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志華
摘 要:在初中數學課程教學中,由于每個學生都存在差異性,所以不能以同樣的教學方法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是因為在他們的性格上或是基礎上或是習慣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教師在面對這一客觀事實時需要做到因材施教。于是分層教學法便由此產生。這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有效地應對這一差異性的客觀存在,而且與新課標的中心思想是不謀而合的。
關鍵詞:差異性;學生;分層教學法;新課標
初中數學是一門以小學內容為基礎,深入應用更廣的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含:正數和負數、有理數的乘除法、有理數的乘方、整式的加減、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函數以及幾何學。由于知識不斷加深,難度不斷加大,對于剛升入中學的小學數學基礎各不相同的學生來說,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尤為重要。只有在充分規劃好學生層次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才能使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初中數學。本文將進一步解釋分層教學的具體概念,以及有效運用方法及實施意義。
一、劃分層次,嚴謹育人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表現、不同能力進行小組劃分。在劃分小組的過程中不可以出現盲目亂分的現象,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歸類劃分。例如:有一部分同學數學成績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因為沒有培養起對初中數學的濃厚興趣,教師便可以根據這一共同點,將這部分學生劃分在一個小組,然后對這組學生開展適合他們共同特征的教學方法。又如:一部分同學數學成績優秀,基本接近滿分,教師可將他們分為一組,讓他們產生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團隊中不斷進步,共同發展。由此可見,在劃分小組時一定要本著嚴謹的態度,只有開頭起的好,才能更好地開展今后的分層教學工作。
當然,在分組的過程中應該多聽取學生的意見,讓他們擁有選擇的權利,產生自愿的心態,他們只有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更愉快地接受接下來將要開展的初中數學分組教學法。
二、教學內容層次教學
在學習小組劃分妥之后,我們便正式進入了教學內容分層教學的階段。在我看來,教學層次的劃分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認真備課,先易后難
教師在備課時要重溫上節課的知識內容,使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可以有一個理解的過程,同時也可以讓基礎較好的學生鞏固知識。其次,在基礎知識鞏固完畢之后,要適當深入地講解一些難度加大的內容,但要注意循序漸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明白實為上策。總之,要本著識記、領會、簡單運用、簡單綜合運用、較復雜綜合運用這五個目標進行教學。相信學生一定會受益匪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課堂中的分層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使他們更好地接受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多運用生動有趣的故事進行引導,讓數學課堂變成一個充滿趣味的樂園,讓學生成為故事的主人翁,這樣他們便會更主動地接受知識。相信這一方法的運用會使那些之前羞于發言的學生主動地站起來發言或表明自己的疑惑,然后由教師或者基礎好的學生進行解釋,從而達到互動共進的作用。
三、課后復習講層次,有惑同解得真知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需要通過大量的練習才能融會貫通。正是因為其邏輯性強這個因素,所以學生在某個環節上產生的疑惑,都會影響對初中數學的理解與運用。為此,教師應帶領學生做好課后復習工作,遇到不會的問題首先要求他們獨立思考,不能解決的問題應積極詢問老師。同時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養成課后復習互動的意識,讓后進層與前進層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四、作業布置需分層
由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實際能力不同。因此在作業布置上更要留意分層教學的必要性。如果將作業布置的相同,則基礎好的學生可以輕松勝任,然而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則可能出現無從下手的局面。所以,在作業布置上也應該運用分層教學的相關原理,做到以小組為單位的作業布置,讓基礎差的學生多進行一些基礎練習,基礎好的學生可以適當地進行一下難點練習。相信在潛移默化中,基礎差的學生自然會向上看齊,基礎好的學生則可以得到更大的拓展。如此看來,這是一項一舉兩得的積極策略。
五、鞏固知識,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不再是單純針對學生而言,而是師生共進的一個有效方法。課后反思可以在回想中找到各自的不足,然后加以解決。這就要求教師在反思教學過程中做到面面俱到,要求學生在反思自身學習中對不足之處理解通透。總之,溫故知新,益處自得。
隨著我國新課改政策的不斷貫徹落實,分層教學的優勢愈發彰顯,這就要求教師應當多花心思將這一正確理念充分運用到自身課程的教學工作當中,為學生著想,做到全面充分的教書育人工作,無論是為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還是為了能給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總而言之,這一教學方法的大力推廣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情,是值得我們大力推廣的。
參考文獻:
[1]劉玉容.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探討[D].2011(2).
[2]馬洪超.關于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的探討[D].2010(6).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賓陽縣露圩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