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初,以互聯網和手機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新媒體橫空出世,它的出現不僅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模式,而且對世界的經濟、文化、政治等諸多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從新媒體的定義出發,總結出新媒體的兩大新特征:個性化和價格低廉,從而闡釋了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從傳者到受者的變化。
關鍵詞:新媒體、傳者、受者
一、什么是新媒體
21世紀初,以互聯網和手機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新媒體橫空出世,它的出現不僅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模式,更對整個世界的經濟、文化、政治等諸多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正是由于新媒體發展迅速和它巨大的影響力,對于它的定義也層出不窮,下面我列舉其中有代表性的幾種定義。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總裁黎瑞剛認為,新媒體就是對于我們平時見到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最常見的就是互聯網和手機。陽光衛視執行主席吳征認為,新媒體和舊媒體只是用不同的形式表達同樣的內容而已。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的媒體形態??萍既請蟮纳鐪珫|寧副社長認為,新媒體主要指的是以網絡和手機為主的傳播平臺。上海東方寬頻總經理張大鐘認為,新媒體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互聯網等渠道,以及PC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從以上定義能看出,究竟什么是新媒體,學者們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綜上所述,我認為新媒體是指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新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二、新媒體的特征
1、個性化的精準體現。新媒體的受眾天然就被做了很好的市場細分,很多新型傳媒公司的崛起,就是建立在細分市場、深入了解受眾需求基礎之上的。比如聚眾傳媒和分眾傳媒,是最早專注于企業內刊制作和企業新聞策劃的專業機構,取得了非常好的業績。在新媒體環境下,企業借助先進的網絡通信技術手段,堅持與受眾保持長期溝通,使營銷做到可測可控,信息傳遞精準有效,沒有資源浪費。如新媒體中廣告信息的傳遞,其投放可以精準到某一地區、時間、人群,甚至某一個體的匹配。而廣告精準匹配,與及時把握訪客潛在意向緊密相關,甚至有用戶主動訂閱。
2、價格低廉。精準的廣告投放是網易首創的。網易根據用戶的各項特征,如年齡、性別、職業、地區、愛好等,投放精準廣告,并能做到按實際效果付費。廣告投放精準了,因此少量投入就可以給企業帶來大量的潛在顧客。廣告按照給企業帶來的潛在顧客的實際訪問數量計費,受眾不點擊不收費,只有點擊了企業的廣告才收取費用,保證企業花的每一分錢都落在實處。這能及其地有效提升企業的銷售額。綜上所述,新媒體對于企業發布廣告是價格低廉而且效果顯著的。
三、新媒體環境下的受眾新特征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2012年1月份全國通信業運營情況統計報告顯示,全國手機用戶已經達到6.4億;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已有3億網民,成為全球最大互聯網區域??萍嫉陌l展、海量的用戶,使信息的制作、傳播、接受都變得非常簡單。從這個角度來說,我非常贊同美國《Online》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由單純的“受者”轉變成“傳者+受者”的雙重身份,所有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每個人都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并發揮自己的能量,每個人都掌握著話語權。這個時代,再沒有一個媒體可以“號令天下”、“唯我獨尊”了。
1、地位平等。2012年年底,浙江衛視推出一檔新的節目《中國好聲音》,獲得了空前的成功。這檔節目邀請了幾十名會唱歌的普通觀眾,嗎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來到現場、背對評委,只要誰唱得好誰就能脫穎而出。中國電視發展至今,電視觀眾的地位類似新媒體發展中受眾的地位。最初觀眾只是純粹觀賞,被動接受。后來隨著《歡樂總動員》、《非常周末》、《周末一家親》等節目的興起,普通觀眾也可以參與到節目中。再后來真人秀節目的火爆,使普通觀眾不再是節目的配角,成為了節目的中心。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不再僅僅是受眾,而是成為用戶,可以隨意發布信息,這帶來了傳者和受者的地位平等。
互動性更強。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中信息處理技術的數字化、傳播方式的互動性是它最本質的特征。在這個時代,媒體開始重視受眾的聲音,受眾的聲音越來越響亮,影響越來越深遠。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模糊,媒體不過是一個平臺,信息的發布再也沒有局限性,每一個人都可以發布信息,參與任何一個新聞事件,影響事件的進程。受眾的主動性及互動性是新媒體環境下的鮮明特征。參考文獻
[1]胡海燕,黃良奇.論話語自由對博客發展的雙重影響.新聞記者[J].2008.12:55.
[2]尚婧.網絡視頻:當代影像傳播的撼動者.J/OL.人民網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09-1-20.
[3]尹秋雯,石慶瑜.國內播客傳播模式的特征分析.南方論刊[J].2008,7-6.
[4]邢彥輝.傳媒生態環境探析.淮海工學院學報[J].2006,3:76.[5]齊琦.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分眾化傳播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入學,2007.
[6]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電視與新媒體的整合營銷策略.視聽界[J].2009,1:46.
[7]李劍欣,張曉琳.受眾心理與媒體分眾化.新聞愛好者[J].2005,7:24.
作者簡介
賀子宸(1984.4- ),女,江蘇南京人,重慶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從事電影電視等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