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鵬
摘 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俗地說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關鍵詞:信息技術;有效備課;教學課件;教學過程;有效教學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遵循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在課堂教學規定的時間內,能夠合理運用教材,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營造健康和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信息技術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創新性地使用信息技術的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那么,影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呢?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堅持有效的備課
備課是教學的前期準備工作,是教師從事教學的前提。有效備課除了教案寫作的常規要求外,還應從教材、學生等角度入手,有效地開發和整合這些課程資源,優化教學方案。
二、制作有效的教學課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隨著電教事業的發展和信息化的進步,教學方法也在不斷改進,課件已成為教師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而制作一個好的課件,不僅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突破教材重難點,增加教學容量,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最終提高教學效果。
三、堅持有效的教學過程
1.創設有效的情境
一個好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每節信息技術課前都有一個經典的“情景案例”,通過閱讀、交流、分析案例,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緊密聯系生活環境的平臺,讓他們從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2.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信息技術下的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設置恰當的問題情境,結合教材特點,自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3.學生參與的有效性
為了促使學生能高效掌握老師課堂所講的重點,信息技術課要求每一個學生進行上機實踐操作,而實際操作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然而因為個性差異的原因,總會有一些操作能力差的學生存在,所以作為老師,必須在教學中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做到關愛學生,重視情感,耐心指導,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4.課堂時間使用的有效性
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為了充分合理地使用課堂45分鐘,老師除了講,更多的是給學生提出操作要求,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實踐操作。學生操作時,老師可以利用課堂巡視的時間,給個別操作能力差的學生進行實時輔導,使他們能夠掌握每堂課所學的內容,所以上課時必須做到有所取舍,有所側重。
5.堅持評價的有效性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評價的有效性要做到及時評價、及時肯定、及時反思、及時糾正。正面的具有激勵作用的評價,可以保證學生持續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動力,讓他們能時刻知道自己的不足與進步。
總之,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的課程。我們應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運用一定的教學藝術和方法,加強教學研究,探索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依據,堅持貫徹課程改革理念,這樣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一定會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乾縣黌學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