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京
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常見問題主要有:突破重難點、學生主體性發揮和合作學習等。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師行為與新課程理念缺乏有效結合,教師要學習、實踐、反思,將理念轉化為行為,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新理念
小學數學課堂在實踐新課程理念的過程中,暴露出了許多突出的問題。下面我列舉常見問題并闡述自己的拙見。
一、突破重難點的問題
在《平均分》一課,教學重點為感知、建立概念;難點為理解、應用概念,一般由“初步感知——經歷生成——鞏固應用”等環節組成。在環節一中,教師往往不能把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聯系實際說出生活中的“平均分”現象、在環節二中,教師往往不能設計情境讓學生經歷概念產生的過程;在“鞏固應用”環節,缺少用概念描述生活中的現象和易錯、易混淆方面的習題。如《平均分》的練習,幾乎都是“分一分,你還有哪些分法”,這種種現象導致了課堂教學的高耗低效。
二、學生主體發揮的問題
一是不剖析學生的思維過程。比如學生匯報“平均分面包”練習題時,有個學生說,我是“一份一份分的”,這里的“一份一份”到底是怎樣分,是“一個一個分”,還是“一次分夠一份呢?”老師根本不去追問。二是教師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在執教《平均分》中“初步感知同樣多”這一環節時,孩子們很難說出“同樣多”這一關鍵詞,好多教師不能預設問題讓學生經歷生成,而是直接給出答案。三是不留給學生思考時間,仍然是滿堂問。
三、合作學習中的問題
合作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主觀隨意。表現在:哪些問題該合作,哪些問題不該合作,合作幾次,何時進行,何時停止,沒有成熟方案。二是缺乏指導。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教師或在一側旁觀,或在學生間游走,或做沒有效果的提示。不引導、不了解學情。三是組織不力。大部分的合作交流,是表面上的熱鬧。組內同學搶著發言,誰也不聽誰的;有的小組只有一兩個人發言,有的小組成員都不發言,有的小組借此閑聊。
綜上所述,這些課堂上常見的問題都是教師行為與新課程理念缺少有機融合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教材編排體系認識不清。部分教師仍是用教材教。備課前,缺少對課標、教師用書的系統研究,不了解所教內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前后知識的關系。二是三維目標確定不準。在教學中,教師較多的是關注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落實,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兩個目標常被忽視。三是違背知識建構規律。任何知識建構,都應是抽象和還原的過程,比如“平均分”概念形成是源自生活,理解、消化時就應讓學生用概念表述生活中的“平均分”現象。
要把理念內化為行為,我們教師就只有學習、實踐、反思,這樣就能減少或消滅不應出現的教學問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陜西省合陽縣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