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20世紀50年代,評判一位名人的時候,流行這樣一句話:“歷史是位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撇開這句話當時的情景,在當今新課改的浪潮下,把它用于我們的歷史課堂上,就意味著我們如何把歷史這門課“裝扮”得更加可愛、更加富有魅力,以吸引更多的孩子學習歷史,而不是單純地為了升學去被迫地死記硬背歷史知識。
當然,在給歷史課堂“化妝”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的是,需要“化妝”的是歷史課堂,是教授的技巧和手段,歷史的本來面貌要尊重,基本的教學任務要完成。
基于以上前提,我對自己從教八年以來的點滴心得作一總結。
一、讓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作為一個歷史教師,在初中或者高中階段的教學中,怎樣才能使沒有接觸過或者已經對歷史形成固有的死記硬背印象的學生改變自己對歷史的認識呢?“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在初一和高一歷史的第一堂課上,總是花一到兩節課的時間重新解釋一下歷史,從歷史的概念,到歷史的特點,再從衣、食、住、行、精神生活等大家熟悉的角度去舉例,通俗易懂地去闡述歷史。例如:關于服飾,教師可以生動形象地描述各個朝代官員和百姓的服飾的特點,然后簡單分析它和當時政治、經濟的關系,再聯系到現在服飾的特點和當前的國情。
二、在上好第一堂課的基礎上,要讓每一堂課都能吸引學生
如何在上課的前五分鐘抓住學生?導入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導入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相關的視頻、相關的故事、相關的文字史料,在選取資料時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既不可過于呆板,又要和當節課密切相關,最好的方式是能夠在拋出資料時吊起學生的胃口,讓學生帶著好奇和疑問去聽課。例如:我在講到《西安事變》這一課的時候,首先問學生一個問題:大家知道民國“四大美男子”都有誰嗎?他們為什么能成為“四大美男”呢?在亂世,他們是不是能夠稱為“美”?然后,在解讀西安事變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張學良和周恩來這樣的具有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真正才學之人才是真正的“美”,而汪精衛之流即使有帥氣外表也只能淪為世人所不齒的民族罪人,還可以順便提梅蘭芳作為小知識補充。這樣一來,既增強了學生對這一課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注意教學語言,要化難為易
教師講解問題的過程當中語言要生動,不能單純只進行知識性的講解,可以配合課本上的插圖或者資料把問題形象化,使學生樂于去了解和記憶一些枯燥的內容,讓他們知道這些看似枯燥的歷史背后,都有一些驚心的事件和鮮活的面孔。例如:在講到《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這一課的時候,關于皇帝制度的內容這個知識點,就可以把秦始皇的畫像作為突破點,“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腰間的佩劍、腳上的赤舄,從而讓學生從秦始皇的穿戴上、從秦始皇的神情上,由外而內地去認識他,然后,再舉例子,從他日常的言行舉止上去剖析他的統治。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樂趣,又把枯燥無味的歷史專業知識化難為易了。
四、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歷史的實用性,要把歷史和當今世界以及學生自身做橫向、縱向的類比,從而讓學生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歷史的價值
這就要求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
法,去分析、去研究歷史材料,深刻剖析教材的具體內容,強化史、論結合的教學觀念。而當學生能夠自覺地、經常地把具體史料學習和歷史理論學習結合起來,就能感受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就感,也才能真正體驗到歷史課的魅力,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內在興趣。
五、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俗話說:“給人一瓢飲,自己要有一缸”,教師自己平時要多閱讀、勤思考,課前、課后及時總結課堂得失,不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鉆研,更要絞盡腦汁去思考如何才能上好每一節課。
為了教師這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為了讓歷史這門告訴我們過去、透視現在、展望未來的學問為更多的學生所喜愛,更為了教會學生正視歷史、分析當下,也為了提高學生自身的歷史素養,有個更好的人生發展,讓我們共同努力,堅持不懈地把教書這門學問鉆研得更好吧!
(作者單位 安徽省阜陽師范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