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曉月
保險公司玩忽悠
文·圖/曉月
教練車是駕校專供教學使用的車輛,對教練車用于“教練”,具備一定常識的人都不會有異議。然而近期一起涉案的保險公司在對教練車承保時,卻將教練車“用于教練”作為免責條款,并在投保車輛出險時以其未投保教練車附加險為由拒絕賠付。
2013年8月14日,江蘇省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二審判決,判決該保險公司全額理賠。
機動車辦保險是一個常識,教練車也不例外。2012年5月的一天,常州市明都交安機動車駕駛培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都公司”)的教練員們一上班,就開始翻箱倒柜地尋找各人教練車投保所需的各種證件和票據。按照公司要求,這一天,所有教練車需要到保險公司集中辦保險。
劉某是明都公司的一名教練員,他負責辦理自己駕駛的“蘇D/0078學”教練車的相關保險手續。當日,他帶著該車的行駛證、自己的駕駛證、教練員證等,來到位于該市博愛路的某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常州中心支公司(以下簡稱“常州支公司”),投保車輛損失險。保險公司負責接待他的業務員朱某在確認其手續齊備后,為其辦理了該教練車的保險手續,雙方約定保險期間為2012年5月29日至2013年5月28日。
保險手續辦好了,一旦出險是否就可以正常理賠了呢?常州支公司《非營業汽車損失保險條款》責任免除第六條載明:下列情況下,不論任何原因造成被保險機動車損失,保險人均不負責賠償:諸如“競賽、測試、教練,在營業性維修、養護場所修理、養護期間”。
從這一規定字面上理解,明都公司投保的這一教練車,如果在教練(即學員練車)過程中發生理賠事由,常州支公司將被免除賠付責任。
原來,按照常州支公司一般操作程序,教練車在投保上述車損險的同時,還需要投保教練車和特約條款附加險,該附加險有專門的“教練車特約條款”規定:第一條,已投保機動車車損險或第三者責任保險的專用教練車,可附加本特約條款;第二條,對于尚未取得合法機動車駕駛證,但已通過合法教練機構正式學車手續的學員,在固定練習場所或指定路線,并有合格教練指導的情況下駕駛被保險機動車時,發生對應投保主險保險責任范圍內的事故,保險人負責賠償。
也就是說,按照該保險公司的規定,明都公司只有在對上述教練車同時投保了車損險和附加險,出險時才會得到理賠。但問題是,當時投保時,業務員并沒有明示要投保附加險。現在的事實情況是,公司只投保了車損險,并沒有投保教練車附加險,那么該教練車發生事故時到底能否得到保險公司理賠呢?該教練車后來發生的一次因學員練車發生的事故,最終將這個問題提交到了審判桌上。
2012年11月22日,“蘇D/0078學”教練車由學員張某駕駛過程中不慎與橋墩碰撞,致使車輛受損。常州支公司對事故進行查勘并定損。明都公司對事故車輛維修后,在向常州支公司申請理賠時遭到拒絕。明都公司遂于2013年5月17日向常州市天寧區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依法判令常州支公司支付保險理賠款9650元。

常州保險索賠案承辦法官提醒,保險公司在制作保險合同時要把握好法律關,切莫玩文字游戲糊弄投保人
那么常州支公司拒絕理賠的理由是什么呢?據該公司一審辯稱,根據保險條款的約定,明都公司在事故中的損失屬于免除賠償責任的情形,且常州支公司設有教練車特約條款的險種,明都公司并未投保該險種,故請求依法駁回明都公司的訴訟請求。
對于常州支公司的答辯意見,明都公司代理人經詢問教練員劉某后表示,原告的教練車向被告投保了車輛損失險,被告在受理原告的保險時,根據填寫的車牌號碼(車牌號碼中有“學”字)應該明知投保車輛是教練車。作為教練車按常理是由學員駕駛,就有可能存在學員駕駛車輛發生事故的情形,既然被告公司存在教練特約條款附加險的規定,那在投保時就應明確提醒,并告知原告應投保教練車特約條款附加險。
那么常州支公司有沒有明確提醒明都公司投保教練車特約條款附加險呢?為證明自己的提醒義務,常州支公司向法庭出示了那份投保單,該投保單上確有關于需要附加投保教練車特約條款附加險的內容,即在“提示”一欄中注明了“本人已領取保險條款,閱讀并充分同意以此作為保險合同的依據”等文字。常州支公司的代理人表示,既然我們在投保單的重要提示中已進行了相應的告知義務,且原告在該保單上簽名蓋章,說明我們已經盡到了提示義務。
天寧區法院經審理認為,明都公司與常州支公司之間簽訂的保險合同系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合法有效,雙方均應按合同約定履行各自的權利義務。明都公司投保了車輛損失險,其有權享有附加險中教練車特約條款的規定,因此,明都公司作為投保人在被保險車輛發生事故后,有權要求常州支公司進行賠償。常州支公司在締結保險合同時,明知“蘇D/0078學”號車輛系教練車,還與明都公司約定“教練”屬于免責的情形,該約定不僅違背了投保人投保的初衷,也排除了投保人依法享有的權利,該免責條款無效。據此,6月17日,天寧區法院一審判令常州支公司于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內向明都公司支付車輛損失險理賠款9650元。案件受理費50元,減半收取25元,由常州支公司負擔。
法博士點評
保險公司在制作保險合同時一定要把好法律關,同時要掂量一些條款用語是否符合常理,特別不能搞文字游戲糊弄投保人。
本案保險公司的教訓是深刻的,他們明知是教練車卻還與對方訂立教練情形的免責條款,本想暗算投保人,想借此減輕自己的理賠責任,到頭來卻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既全額理賠了車損,還損失了本可以讓投保人支付的附加險保費,真是得不償失。
常州支公司不服,于7月24日向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稱其在合同簽訂前已向明都公司履行告知義務,就保險條款中的免責事由及對應的附加險種進行了相應的告知。明都公司在明知教練屬于免責情形的情況下,放棄投保教練車特約條款應視為對其自身權利的放棄,該起事故應免除本公司理賠責任,請求二審法院撤銷原審判決并依法改判。
二審中雙方均未提交新的證據,雙方對原審法院查明的事實均無異議,法院予以確認。
常州中院另查明:常州支公司提交的投保單顯示其已對投保車輛作了詳細了解,即明知被投保車輛是教練車。
經雙方當事人確認,二審法官歸納案件爭議焦點為:常州支公司能否依據非營業用汽車損失保險第六條第三款規定的“教練”免責情形來免除自身的理賠責任。
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明都公司與常州支公司之間簽訂的非營業汽車損失保險合同真實有效,雙方均應按合同約定履行權利義務,明都公司作為投保人在被保險車輛發生事故后,有權要求常州支公司進行賠償,常州支公司不能依據非營業用汽車損失保險第六條第三款規定的“教練”免責情形來免除自身的理賠責任。
遂于8月14日維持常州支公司支付明都公司保險理賠款9650元的一審判決。
既然是雙方約定免責,為什么免責條款卻被認定無效呢?審理此案的法官指出,投保車輛車號“蘇D/0078學”,車主明都公司為專業機動車駕駛培訓公司,即投保車輛明顯系教練車,根據常州支公司提交的投保單,常州支公司在締結保險合同時對此是明知的。
常州支公司在締結保險合同時,明知“蘇D/0078學”號車輛系教練車,且用于“教練”,但其仍然承保并收取保費、簽發保單。在此情況下,其與明都公司約定“教練”屬于免責的情形,不僅違背了投保人投保的初衷,也排除了投保人依法享有的權利,此時應視為常州支公司對“教練”免責情形抗辯權的放棄,該免責條款無效。
承辦法官表示,本案中,雖然免責是雙方約定的,但根據保險合同解釋中的合理期待原則,即當投保人、被保險人對保險合同的保障客觀上存在著合理期待時,無論保險合同條款是否明確將此期待排除在外,法院都應當保護這種合理期待的合同解釋原則。本案中明都公司將其教練車投保非營業汽車損失保險后,其對“教練”中投保車輛損失時要求保險公司賠償明顯是一種合理期待。因此,雖然保險合同條款規定對“教練”中的損失免責,但對明都公司要求保險公司予以賠償的合理期待仍應予以支持。
承辦法官指出,車輛保險合同簽訂過程中,由于保險合同是由保險公司擬定的制式合同,正常情況下,投保人一旦簽字就發生法律效力,發生糾紛時就會按合同規定的賠付和免責條款履行。但問題是,如果合同中存在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或出現對投保人顯失公平的情形時,法院可以認定相關條款無效,從而判決保險公司理賠。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