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芳
【摘 要】本文從高職院校就業背景入手,探討高職院校如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做到工學結合,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
【關鍵詞】市場;需求;導向;高職;就業;能力
高職院校的招生對象是普通高中畢業生和具有與高中同等學歷的學生,高等職業教育是在??平逃A段進行的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定位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出一批具有大學知識,而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才,高職院校講授知識的基本原則是以實用為本,夠用為度。
一、高職高專院校就業背景
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對職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為此,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職業教育要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特別是職業能力服務,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職業轉換能力以及創業能力。高職院校所具有的特征為:(1)通過教學使學生具備必要理論知識和
文化基礎知識,熟練掌握職業技能,側重實際應用。(2)側重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3)培養學生的人際溝通團隊的能力。(4)重視實際知識的學習,強化職業技能的訓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的新階段,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越來越多的高職高專學生面臨著一畢業就失業的情況。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擴招、我國就業市場的需求結構變化的影響外,高職高專院校對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欠缺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公布的一項調查也顯示,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轉型,我國高級技術人才嚴重短缺,企業對高級人才的實際需求要比現有數量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近年來,許多大城市就出現了高級技工奇缺的現象。但是,一些高職高專院校在專業上卻未能按市場需求設置,辦學特色不鮮明,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差。這就使得學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相吻合,一方面,不能保質保量地培養社會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畢業生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以致供大于求。
二、建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培訓體系
(1)入學之初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教育,形成正確就業觀。對于新生,入學初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梢越o學生介紹系部各專業培養目標、就業前景、社會供求狀況,讓學生初步了解自己選擇的專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盡早確定出自己的職業規劃,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2)加強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提高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在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下,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致力培養學生職業技能。以講授文化知識為基礎,以培養職業技能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各種技能。(3)重視學生心理輔導,做好畢業生就業培訓工作。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多環節多層次的。經過實踐證明,在通用就業能力中心理素質的培養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薄弱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對就業前景的焦慮、恐慌、茫然。其次,學生又不愿與其相比學歷低的求職者同臺競爭。還有就是對就業政策不了解,對就業信息了解不明確,導致對未來缺乏信心,心存顧慮表現出憂慮不安和茫然。再次,以自我為中心,過分強調自我。很多畢業生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正確對待理想與現實的關系,面臨就業時往往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過分關注收入、待遇加班與否等因素,很少考慮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要,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最終會與很多就業機會失之交臂。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在高職院校培養學生過程中是必須重視的。
三、增強專業的實用性,提高實踐教學能效
(1)增強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主動適應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拓寬專業口徑,淡化專業界限。這樣能夠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就業渠道,在區域、行業、企業等領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為高職學生提升就業能力創造更廣闊的空間。(2)要提高實踐課程、頂崗實習在教學計劃中的比例。在培養高職院校學生過程中把課堂教學、生產實習、社會實踐、社會調研以及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強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3)加強校企合作,使學生與社會形成無縫銜接。通過校企合作,促工學結合,產學合作。一方面企業重視高職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企業又深感高職畢業生對企業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是造成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因素。
由于大學的擴招,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高職學生就業更加不易。但在市場經濟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就業需求出現了新的趨勢。生產一線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高職人才越來越有市場。因此,高職院校在高職學生就業過程中要擔負重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培養出新時代的高職畢業生。
參 考 文 獻
[1]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N].中國教育報.2005-5-28.
[2]李建平,華玲,陳洲.高職院校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研究.http://wenku.baidu.com/view/8c326d8c680203d8ce2f24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