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霞
【摘要】學生的人文素質直接影響整個國民的素質,目前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有待加強,本文闡述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分析了造成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差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分析原因;改進措施
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是完善高職院校自身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完善人格,促進身心和諧健康發展。學生的素質如何,將影響和決定國家的將來和發展。少年強則國強,要提升整個國民素質,加強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重要之舉,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更是急不可待。
一、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解
人文素質是人諸多素質中的一種基礎性素質,是指以人文精神為內核,由人文認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人文行為等要素構成的主體品質。具體體現為一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紀觀念,文史哲等人文學科知識和藝術修養,以及做人、處事的態度方法等。也可以說,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內在的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與修養。人文素質是大學生諸種素質的基礎,而且是并非天生的,是教育者實施人文教育的結果,是人文知識內化的結果,即用人類在漫長社會活動中所積累的智慧精神來陶冶人、教育人,引導學生求真、從善、愛美,注重對真、善、美的理解,教學生如何做人,培養學生洞察人生的目的與意義,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
二、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低的原因分析
(一)學校對高等職業教育目標的誤解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目前,高職院校大部分是由高校和中職學校合并組建或直接由中等學校升格而成,以應用類專業為主,校園文化積淀不厚,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還沒有形成氛圍。對人文素質教育還缺乏應有的認識,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解存在著功利傾向,他們大多建立了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體系,高職學制短,重視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甚至往往只注重對某一方面操作技能的培養。有的高職院校為了實現零距離就業,過度地強調技能的強化和培訓,把高職教育當成了某種特定職業的專業技能培訓,忽視對學生基木素質的培養,沒有把高職教育看成是學生成長的素質培養,忽略了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諸多缺陷。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是熟悉掌握技能的第一線高技能“工人”,而不是第一線高技能“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才競爭的需要。
(二)高職教師隊伍人文素養欠缺
教師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較高人文素質人才的關鍵。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影響遠比教師向學生傳授的知識的影響深遠。如果教師缺乏人文意識,學生便不會在他的教學活動中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學生人文素質水平的提高也就無從說起。目前,高職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也受師資力量所限,高職院校的教師多數來自非師范類院校,教師本人所受的教育更傾向于理工科類,相對來說人文素養不是很高。教師文化素養不高,就難具有嚴謹治學、樂于奉獻的精神和品格。即使專業教學水平較高,也不能將人文素質知識貫穿于專業理論教學之中,教書又育人就很難達到。
高職學生是中學時受冷落的一族,他們更加需要教育者的愛,需要教育者用愛來喚醒其智慧和潛能。但現實是,很多教師上課只是為了完成授課任務,課堂缺乏與學生的情感互動、溝通和交流,缺乏起碼的人文情懷。
(三)高職學生人文基礎薄弱
高職學生與其他大學生群體相比,在高考錄取時學習成績較差,有些甚至是對口招生和自主招生進校的,他們在中學時段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綜合素質相對較差,人文素質基礎就比較薄弱。高職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識缺乏,在文學藝術修養、語言文字表達、文字書寫質量方面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相當多的高職學生文化品位不高,審美能力差,特別是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知道更少。
還存在心理素質差,意志薄弱,情緒波動,缺乏心理的自我疏導與調適能力。缺乏應有的人格修養,缺乏起碼的人際交往禮節,不遵守公共場所的基本禮儀規范。
三、如何改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局勢
結合上述分析的主要三方面原因,本文對如何改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目前的狀況,提出以下幾方面意見。
(一)教育機構、學校應高度重視人文教育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等專科層次的專門人才,這個人才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針對過于強調技能,對人文素質有所忽視的現象,教育機構應建立富有操作性的評價平臺,對高職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以及教育的效果進行真實全面、科學有效的人文素質評價,評價的結果作為對高職院校評估的一項考核指標。高職院校必須積極探索與完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在人文課程設置上要開齊課程,保證課時,選好教材,配好教師等,可根據高職特點,提供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選修課。通過多種渠道、多層次地將人文素質教育貫穿于高職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實踐性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活動與人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人文精神、完善人格。
(二)加強教師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人文教學水平
“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強化教師人文素質教育的自覺意識,是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必須從教師做起,重視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倡導人文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質。在提高教師學術水平和人文修養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專業教師文化素質的培訓,加強對教師的培養及培訓力度,鼓勵教師提升自身學位、學歷,參加形勢政治課程、專項技能培訓等,只有提高專業課教師的人文教育意識,才能使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更多地受益。專業教師在教學中盡量將人文素質教育的活動與專業教育相融會,充分利用專業教育陣地把人文素質教育的有關內容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去,使學生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規范養成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做事”,更要教會學生“做人”,把學會做人作為專業教學的基本任務。
(三)輔導員多渠道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輔導員是學生的引路人,與學生接觸最多,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直接影響著學生,在學生的成長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輔導員應根據學生的特點,由以前的事務管理型向成長成才育人型轉變,實現文化育人。輔導員不僅要注意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還要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創造條件。
1,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
學生每天生活在學校中,學校環境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應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實施環境育人。輔導員營造濃厚的校園人文環境,首先要大力加強班風和學風建設,努力營造奮發向上、勤于學習、健康成才、報效祖國的學風。其次,引導學生廣泛閱讀人文作品,特別是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化經典著作,對于開闊眼界、陶冶情操、升華思想、培養品格起到很好的作用。最后,積極引導社團組織建設,豐富校園文化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比如舉辦人文知識講座、辯論賽、音樂與影視欣賞等活動,讓學生享受高雅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學生們的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以升華,素質得到提高。
2,多渠道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職業技術教育更多是體現在認知、分析、邏輯和思辯的理性方面;而人文教育主要是體現情感、意志、直覺及綜合的非理性方面。高職院校只有通過大量的社會實踐,才能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發揮第二課堂的補充作用。輔導員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積極拓寬渠道,引導學生參加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應用到實踐工作中,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在鍛煉中增長才干,為社會服務。
3,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院校學生他們在中學時期是不受教師重視的群體,較多學生心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然而在高職教育這個人生重要時期,正處在身心發展及逐步成熟,輔導員應協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規律,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和指導,開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成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人文關懷,開闊心胸,改正缺陷,修正人格,健康成長。
(四)學生重視提高自身人文素質
俗話說:環境造就人。學生主要生活在校園里,接觸的對象是老師和同學,學校在校園硬件上要充分體現人文思想,教師要在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同學在日常相處中體現人文關懷,讓學生在一個充滿人文氣息地環境中學習生活。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認為,“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受什么樣的教育,過好生活就受好教育,過壞生活就受壞教育,過勞動的生活,就受勞動的教育,過科學的生活就受科學的教育,過藝術的生活就受藝術的教育,過健康的生活就受健康的教育。”高職學生作為大學生優秀群體中的一部分,應該也必須生活在良好的環境中,通過環境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使高職學生覺悟出: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增強自己的人文精神,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地發揮作用,真正成為一名既具有科學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蘊的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人類發展進步的需要。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任重道遠,無論是學校、專業教師、輔導員、學生本人都要主動擔此重任,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