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炳麗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24)
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經營是指現代銀行出于擴大利潤、降低成本和規避風險等一些動機,到海外建立分支機構,將經營業務的區域范圍由國內不斷拓展至海外,從而形成國際化經營格局的過程和狀態,主要包括業務國際化、機構國際化、管理國際化、監督國際化等,從而實現銀行由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
從中資銀行國際化發展歷程看,中國銀行1997年在香港設立第一家分行,最先邁出國際化步伐,是迄今為止境外機構網絡分布最廣的中資銀行。截至2012年年末,中國銀行已在全球設立了613家境外機構(如圖1),海外資產總額高達31342.31億元(如圖2)。從1992年建立新加坡代表處以來,中國工商銀行先后以新設和兼并重組的方式在香港、東京、漢城、紐約、法蘭克福、盧森堡、倫敦等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和我國經貿往來地區建立了252家境外分支機構,客戶貸款平均收益(海外部分)高達4766.54億元。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新加坡、首爾、東京、約翰內斯堡和法蘭克福等地設有10家分行,并擁有2家代表處和4家境外附屬公司,客戶貸款平均收益(海外部分)高達3938.78億元。中國農業銀行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地設立了4家分行,并在東京、紐約等地設立了代表處,客戶貸款平均收益(海外部分)高達1643.08億元。此外,以招商銀行為代表的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也邁出了國際化步伐。

圖1 我國各行境外分支機構情況

圖2 中國銀行海外經營情況
1960年,美國學者海默(H.HYMER)在其博士論文《一國企業的國際經營活動:對外直接投資研究》中提出了壟斷優勢理論。他認為,保證跨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有利可圖的必要條件,是這些企業應具備東道國企業所沒有的壟斷優勢,而跨國企業的壟斷優勢,又源于市場的不完全性。在市場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由于存在著產品市場或要素市場的不完全性,或者造成市場不完全的政府對企業競爭的干預,而使跨國企業在國內獲得了壟斷優勢,并可以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加以利用。對商業銀行來說,影響其經營國際化的市場不完全或不完全競爭有以下情形:金融產品市場的不完全、要素市場的不完全和政府政策帶來的市場不完全。
日本在進行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之初,美國的跨國銀行早已遍布全球,西歐國家的海外機構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面對這樣強勁的對手,“新來者”日本須擁有雄厚的競爭優勢和獨特的手法,才能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日本銀行利用自己潛在的經濟效益和國內的高儲蓄率,大膽采取了低利息、大規模的戰略:即以低于競爭對手的利息率擴展資產業務,選擇市場中對數量敏感和價格易變的產品或者區域作為突破口,實行大業務量來應對國際市場激烈的競爭。兩種手法的結合使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自2006年12月11日起,中國銀行業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紛紛通過參股國內銀行或設立分行等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對中資銀行來說是一個政策支持,同時中國也具有日本高儲蓄率這一優勢,中資銀行在2006—2012年間的海外擴張中取得了質的飛躍。
內部化理論是由伯克萊(Pete J.Buekley)和卡遜(Mark C.Casson)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提出的,用于系統說明跨國公司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國際化是企業內部化過程超越國界的表現,跨國公司就是在將其資源在國際范圍內進行內部轉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20世紀80年代,羅格曼(Rugman)等人開始運用這一理論來解釋國際銀行活動。由于國際金融市場上存在著特定的差異,國際化銀行成為這些不完善性內部化的載體。他認為,由于國際市場上各個市場之間的不完善性和差異性,國際化銀行可以利用國際多樣化的優勢獲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國際金融市場上內部化利益要大于國內市場。在內部化過程中,國際化銀行能比在國內市場上經營的國內銀行獲得更多的收益,而且由于跨國公司在外國市場上從事生產和銷售活動,要負擔生產成本及其他額外成本,而跨國銀行僅在外國市場上從事金融服務業務活動,其成本較低,因此,跨國銀行業的潛在優勢要遠遠大于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的跨國公司。
中資商業銀行通過在世界金融中心建立分行,可以共享便利的金融環境、高端的金融人才和良好的金融氛圍;通過在南非、南美等新興市場設立海外機構,可以擴大客戶群體;通過在政策放松的東道國設立海外機構,可以享受東道國政策的優惠,再加上跨國銀行在海外市場從事金融和銷售活動負擔的成本較低,因此,中資商業銀行通過建立海外機構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
日本居民的儲蓄率一直高居發達國家之首,平均達20%以上。戰后相當長時期內,證券金融發展滯后,使銀行處于資金分配的主渠道地位。資金幾乎完全通過銀行儲蓄注入國內經濟循環。1973—1975年危機之后,日本經濟轉入低速增長,國內吸收儲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巨額的貿易順差資金也要尋求出路。如果這些資金不能得到妥善處理,不但會擾亂國內經濟秩序,還會對世界經濟產生不良影響。結果,大量資金流入日本銀行的國際活動中,給日本國際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日本銀行網的分布相對集中,具有兩個明顯的傾向:一是集中于各國際金融中心,如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法蘭克福、巴林及東京離岸金融市場;二是集中于日本的主要貿易伙伴國家和地區,如美國、加拿大、拉美、東南亞、西歐和中東。
地理分布特征反映了日本銀行國際化中的布局戰略:既要維護與日本企業的傳統關系,又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市場的各種有利機遇。日本倚重倫敦的重要原因有取得外幣資金、參與各種金融交易來提高知名度、熟悉先進的國際金融市場、以此為中心向歐洲市場的其他地區輻射。日本銀行還逐步深入英國經濟內部,向英國公司及英國地方當局提供信貸,涉及的部門包括金融服務、商業、建筑業及制造業等。在美國,日本銀行集中于兩個區域:在紐約參與國際金融交易,在加利福尼亞州集中于工商客戶的金融服務。因為加州是日本企業最密集的地區,是整個亞太地區對美貿易的重要口岸,也是美國眾多小銀行的根據地,日本有意通過兼并這些小銀行來拓展其業務。從總體上看,日本銀行在美國偏重于工商客戶服務,因為美國是日本商品的最大輸入國。在中東,作為日本所需石油的重要供應地,日本銀行在中東設立分支機構,其目的是保證石油供應穩定。
以什么方式、通過哪種途徑、以何種組織形式進入市場,對銀行的發展至關重要。進入方式的選擇取決于內外部眾多因素。從內部來看,主要包括銀行自身的經濟實力、承擔成本費用的能力、業務特長、客戶的地理分布和業務需求、人才的配備、管理水平和經驗等。外部因素包括目標市場的結構、競爭程度、競爭對手的情況以及經濟前景。日本銀行在其國際化發展初期,主要采用設立附屬機構的形式向美國擴張,到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則憑借其巨額貿易盈余和剩余資金在境外進行并購。并購迅速高效地解決了日本銀行國際化人才匱乏、技術水平落后和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將日本銀行國際化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三點重要啟示:第一,競爭戰略選擇方面。日本利用當時國內資本充裕的有利條件,進行大規模的低息戰略,為其國際化打開了通道,贏得了可觀的市場份額。第二,布局戰略選擇方面。日本銀行在國際化過程中,注重選擇與日本有密切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并且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設立分支機構,既保證本國對外貿易的需要,又使日本銀行充分參與世界的金融活動。第三,組織戰略選擇方面。在進入方式的選擇上,日本銀行針對不同目標市場和結合進入市場的目的,采取不同的進入方式。通過這些多元化路徑的選擇,日本銀行成功地以較合適的方式,進入了別國市場。
1.建立境外機構的組織形式
(1)建立分行、子銀行、境外附屬公司和境外代表處
中國農業銀行境外機構采取的方式是分行、子銀行、境外附屬公司和境外代表處;中國建設銀行和招商銀行境外機構采取的方式是分行、子銀行和境外代表處;中國銀行是中國首家在海外建立分支機構的商業銀行。截至2012年年末,各行境外機構總數及選擇的方式如表1。

表1 我國各行建立分支機構情況
(2)并購
銀行海外并購一般是指兼并和收購。兼并指兩家或者更多的獨立銀行合并組成一家銀行,通常由一家占優勢的銀行吸收一家或者多家銀行。收購指一家銀行用現金或者有價證券購買另一家企業的股票或者資產,以獲得對該銀行的全部資產或者某項資產的所有權,或對該銀行的控制權。

表2 中國銀行業近年部分海外并購案
2.建立境外機構的區域
中資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大部分分布在亞洲地區,而在國際金融中心的海外機構數量還比較少(見表3),如何改變中資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布局,李詠梅(2007)提出,銀行國際化一般都按橋頭堡式—重點式—全球式布局的演變順序由簡單到復雜地設立分支機構,開展國際業務。橋頭堡式布局,只在少數幾個國際金融中心或對外業務量集中的地方設立分支機構,作為母行與國際市場聯系的橋梁,起進一步發展國際市場的前哨作用。重點式布局,在世界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設立分支機構,有重點地開展國際金融業務。全球式布局,在全世界各個金融和貿易地區,廣設分支機構,開展全球式的業務活動。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布局應進行差異化的市場定位,確定區域重點。
(1)以香港市場、新加坡市場為中心輻射亞洲市場
香港、新加坡都是亞洲地區經濟金融中心,金融市場相當成熟,市場規范、法律健全、監管嚴格、與國際接軌,居住的群體大部分是華人,且都實行自由港、低關稅制度,另外地理位置優越,是我國重要的轉口貿易中心。
(2)向歐美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推進
目前,中資商業銀行在歐美地區建立的海外機構數量較少,原因是歐美有些地區對中資商業銀行在當地設立分支機構設置了較高的進入門檻。歐美市場擁有世界最發達的國際金融中心、豐富的金融資源,充裕的融通資金,先進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金融創新能力,努力發展歐美市場將有助于我國銀行進入國際主流金融市場,全面提高業務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歐美地區建立分支機構,可以使得中資商業銀行享受到國外最發達的金融市場、相對健全的金融制度和自由的金融競爭環境,得到最健全的發展。
(3)以日韓為區域國際化經營重點
銀行海外擴張的主要動機是跟隨客戶,也就是說跟隨其客戶到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并為之服務。由于銀企之間這種密切聯系,FDI的增加必然會刺激跨國業務的發展,帶動銀行網絡的擴大。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中韓國際貿易也在快速增長。因此,在日韓兩國設立經營機構是我國中資商業銀行在今后一段時期的目標。同時,我國加入WTO以后,日韓政府也打破以前的種種限制,采取對等開放的原則,歡迎我國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在本國建立分支機構。
(4)關注南非、南美、中東等新興市場
南非、南美、中東等地自然資源豐富,經濟發展前景廣闊,近些年,中國開始與這些地區進行貿易往來,因此,中資商業銀行也應該關注南非、南美、中東等新興市場。

表3 我國各銀行境外機構覆蓋區域

資料來源:各銀行年報
現階段中資商業銀行經營的業務有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覆蓋范圍較廣。但是除了中國銀行已經達到了國際化進程的第三階段,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的境外機構數量和服務,距離跨國銀行的標準還相差甚遠,并沒有全方位開展業務,市場份額較小。因此,中資商業銀行應該利用自身的優勢,鎖定特定目標群,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擴張海外業務,為客戶提供滿意的服務,擴大市場份額。這樣也可以實現目標范圍的差異化或者低成本。
1.在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全面開展各項金融服務,擴大市場份額
(1)亞洲新興國家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同中國貿易往來頻繁。在亞洲新興國家全面開展各項金融服務除了具有區位優勢以外,還由于觀念、文化等的相似降低交易成本。
(2)對外貿易密切,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中國經濟在亞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人民幣已成為邊貿重要的結算幣種,并非正式地成為邊境地區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貨幣。
(3)亞洲國家除了新興市場以外,其他國家的銀行業并不發達,競爭力相對較低,增長勢頭良好。
2.拓展歐美市場及其他新興市場,開展批發和投資業務
在中資銀行國際化的初期,競爭優勢不突出,只能根據企業國際化的要求和東道國的國際中心優勢,有目的地設立分支機構,開展批發投資業務,熟悉市場,積累一定的經驗。隨著本國跨國公司日益增多之后,國際業務和客戶基礎越來越大,在時機成熟時,利用發達國家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進行大規模的收購擴張,全面進入當地市場。
[1]吳曉云,陳懷超,李輝.中資銀行跟隨客戶的國際化動機與區位特征:基于2005—2009年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2012(2).
[2]中國工商銀行國際化課題組.中資銀行國際化發展研究[C].中國金融學會第八屆調研報告評選獲獎論文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