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晶
摘 要:“昔孟母,擇鄰處。”“蓬生麻中,不復自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這些名句告訴我們古人對環境、文化氛圍的重視。班級是學生主要的學習活動場所,創設優秀的班級文化對學生有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如何建立優秀的班級文化?嘗試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這兩個方面著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班級文化;環境;設施;活動
“昔孟母,擇鄰處。”“蓬生麻中,不復自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從這些名句中我們就能感受到古人對環境、文化氛圍重要性的認識。在同一個校園中,不同的班級總會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級文化。優秀的班級文化,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促進班級風貌的整體發展。作為班主任,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和動態,努力營造優秀的班級文化。班級文化建設需要發揮各方面的教育功能,需要繞開文化建設的獨木橋,邁上立交橋,聯通各方面的教育資源,發揮綜合的育人效應。
一、群體公約——建立良好的群體規范
【文化改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級管理當然要有班規班紀來約束學生,只有完善班級的各項規章制度,學生才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班級的各項工作才能順利開展。所謂“經要常念,理要常講”,學生的養成教育要常抓不懈;抓群體規范還要講究方法,我以一日常規為主線形成群體公約。
1.禮儀方面:早上到校前要求學生佩帶好紅領巾按時上學。到校遇到老師和同學主動問好。每天放學前五分鐘班主任對全班學生做禮儀規范小結。設置家庭聯系卡,及時了解學生在家表現和家長的要求,也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互相配合,同步教育,真正做到在校是個好學生,在家是個好孩子。
2.學習方面:我給每位學生發放了一日常規,并把它們整齊地貼在課桌的左上角。學生每天早上到校,先讀一遍一日常規。值日干部早點到校,督促同學們認真早讀,并分別記下認真的和不認真的同學,每天由教師進行總結、獎勵和批評。課堂要求學生坐端正,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保質保量完成各科作業,書寫規范。課后要求養成每天及時復習、提前預習的習慣。
3.紀律方面:做操、集會排隊之前自覺整理課桌,桌面整潔凳子歸位,并由專人負責關燈。體育委員整隊,要求“靜齊快”。排隊到操場的路上,如果有學生講話,值日干部及時記下學生的姓名向班主任反饋,教師酌情扣除學生的“蘋果”貼紙。做操、升旗、聆聽領導或同學講話時,學生要“稍息”,即把雙手背在身后站直,整個隊伍看起來會更整齊,更精神。集會完畢回教室以后,教師及時進行總結、表揚好的同學,強化學生的積極行為。
【實踐反思】初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沒有什么紀律觀念,尤其需要用一定的班級群體公約進行群體規范。群體規范是指群體確立的行為標準,是對群體中恰當行為的期待與信任,全體成員都須遵守。我們通過校訓、班級公約、小組規范的實施,營造適合小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氛圍,讓不同的學生找到不同的歸屬感,從而產生積極的群體心理意識,建立良好的群體規范。
二、自主管理——保持高度的群體內聚力
【文化改良】班級紀律好不好,關鍵看教師不在的時候學生表現怎么樣。教師不在,讓班干部管理學生,用粉筆在黑板上記錄表現好的同學的組別和組號,然后班主任根據黑板上的記錄進行獎勵,絕不能含糊,措施到位。慢慢地,班干部的管理能力逐漸提高。經過幾個月的嚴格要求和訓練,學生對各項班級規范已經熟記于心,學生的養成教育比較成功,任課教師對我們班的學生都是贊不絕口。為了促進學生的閱讀量,我任命了三位圖書管理員:王寧、孫紅、丁小玲(化名)分別管理自己所在大組的圖書借閱工作,并對圖書編號進行簡單登記,一本圖書最長的借閱時間為一個星期,到時間不歸還的要停借一個星期,以此來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三位圖書管理員還要對圖書歸還時破損情況和班主任反饋,及時教育他們要學會愛惜書本。
【實踐反思】群體內聚力是指群體、成員的內在吸引力。我通過推行班級輪崗制學習自主管理,讓群體的每個成員都感受到群體歸屬感,從而保持高度的群體內聚力。小小的圖書角散發出來的魅力是無窮的,帶給學生的轉變是巨大的。每到下課時間喧嘩吵鬧的學生不見了,同學們都是三個一堆五個一群地討論著書中精彩的故事情節。看似簡單的書柜,只要合理地利用,往往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環境熏陶——培育高尚的群體文化
【文化改良】每個新學期,我都會對教室文化有一個整體規劃,設計一個主題,定期會對教室環境的布置進行更換,時刻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例如,今年我擔任一年級的班主任,在設計教室的布置方案時,為了符合一年級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教室里的色彩就以橙色作為主打色,把我們的班級命名為“向日葵”中隊,寓意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班里有幾個調皮的小男孩,如虞熠、成浩(化名)等同學,由于都是家里的爺爺奶奶照顧,一些生活、學習習慣都不大好,看著自己“經典”的形象躍然墻上,自慚形穢,慢慢地這些學生的坐姿變得端正了。看著學生可喜的變化,作為班主任的我別提有多高興,重新給他們拍了照片貼了上去,原來照片里那幾個調皮的小男孩不見了,又精神又整齊的坐姿被貼在了墻上。全班同學正是在環境文化的引領下,漸漸形成了良好的習慣和學習氛圍,同學之間的關系更融洽了。
【實踐反思】古人云:“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優美、和諧的群體文化對學生健康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優美的教室環境能給學生增添書香趣味,增添生活和學習的樂趣,增強班級的向心力、凝聚力。群體文化是指個體在群體內部與多數成員的認識和行為發生分歧時,就會從主觀上感受到來自多數成員的文化壓力,從而迫使個體不得不放棄個人的意愿,以求得與群體成員的統一。
古人云:“橘生淮南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良好的班級文化對學生有著積極的教育引導功能。為了孩子們更好地成長,我們在班級文化建設的道路上繼續努力著……
參考文獻:
[1]劉驚鐸.道德體驗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戚萬學,唐漢衛.以人為本的道德和以學生為本的道德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3(01).
[3]張茂聰.道德智慧.生命的激揚與飛躍[J].教育研究,2010(11).
[4]楊超.以人為本:21世紀中國道德教育的主導理念[J].中國德育,2006(08).
(作者單位 浙江省義烏市稠城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