努力是可喜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則要求學生不斷拓寬知識的領域與加強知識的深度。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是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目標。
首先,必須走出填鴨式教學方法的誤區(qū)。填鴨式教學方法是指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對學生進行強制輸灌課本知識的教學方法。要改變這種教學方法,從課程設置角度上說,要對一些專業(yè)課課時相對壓縮,要提高每一門課的知識含量和信息含量;從教師授課角度上說,要加強對重點、難點內容的闡述,對一般性內容,應指定學生在一定時間內自學,并作適當?shù)臋z查。并且鼓勵學生不斷拓展專業(yè)知識,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信息優(yōu)勢,通過辯論、做讀書報告、新知識傳播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自學成果。
其次,必須擺脫保姆式教學模式的困擾。保姆式教學模式是指對教材內容的照本宣科,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嚴密控制,對學生回答問題要求必須符合教師的所謂“標準答案”。這種保姆式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一大障礙。要走出這個誤區(qū),一是要求教學的管理者不斷改善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機制,使評價結果真正地體現(xiàn)教師的各方面水平,從而能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二是要給教師一個“吃透”教材的備課時間,允許教師在舊教案的基礎上不斷地添加新內容,這樣可以壓縮教師抄教案的時間。另外,一門課程不一定要一位教師獨立完成,也可由幾位教師共同完成,大家各施所長,經常切磋,利于提高教學水平。
(三)課程建設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實踐操作能力既包括動手能力,也應包括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同行業(yè)或專業(y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有些專業(yè)則偏重于分析問題解決的能力,有些專業(yè)偏重于動手能力,但無論何種專業(yè),這二者不可偏廢。高等職業(yè)技術院校課程建設也應充分考慮這個問題,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哲學思維、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高職教育中,對于那些操作性較強的專業(yè),如應用生物技術、園林與綠化工程、動物疾病防治與檢疫等,應在課程設置中增加實驗、實習的份量;對于那些思維性較強的專業(yè),如法律、經濟、管理等,應在課程設置中,加大邏輯思維的份量,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現(xiàn)由于一些院校在課程建設中存在這方面的缺陷,培養(yǎng)的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不強,思維方式不適應實際工作需要,給那些以賺錢為目的的各種培訓提供了借口。這是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四)課程建設要有利節(jié)約教學資源和提高教學效率
節(jié)約教學資源,主要是指在課程建設中避免各科教學工作中教師資源浪費、教學設備浪費和教學時間的浪費。這就要求在課程設置中各專業(yè)應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劃,不應各專業(yè)自行其是。不同專業(yè)相同課程設置在內容上,學時上應基本一致,不僅公共課程要打破專業(yè)界限,一些專業(yè)基礎課程也要打破專業(yè)界限,以保證教師教學設備課和教學時間的充分利用。
提高教學效率,就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量,提供給學生更大的信息量。要達到這一點,這就要求在課程建設中,強調各專業(yè)課程體系的建設;在各專業(yè)課程體系中,要盡量避免各科教學內容的重復和交叉;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中,應剔除那些與高等教育階段不相符的教學內容。
教學資源的浪費和教學效率的低下,與課程設置目標是格格不入的,必須認真加以解決。
二、高職院校加強課程建設的措施
在高職院校課程建設中,要建立一套符合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以及相適應的課程計劃和大綱,必須通過所有相關人員的共同努力和長時間探索才能實現(xiàn)。因此,高職教育課程建設必須動員一切相關人員參與,除此,還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課程建設的主體──教師
課程建設,歸根于每一位任課教師的專業(yè)水準與教學的水平。實行教師課程責任制,即安排固定的一至兩門課程作為一個教師的主攻方向,使其負責這一至兩門課程的全過程教學質量。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徑,一個教師在一個專業(yè)內,一般也只能在某些領域內有所見長,不可能精通所有課程,實行教師課程責任制,可提高教師對所承擔課程的熟練程度,有利于教師開展專業(yè)理論和實踐研究。一個教師的課程安排,如果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僅加重教師負擔,而且更不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從而影響課程建設水平和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另外,應清醒地看到,在高職教育中,教師隊伍來源比較復雜,從師范類院校畢業(yè)的教師比例較小,大量的專業(yè)教師來自于非師范類學校,這些教師,對教學規(guī)律、教育理論等往往沒作認真研究。因而,一方面可通過培訓,加強教師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另一方面則是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使教師能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再則,鼓勵教師運用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手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二)課程建設的基礎──教材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中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適宜的教材,是制訂適宜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前提,也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在一定意義上說,教材水平也代表了某一院校的專業(yè)業(yè)務水平。必須充分認識到教材在課程建設乃至學科建設、學校建設的重大作用,而目前高職院校的教材建設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在沒有高職統(tǒng)編教材的課程,應大力鼓勵教師使用自編教材,而不能生搬硬套地使用本科、大專的教材。
(三)課程建設的新武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比起傳統(tǒng)的黑板,其優(yōu)勢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在加強學生的感知度方面,更是黑板所不能比的。因此,加強對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中的軟、硬件是非常必要的。軟件方面主要包括學習、運用powerpoint、authware、flash等來制作課件,硬件方面則是使用操作與實現(xiàn)軟件相關的儀器、設備,如電腦、數(shù)碼相機、攝像機、投影機等。當然,對多媒體技術真正能使用地得心應手,使其在課程建設中立功,充分體現(xiàn)課程的特點,并給學生帶來新的學習體會,還是需要下一定的功夫,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四)課程建設的外延──社會資源
高職院校大都是從中專升格上來,或是新建的院校,在一些新開專業(yè)的學科,教師普遍年輕,缺乏對教學規(guī)律把握,專業(yè)熟練程度也較低。因此,把課程建設的外延擴大到專業(yè)以外、校際之間、充分利用社會上的教學資源是一種新的嘗試。主要措施有:一是在各學科自行設計課程體系,編制教學計劃和大綱初稿的基礎上請外部專家論證;二是在院校內建立由各專業(yè)中的權威部門、專家組成的咨詢委員會或專業(yè)建設委員會,把脈各專業(yè)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使其與社會的需求相一致,打破閉門造車的弊端。三是加強橫向交流、比較,充分吸取各高職院校中相近、相同專業(yè)中課程設置的長處。四是充分了解各有關行業(yè)的就業(yè)準入制度,努力為學生在校期間能參加各種對口崗位證書的培訓、考試創(chuàng)造機會,使課程建設能進一步與社會需求相一致。
三、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應理順兩方面關系
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是其建設、發(fā)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與其他工作有著密切聯(lián)系,如果課程建設與其他工作的關系處理不好,必然會制約著這項工作的發(fā)展,因此,筆者認為主要應處理好以下兩方面的關系:
第一,正確處理教學改革與尊重教學規(guī)律的關系.教學改革是為改變教學工作中不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東西,使教學工作更好的尊重教學規(guī)律.課程建設是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課程建設中,要加強對高職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研究,按照教學規(guī)律的要求,制訂改革方案使改革成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那種脫離教學規(guī)律的所謂“改革”,把“改革”做為現(xiàn)階段高職教育工作目標,或者將“改革”與教學規(guī)律相脫節(jié),一味追求標新立異或是換湯不換藥的作法,在課程建設中是十分有害的。
第二,正確處理教學模式與教學效果的關系。課程建設離不開教學模式,先進的教學模式是完成教學內容的保證,是完成一定教學內容、達到一定教學效果的“路”和“橋”,而不是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在課程建設中教學模式是為提高教學效果服務的,但往往通向目標的道路不是一條,因此,無論采取何種教學式,只要達到教學目標要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模式都是先進的、科學的.在對教學模式探索中,應該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樣才能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課程建設不僅僅在理論上,而能真正落實到實際中,使學生受益非淺,為其一生的學習、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