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瑋
【關鍵詞】在警察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對從事警察職業教育的警察院校及其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于警察職業教育的特點、立足于社會發展對警務活動提出的新要求,探索科學的教育制度、探尋師資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突出學員實踐能力培養是警察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職業教育;警察;培訓
警官職業學院,承擔著培養未來警務人員的重任。警察職業教育既具有職業教育的共性,又有鮮明的自身特色。由于培養目標、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育功能等方面的變化,習慣于學歷教育的警察院校正面臨著來自公安實踐和行業教育的極大挑戰。為了適應新時期公安工作對公安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警務人員,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公安院校正在尋找自身定位和教育工作的切入點,努力擺脫警察職業教育的被動局面。在原有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對象和招錄體制改革培養對象并存的情況下,如何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為目標,把職業理念培養、專業能力教育和警務技能訓練貫徹培養全過程,形成“教、學、練、戰”一體化、警察職業特色鮮明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每個警察職業院校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警察職業教育的特點
職業教育分為專業性職業與事務性職業。專業性職業的從業人員須具有相當專門的理論修養與實踐能力,而不具備這種修養與能力的人便難以勝任職務;事務性職業是較為通用的職業,警察作為國家刑事執法和治安行政管理的專門力量,其職業當屬專業性職業。隨著社會治安形勢的日趨嚴峻,對警察職業素質的要求也會越來越全面、越來越高。所以,警察職業教育應該是一種高層次、專業性的職業教育,它既應該涵蓋旨在提高學生理論素質、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專業知識教育,又應該包括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職業訓練。警察職業教育中不論是專業知識教育,還是職業技能訓練都應該緊緊圍繞警察崗位的核心能力來進行。警察崗位核心能力,是指各級各類崗位的人民警察,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崗位要求,在日常警務活動中,為有效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和治安秩序所必備的最主要、最基本、最常用、最實用、最重要的業務知識和必要能力。警察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具體包括警察職業價值觀、業務知識技能和崗位勝任力等三方面:職業價值觀,指從事公安工作所需要的警察職業道德感、責任感、正義感、自律感和執法意識、執法理念等;業務知識和技能,指執行具體警務工作必需的實用知識、技能和智慧性能力;崗位勝任力,包含的不只是獲得業務知識與技能,還有其他基本特質:思想、感情、心態、思維模式、個人形象及其他特質。
二、我國警察職業教育的現狀
(一)缺乏科學安排與統籌規劃
我國的警察職業教育,在近年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多數警察也受到了分期、分類、分批的輪訓,警察短期培訓的規模已經形成,類型也比較齊全。但是由于缺乏科學地安排與統籌規劃,成為制約我國警察職業教育發展的桎梏。由于職業教育培訓任務多數由公安院校完成,而院校教育存在著格式化教學模式,教材老化、培訓方法“大鍋飯”,對公安工作需要的特殊專業思維、實戰訓練、心理訓練、體能測試、警務技能訓練、防暴訓練、群眾工作能力訓練等科目相對缺乏。多警種的統一培訓,無法有針對性地根據各警種的特點制定不同的培訓質量目標,進行相應的課程設置,采用恰當的管理方法,實現警力效能和培訓效果的最大化。導致學與用、練與戰相脫節。
(二)偏離職業教育特點,重知識輕能力技能
職業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傳授從事特定職業的必備知識和培養實用技能,并不需要過度追求知識的廣博和深度。而現行的警察教育偏重理論灌輸,輕視實戰訓練。幾乎所有課程都一律從概念人手,知識結構雷同,結論單一,學生沒有討論質疑的余地,考試的內容以記憶性的知識為主,知識老化現象突出,新知識、新觀點、新信息進入教材的過程緩慢,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基本上處于“點綴”狀態。學生成了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工作實踐中最為常用的技能只是在課堂上浮光掠影地閃現。加之我國警察院校的基礎設施較差,尤其是專業技能的訓練設施的嚴重缺乏,影響了警察職業教育的質量。
(三)師資隊伍建設水平不高
目前,我國警察院校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不高,不論是與國外警察院校還是與國內普通高校相比,差距是明顯的。具體表現在兩方面:第一,缺乏高素質教師,能文不能武。第二,教師實戰經驗匱乏。警務類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作為該專業的教師也應該是一名實戰經驗豐富的行家里手。而目前警察院校多數教師畢業后即直接任教,“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實踐經驗,未有過警察崗位工作的背景或經歷,其警察業務知識完全來源于書本。因此,我國警察院校缺乏理論與實戰俱佳的“雙師”型教師。
(四)課程開設未能突出特色化
我國警察院校大都開設五類課程:公共課、文化基礎課、法律課、專業課和專業技能課。但我國警察教育培訓存在著如下不足:一是理論課所占比重過大。公共基礎理論課和專業基礎理論課的比例過大,專業課、專業方向課和專業選修課中還包含大量的理論課;二是實習和技能訓練期太短。在警察院校2~4年學制期中,實習時間約占4,2%~12,5%;一年內的訓練均沒有實習。三是教學方法革新力度不夠。重課堂教學、輕實戰技能訓練,教學內容與公安實際工作相脫節的情況嚴重。
三、完善我國警察職業教育的思考
警察職業教育必須以培養學員實踐能力為目的,注重教學訓練方法的創新。
(一)教學內容突出實戰案例
警察職業是一種典型的處理社會各種復雜性問題的工作,需要社會層面的復雜性科學的依托,而警察實戰案例研究與教學既是運用社會、技術及其它相關領域的復雜性科學認識社會各種復雜問題的必要環節,也是處理社會各種復雜問題的有力工具。使用實戰案例教學訓練方法,就是要從警察工作的復雜性、嚴峻性、挑戰性特點以及對警察在政治、社會、技術、信息等領域的能力要求上,選擇、設計和編寫案例,按照不同警種、不同部門、不同崗位的要求,組織和開展各類案例研究與教學,形成“教、學、用”一體化的案例教學長效機制。在教學案例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使用“校局聯動”的模式確定內容,實踐單位在警察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和內容更新等方面具有發言權,他們最清楚實踐部門對學員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具體要求,院校要積極與實踐單位聯合,建立學校和單位的合作開發設置課程的制度,讓工作經驗豐富的警察在課程編制過程中發揮作用。同時教師要開展經常性的社會調研,對課程內容不斷進行吐故納新,在調研的基礎上,對獲取的案例進行分類整理、科學分析和可行性論證,適時地對課程內容進行修改或補充。只有這樣才能使課程內容成為與時俱進的有源頭的活水,始終充滿時代氣息。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嚴格按照高等學校教師的標準,打造具有較高理論知識水平、較強科學研究能力、過硬教學素質的師資隊伍。誠然,加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是增強職業教育發展能力的明確目標。但是,對于當前的警察職業教育而言,由于其教學對象及任務的特殊性,在打造合格師資隊伍的實踐中,不能因為強調實戰能力而“淡化”對高校教師特質的追求。
其次,使教師深入公安基層做到制度化、經常化,切實有效地提高教師的公安實戰能力、深化其對公安工作的認識、幫助其開展緊密結合公安工作的教學科研。教學期間讓教師回校授課,無課時則到實戰單位工作、調研。讓教師既參與執法辦案,積累實踐經驗,又加強理論研究和課堂教學。
最后,在現有教師隊伍不斷優化的同時,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官隊伍,使師資隊伍多元化,更好地適應警察職業教育的特點。從警務部門中選聘兼職教官在英國、法國、美國等國的警察教育中是極為普遍的,它們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運作模式。我們在選聘兼職教官的時候,既要考慮到具備豐富警務實戰經驗這一基本條件,又要考慮到所選人員應該具備相應的教學素質。強調兼職教官隊伍的相對穩定,目的在于養成他們的教學意識,培養他們的教學能力,使他們在從事警務工作的時候能夠有傾向性地分析思考問題,從而更有效地開展教學進行一個星期的教學訓練。
(三)注重隱性課程的作用
隱性課程是指體現在校園的精神、觀念、信仰諸方面所構成的文化。隱性課程不靠有意識的“言傳”培育人,而是靠無意識的“身教”感染人,是顯性課程的拓展與延伸,對學員的知識、情感、信念、意志、行為和價值觀諸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積極向上的隱性課程有利于培養學員的積極意識和進取心,有利于培養學員的樂于和善于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有利于提高學員在社會交往中的溝通能力,有利于提高學員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警察職業院校既要重視顯性課程對學員求知方面產生的效果,也要重視隱性課程對學員心理方面產生的影響。
總之,中國警察職業教育的體制與模式必須重新定位,大膽改革,在保持自己優良傳統的前提下,積極借鑒國外的有效經驗和成功作法,促進我國警察教育培訓事業健康、快速、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