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良
摘 要:圍繞教材,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靈活掌握基本的知識結構,運用語文閱讀的方法分析歷史;上課注意板書結構,邊聽邊思考,吃透要點;課后嘗試及時回憶,用科學方法巧記,解題運用合理技巧。實踐證明,科學的學習方法將使人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越學越聰明,帶來的是事半功倍;而拙劣的學習方法,將阻礙才能的發揮,帶來的是事倍功半。
關鍵詞:知識結構;興趣;邊聽邊思考;回憶;科學
學習連接著教師、教材和學生三大要素,如何從教師的角度協調好三者的關系并教會學生怎么學習,至關重要。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么學生的主體地位就真正確立了,學習的主要方法也就掌握了。下面我從教學過程的三大環節來探討一下教師、教材和學生三者之間的協調關系。
第一個環節:課前預習階段
古語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聽課之前,一定要先把教材內容瀏覽一遍,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一冊書由幾單元構成?每一單元是由哪幾部分知識組成的、各部分知識之間有什么聯系?每一課的知識有哪些要點?要學會分析哪些部分是重點,哪些部分屬于了解就行了。高中歷史比初中歷史的難度提高了一個層次,兩者在教材、學習方法和考察方向方面也不同,差別很大。教師在第一堂課上要對學生明確提出要求,讓學生從一開始學習歷史就有針對性、目標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學得稀里糊涂。
首先,在學期開始講授新課之前,務必教給學生歷史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其次,在進行每單元教學之前,務必教給學生單元的基本知識結構,特別是單元引言。最后,在進行每一課教學之前,務必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指導學生圍繞歷史的每一課的標題和框來抓中心、劃段落,歸納提綱和要點,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歸納的能力。
第二個環節:課堂學習階段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在教學中采用激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法,學生不僅能夠學得快樂,而且對于提高學習的實效性也有一定的幫助。“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在導入新課上下工夫。導入時富有吸引力、感召力,一下子就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比如介紹新人教版歷史必修二第2課《古代手工業的進步》時,學生先介紹自己家中有哪些瓷器,有哪些特征,導入新課……無論哪種方法,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學的情境中來。
有些代課教師應該先幫助學生理清歷史概念。歷史概念是對歷史現象的本質概括,是歷史思維的基礎和起點。理解歷史概念是對歷史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發展認知結構的基礎。那么作為學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注意教師清理出的每一課的中心思想和基本線索,尤其注意每一課的開始和結尾兩部分知識。每一課的開始基本上是復習和提問階段,概括了前一課的主要內容,然后導入這節課的歷史教學,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環節作用。而結尾部分,是教學活動中對這節課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是形成歸納思維、解決問題的階段。
第二,注意教師的板書結構。通過板書結構,可以逐漸把知識點分散出去,又能把一節課的內容聚攏起來,而不會顯得沒有條理。一定要記在歷史筆記本上,以后復習的時候有章可循,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識。
第三,上課邊聽邊思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是整個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在聽課的過程中,邊聽邊思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聽課方法。
第四,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去。經過我的觀察,凡是發言積極踴躍的學生,學習進步得特別快、成績都很好。
第五,聽課過程中,對于一些疑難問題,不要馬上打斷教師講課,可以先記下來,等到下課的時候再思考或再請教同學、教師。這樣做,一是不影響整個教學計劃和進度,也不會由于個人糾纏某個問題而耽誤大家的學習時間,同時可以促使自己深入鉆研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第三個環節:復習和解題階段
課后復習是上課學習的繼續。沒有哪個人單靠課堂學習就能完全掌握知識,做作業不查書就順利完成的。
在復習時,盡量選擇與新課關系最密切的內容來復習。看看自己哪些知識掌握得牢,哪些地方有缺漏。做到課課清,章章清。采用自己喜愛的形式,或用文字概括,或用表格,或用圖解等形式,做到全面復習加工,使知識更有系統。首先嘗試回憶,其次要巧記,不要死記硬背。
在勤奮的前提下,進一步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不但可以減輕學習負擔,而且可以提高學習質量。應當懂得“并非勤奮者都能獲取科學的明珠,這里還有一個方法問題。”實踐證明,科學的學習方法能使人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越學越聰明,帶來的是事半功倍;而拙劣的學習方法,能阻礙才能的發展,越學越僵化,帶來的是事倍功半。
參考文獻:
[1]吳昌飛.淺談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及講授技巧.科技創新導報,2011(26).
[2]王世波.新課改背景下優化高中歷史教學的探索.吉林教育,2011(04).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甪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