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
摘 要:先介紹了復原力在概念界定、保護因素研究等方面的成果。概念界定方面,傳統的特質、過程和結果三種取向受到質疑,新的定義取向得以發展;保護因素方面,總結前人研究的結果,發現自信,社會支持,清晰目標感,穩定性(情緒),問題解決能力,積極自我意識,積極認知模式,合作交流,學術學業成就等因素受到更多關注。最后介紹了復原力研究對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目標、內容和實施的啟示。
關鍵詞:復原力;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
復原力(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Anthony(1974)在研究中介紹了“心理免疫兒童”的概念,意指面臨挫折、挑戰卻能夠良好發展的兒童。其后許多研究探討兒童與青少年暴露在危機環境中卻有良好適應的問題,引發了保護因子的概念。Rutter(1987)認為“研究這些人為什么和如何使個人活得有自尊和充滿自我效能,而不只是去了解什么原因使個人放棄希望”會更有意義。這些促使人們開始探討和研究復原力的概念。
一、復原力的概念界定
對于復原力的定義,研究者們還沒有達成一致。傳統的復原力的界定可劃分為三種取向:特質取向、過程取向和結果取向。特質取向定義復原力為個體能夠承受高水平的破壞性變化并同時表現出盡可能少的不良行為的能力(Werner,1995);過程取向定義復原力為個體在危險環境中良好適應的動態過程,強調的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以及作用的機制(Luthar等,2000);結果取向定義復原力為一類現象,這些現象的特點是當面對嚴重威脅時,個體的適應與發展仍然良好,強調完成性的結果(Masten,2001)。
學界對于單一的三種定義取向均有所批判,從實際研究的需要來看三者也的確各有局限,因此,學界產生兩種新的定義趨向,一種是將復原力理解為能力和過程的結合,如Masten(1990)等提出復原力是調節壓力、高危情境與消極結果之間關系的保護因子或保護過程;另一種趨向是將能力和過程區分開,即分為復原、復原力以及自我復原力。其中,自我復原力指個體擁有的個人資源,包括自我、人格和認知的因素;復原力則指個體擁有的所有的個人資源,包括代表內部的自我復原力,也包括其他外部資源,如家庭、朋友、社區等的支持;而復原則用來指代動態的過程,指個體在負面事件的影響下,保持良好適應和健康成長的過程。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們對復原力又有新的認識。香港“成長的天空計劃”的研究者們認為,復原力是人天生的潛能,是面對危機或困境的適應、內在的改變、自我校正及復原的一股動力。Richardson(2002)將復原力定義為“每個人內在的一種動力,它促使人追求自我實現、利他主義、智慧、和諧的自我奮斗,并與個體的精神資源的相協調。”美國的“加州心理彈性動態模
型”(2003)也認同復原力是兒童與青少年的天賦潛能。
二、復原力的保護因素
有關復原力的結構,研究者們基本達成共識的是,復原力的保護因素是其最重要的部分。保護性因素可以被定義為復原過程的發生所必須具備的特質或是情境(Dyer&McGuiness;,1996),是與危險因素相互作用,降低或改變由高危因素可能導致的消極結果的因素。保護因素又包括內在保護因素和外在保護因素。其中,內在保護因素主要指個體的特性和能力,外在保護因素則指來自家庭、社區等個體外部環境的保護和支持。
筆者以“resilien*”+“protective factor”為檢索式在web of know-ledge平臺中搜索復原力保護因素相關的英文文獻,得到被引用次數超過50次的文獻45篇;同時,在CNKI平臺中以“resilience”的各種中文翻譯(復原力、抗逆力、心理彈性等)為關鍵詞,在核心期刊及各類學位論文數據庫中搜索復原力保護因素相關的中文文獻35篇作為補充。通過對這些文獻閱讀和整理,筆者將文章中提及的復原力保護因素提取并做頻次統計,剔除只出現一次的因素后,最后得到幾個排序在前的保護因素,包括:自信、社會支持、清晰目標感、穩定性(情緒)、問題解決能力、積極自我意識、積極認知模式、合作交流、學術學業成就。這一結果對后續復原力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
三、復原力研究對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的啟示
目前,在復原力研究領域還有一些爭議,不過在某些方面基本達成了共識,如:復原力現象發生的兩個判斷標準,即確實存在的逆境或可能將面對不可避免的風險因素,以及良好的適應和發展的結果;人人身上都有復原的潛能,但并不意味著人人都一定會獲得良好適應結果;個體所具有的復原力保護因素越多,其面對風險和挑戰而獲得良好適應結果的可能就更大等等。另外,也有研究認為,不同群體由于年齡和文化等的差異,其保護因素可能并不相同。
這些研究結果對我們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意義。同時作為中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重要形式,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的開展也可以從復原力的研究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具體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心理健康課程目標設定的啟示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是指一定階段內的心理健康課程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它規定著心理健康課程的方向,也是確定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編寫教材、運用教學方法和評價的重要依據。目前對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目標的設定眾說紛紜,筆者認為參考復原力研究的成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著重于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這里的積極心理品質包括幽默感、樂觀信念、社交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目標感等。而在目標設定方面,則應該有對復原力研究中所總結的中小學階段學生復原力保護因素的涉及,以切實保證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這也反映了目前積極心理學關注優勢和資源的積極取向的要求。
2.對心理健康課程內容選擇的啟示
心理健康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與課程目標的設定相符。復原力保護因素的研究結果為心理健康課程內容的選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復原力的干預研究中也不乏成熟的課程干預內容。筆者通過總結目前國內外青少年復原力干預研究發現,積極認知,情緒調節,問題解決能力,社交技能是目前青少年復原力干預中最集中的干預主題。另外,上文提到的諸多復原力保護因素也均可以成為良好的課程主題。
3.對心理健康課程實施的啟示
筆者認為每個學生身上都存在克服困難、發展自我的潛能和動力。因此在課程實施方面應該考慮通過適當的形式引導學生發展和促進這些潛能發揮作用,以實現學生的發展。豐富的復原力干預研究為心理健康課程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在精心選擇的主題和內容下,我們應該更加注重體驗活動的應用,避免單純的知識灌輸,以此激發學生自我探索和自我發展的主動性;認知行為技術的應用則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合理的認知模式,并習得積極的應對策略和問題解決技術;同時,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將家長、學科教師、學校以及社區的資源引入心理健康課的實施當中,以此全面促進學生內外保護因素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復原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宣文,周賢.復原力研究與學校心理輔導教育發展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4(2):87-89.
[2]邵蕾蕾.心理復原力對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173):18-20.
[3]韋海燕.大學生復原力的干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
[4]席居哲,桑標.心理彈性(resilience)研究綜述[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4):314-318.
[5]徐慊,鄭日昌.國外復原力研究進展[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6):424-427.
[6]鐘宇慧.香港抗逆力輔導工作及其啟示:以“成長的天空”計劃為例[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23(77):29-35.
[7]Luthar S S,Cicchetti D& 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
ence: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Child Development,2000,71(3):543-562.
[8]Masten A 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
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127-238.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心理與學校咨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