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
摘要:在經過自己大量的訪談、問卷等實地調查后,找到了問題的一些真正原因,進而提出一系列實施對策:要建設高度民主、文明的社會,營造適度寬松的輿論環境,使人們敢于表達自己與他人不同的意見;學校創造一個寬松、和諧、自由的環境,為老師們個性的張揚提供條件,學校應該主動協助地方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教師首先要有個性,同時發奮學習,不斷克服職業倦怠的影響,營造寬松、和諧、溫馨的課堂環境,加強教學反思,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實施;個性化;作文;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7-0258-02
一、社會
(一)建設高度民主、文明的社會,營造適度寬松的輿論環境
當前,我國從公民個人角度而言,民主觀念、民主實踐還停留于較低的水平。鑒于如此情況,我們各級政府首先應該大力發展經濟,不斷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其次加強法制建設,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優先發展教育,不斷培養民主意識,增強民主觀念。在這種環境下,正在成長的高一學生生活于這樣的社會,沐浴著時代的春風,必然使其個性得到張揚,在法律、道德的范圍內,可以暢所欲言,不同的學術觀點或者政治觀念,可以采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法,對老師、領導、父母等長輩要尊重、關心,假如有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可以以恰當的方式,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場所與他們誠懇地溝通、交流,也可以發表自己的獨特意見,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最終達到增進了解、加深感情、學習知識、追求真理的目的。這樣,學生的個性不斷得到發展,良好的人格逐漸形成。
(二)更新人才培養觀念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體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努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樹立人人成才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為持續發展奠定基礎。①
(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①
(四)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
改進教育教學評價。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開展由政府、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完善學生成長記錄,做好綜合素質評價。探索促進學生發展的多種評價方式,激勵學生樂觀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①
(五)改革高考制度,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發展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合理的因素,高考也不例外,高考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它到底有哪些好處呢?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為人們提供了通過自己的艱苦奮斗、改變自己命運、提升未來生存質量的一種機遇,它打破了“血統論”對高等教育資源的壟斷,能夠使人們憑借自己的才學進行公平競爭,進而使人們逐漸掌握自己的命運。
為了使考試體現公平、公正、客觀、科學,“肉食者”可謂殫精竭慮、盡職盡責了,一方面為了高校選拔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學的教學,要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結合點,這是很難的,“只有更好,沒有最好”,而眼下,高考改革可以說進入了“高原期”,問題越來越多,人們的意見越來越多,況且高考改革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關系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的前途,所以必須通盤考慮,要想做到人人都滿意,這是不可能的。盡量做到大多數人滿意,這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必須“摸著石頭過河”,小心謹慎,逐步推進,既要考慮人們的承受能力,又要考慮社會的物質條件、文明程度,決不能搞疾風暴雨式的改革,極“左”思潮的教訓應該是很深刻的。筆者認為,高考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高中畢業會考應該納入國家統一進行,考試要求按高考要求進行,試題應國家統一制定,試題內容盡量降低難度,同時盡量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尤其是農村同學的現實生活情況,閱卷由各省(市、自治區)組織,各科成績按一定比例計入學生的高考成績,因為這是一次水平考試,同時又是一次資格考試,畢業考試合格才能參加高考,如果畢業考試未通過,可以補考,補考合格再參加高考,畢業會考成績第二年一律有效,對于一次考試決定命運這種情況,彌補了一些學生的一些失誤,減輕了他們的心理負擔,也便于高校全面考查學生的平時學習情況。
2.繼續完善春季高考制度,推行一年兩次高考,不必搞多次,多了反而濫了,喪失了權威性。兩次高考分層考試、分層錄取,秋季統一入學。春季進行專科考試,夏季進行本科考試,試題可以全國統一制定,也可以分省命題,教育部加強宏觀指導、嚴格管理,各省(市、自治區)各自負責,層層落實責任,把工作做細、做實、做好。
3.重點大學應該逐步減少本地招生計劃,將增加的指標用于中西部教育欠發達地區和人口大省,對于教育欠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的考生應該實行適度降分錄取的政策,使他們也能夠有機會上大學,進而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
4.試題設計更加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試題內容以考查學生的能力為主,著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創造精神、對于同一個問題的獨特見解;對于一些有特長的考生,應盡量揚長避短,既考查文化基礎知識,又要考核其專業水平;對于保送生,嚴格加強監管,加大綜合測試力度,尤其應加強道德品質的考查,對于弄虛作假、徇私舞弊者應該嚴肅處理,涉及的有關考生5年以內不準參加高考,觸犯法律的應追究法律責任。
5.應開辟多種升學渠道。對于高考落榜的考生的高考成績第二年一律有效,同時將其高考成績劃定分數線,可以直接讀成人高校,或者來年讀成人高校;允許落榜學生就讀高三復習班;同時批準民辦高校可以開辦自考助讀班,這樣使更多的青年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更好地滿足他們的求學愿望。
二、學校
第一,創造一個寬松、和諧、自由的環境,為老師們個性的張揚提供條件。學生要有個性,那么,教學必須有個性;教學有個性,那么,教師必須有個性;教師要有個性,必須有一個比較寬松、和諧的環境。學校就應該提供這樣一種環境,讓老師們能夠張揚自己的個性,同時引導他們從事個性化的教學,進而培養個性鮮明的學生,再使學生寫出個性飛揚的文章。
第二,學校應該主動協助地方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更重要的是給教師們提供更多、更豐富的業務進修的機會。
三、教師
(一)教師首先要有個性
學生沒有個性是因為教學沒有個性,教學沒有個性就說明教師沒有個性。要進行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語文教師必須首先要有個性。因為語文教師的教學個性是影響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教師的教學是否具有教學特色的重要標志,同時它有利于正確、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的教學情況,促進教師不斷成長,進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語文教師的個性既是他個人的一種人格魅力,也是他的教學素質、教學境界的必然要求。為了促進學生全面、和諧、自由地發展,塑造其完美的人格,培育健康、良好的個性,“傳道者”——語文老師必須首先要有個性,一方面要張揚個性,另一方面也要保護個性,學會在張揚中保護,在保護中張揚,讓個性成為教師不斷成長的優勢、潛能。
(二)教師應克服職業倦怠的影響,樹立終身教育的思想,不斷學習,不斷追求,使自己的教學常教常新
任何職業,時間久了,自然就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教師也不例外,職業倦怠是教師生涯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但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使自己的教學生命常在,必須樹立終身教育觀念,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學手段,使自己的教學常教常新。
(三)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構建開放的課堂
無論課內課外,師生之間人格上是平等的,應該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化身”、“知識的權威”,不應該充當話語霸權而獨占課堂,應該盡量多地留下一些時間、空間給學生,應尊重學生的不同觀點、看法,由于其成長經歷、知識結構、生活環境不同,對課文的理解或者對其他事物的看法,自然結論會不同,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都是可以理解的,即使是一些幼稚甚至怪誕的觀點,也應該善意地引導、教育。
要開辟第二課堂,拓展語文學習空間,可以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入社會,走向生活,到農村、工廠、軍營、油田、碼頭等去參觀、訪問,其實大自然優美的景色眾多:遼闊的原野、巍峨的山岳、蔥綠的森林、碧綠的湖泊、奔騰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它們都各有其美的特色,通過走走、看看,不僅受到美的熏陶,而且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再將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寫出來,不是更好的寫作練習嗎?這樣為他們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個性化的平臺。
(四)教學方法個性化
教師備教案時要吃透各類教學參考書,且要融入自己的獨到見解。首先要明白教學的宗旨是:以生為本,教為學服務。教師的教必須要引導學生學習的動機,激發其學習的求知欲,從教學目的、學生實際出發來選擇教學方法,同時要體現教師個人的教學個性。第一,善于啟發。輕松的教學,幽默的啟發,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情趣,產生幽默中不乏本分、歡樂中不失啟迪的教學效果。第二,巧于引導。入勝的細節描寫與非凡的思想境界,將學生導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中,引導學生在作品的鑒賞、聯想、體驗中融入自己個人的理解,將“一言堂”變成為“群言堂”,從而把教學的情趣、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創造一種“其樂融融”的課堂氛圍。
(五)反思性教學
老師們應該常常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并且在每一次上課后都應寫上對自己的教學的客觀、公正的評價,指出其缺點、不足,今后怎樣改進;同時,應多去觀摩同一學科老師們的教學,然后再對比分析自己的教學,找出差距,進而明白今后自己努力的方向;其次,可以去聽聽其他學科老師們的教學,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且通過不同學科的交流、學習,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從而不斷促進自己成長。
參考文獻:
[1]閻嘉陵,顏世富,孫時進.當代青年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2]楊光斌.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楊玲,趙國軍.學校心理學[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
[4]朱紹禹.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張弛.語文教育人文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6]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鐘啟泉,張華.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