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陳純
(廣東培正學院招生就業辦,廣東廣州510830)
提高大學生就業力視角下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模式研究
王穎,陳純
(廣東培正學院招生就業辦,廣東廣州510830)
職業生涯規劃的有無及好壞直接影響到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質量,更直接影響到求職就業甚至未來職業生涯的成敗.我國各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度日益增強,從轉變培養目標、加強職業生涯教育、落實實踐性教學等方面來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結合組織對大學生就業力評價,對我國現行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存在的局限性因素進行分析,對我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模式進行探討研究.
就業力;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模式
世界金融危機和高校擴招重疊,致使我國整個宏觀層面就業形勢很嚴峻.國際勞工組織發布題為“就業危機與后危機”的《2009年全球就業報告》指出,盡管世界經濟有復蘇跡象,但全球就業危機遠未結束,發達國家的就業崗位在2013年以前都無法恢復到危機前水平,而發展中國家的就業崗位恢復也要等到2011年之后①.201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80萬,再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需要就業的數量之大可想而知.
我國目前的“大學生就業難”,大學擴招與金融危機固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絕不是根本原因.目前中國從業人員中大學生的比例還不如很多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影響雖然沒有結束,企業人才需求大量減少,往年高調攬才的金融、證券、房地產、進出口等熱門行業紛紛取消了校園招聘計劃.但金融危機后,我國政府紛紛頒布就業刺激計劃,擴大就業需求,千方百計創造就業崗位,4萬億元人民幣投資計劃預計兩年內可創造2200萬個就業崗位②.
綜上,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嚴峻形勢在于——“有人無崗”和“有崗無人”的結構性失業矛盾日漸突出.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關鍵在于提高大學生就業力.本文通過對我國現行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的現狀的分析,指出我國現行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的局限性,提出對我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學進行改革的若干措施.
在2010年4月份的2010ACCA“就業力大比拼”啟動儀式上,與會人力資源專業人士對現代大學的就業能力作了點評.他們認為,現在的大學生在一些生活、工作問題的處理上,大學生們卻缺乏主動性和獨立能力,這些能力的缺乏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上崗后才發現自己原來什么都不會
很多企業從實習生中選拔員工,然而有些畢業生在正式入職以后,對工作的感受卻與實習期間有很大落差.廣州移動人力資源經理趙穎提到,他們的“成長100”實習計劃讓實習生半年期間在不同的崗位輪崗,有些實習生在實習期間覺得很輕松,因為還沒定崗,別人都不會把重要的事情給他干.等到真正定崗了,這些大學生才發現自己原來什么都不會,工作做得不好還會受到上級的責備,這時,他們就會產生心理落差.趙穎建議,學生在學校里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多參加社會實踐工作,主動地了解社會的真實性,多接觸社會,培養自身的社會力,并通過實踐,了解自身特點,了解工作的實際情況與要求,清楚自己適合什么工作,只有這樣,畢業后進入企業才能承受來自真實職場的各種壓力.
1.2 對自己的求職方向不明確導致求職成功率低
程煜麟是一家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的行政總裁,他指出,不少大學生在求職方面還存在著盲點.其實很多企業在判斷一名應聘者適不適合入職的時候,除了考慮他的能力(包括專業知識等硬技能和溝通能力等軟技能)之外,還會考慮他的心態和價值取向是否與企業文化相吻合.有些同學看到別人進入了國際大公司,進入了國企,進入了機關,就會很羨慕并且盲目跟風追隨別人去應聘,卻很少問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的興趣與價值觀是否與應聘的公司或單位相匹配,這些公司的企業文化是否適合自己,這種盲目求職也造成了成功率低.
1.3 與人面對面交流表現過度緊張
程煜麟也提到,他曾經在廣州的高校為一群學生進行職業測評與輔導,這些同學一談到未來求職,將近一半人都哭了,他們不了解社會,害怕踏入社會不能適應,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他建議,在校大學生要加強社會溝通能力,這一代人習慣了用QQ、MSN,一到與人面對面交流就膽怯.現在很少企業是用QQ、MSN來進行面試,大學生要提前鍛煉好自己,可以通過加入學生組織,多參加學生活動,并在活動中主動表現,以提高自己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多參加社會活動,提高自己的實踐經驗與語言能力.
2.1 師資隊伍專業化程度較低
目前職業指導專業還未納入正規的職稱評定體系,承擔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師多以兼職為主.而在師資來源方面,目前各高等教育中,特別是碩士研究生培養中,也沒有設定專門的職業指導專業,僅僅是在思政類或管理類專業中有所涉及.所以目前大部分承擔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師對職業指導知識的了解比較膚淺,對有些問題經驗不足,授課時照本宣科,只能解讀概念和一般性問題,不能開展個性化指導.
高度專業化的職業指導師資隊伍是實現優質職業指導的保證.美國每3000人對應一個職業指導師,職業指導與咨詢從業人員超過16萬.美國高校對職業指導人員素質要求很嚴格,職業指導人員有良好的專業基礎和背景.而我國,職業指導對從業人員的高素質要求與現實從業人員的低素質構成的矛盾已成為高校職業指導發展的一大障礙.一份關于“高校職業指導教師應具備哪些素質”的調查問卷數據顯示[1](見表1):

表1 大學四個年級對職業指導師應有素質調查
表1的數據顯示,學生對職業指導教師的素質要求很廣泛,且不同年要求各有側重.大一學生最看重認知特征、溝通性和知識特征;大二學生最看重責任心、認知特征和溝通性;大三學生最看重社交性、責任心和認知特征;大四學生則將責任心、溝通性和認知特征、社交性列于前三位;大三和大四的同學都認為指導教師的社交性比較重要.因此,在培養教師隊伍過程中,以學生對職業指導教師的素質要求為參考,提高職業指導教師的內外素養.
2.2 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缺乏科學體系
我國目前并未形成規范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大部分學校只針對畢業生開設了一門就業指導課程,沒有建立滿足不同年級學生不同需要的職業指導課程體系,沒有單獨開設對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指導等方面的知識進行深入講授的課程,職業指導課程設置單一,總課時量較少.這種課程結構致使學生對職業指導的深層次問題無法深入了解,不能滿足學生更高層次的需要.
美國的高校職業指導課貫穿在學生四年學習全過程.我國現行的高校職業指導課一般安排在畢業班級上,認為職業指導課只是畢業生求職技巧的傳授和訓練,而忽視了學生根據職業需要,建構自己知識結構的過程.
3.1 建立全程分階段式教學模式
職業指導課程貫穿在學生四年大學學習中,且不同年級有不同的側重.學生入學第一年,職業指導課的目標是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助其了解自身性格、特長和興趣,以及職業的相關知識;第二年,幫助學生選擇專業;第三年,幫助學生了解用人單位信息和市場需求,參加一些招聘會,讓學生直接感受就業市場;第四年,輔導學生寫求職簡歷,傳授求職要領和面試技巧等專門技能.這種系統的職業指導課對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增強擇業決策能力、科學規劃職業生涯大有裨益.
3.2 建立與專業教學的聯合教學模式
職業生涯規劃對專業教學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學生在接受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后,對自己有更清晰的認識,對學業規劃有更明確的判斷.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師和專業教師共同設計專門的教學大綱和課程,幫助學生自主地進行專業知識學習、自愿地進行專業技能的鍛煉,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提高學生職業選擇和決策的能力.
3.3 建立職業咨詢的輔助教學模式
職業咨詢的目的是運用心理咨詢技術及其它技巧和方法,幫助學生明確所遇問題的性質,通過促進學生自我認知的發展,引導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培養決策技能,克服職業發展過程中的障礙.美國許多高校都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職業咨詢,學校設有專門的咨詢中心,除了為學生提供職業方面的咨詢外,還提供生活、學習、價值觀方面的咨詢.我國高校普遍都設置心理咨詢中心,職業咨詢工作一般由輔導員和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兼任,人員數量小且師資水平參差不齊,這無疑大大降低了咨詢效果,不利于職業指導的有效開展,急需改革.
筆者在所在高校成立了一支“團體咨詢領導者學生小組”,面向全院學生招募,經由性格筆試測試與團體活動領導面試兩輪環節,最后挑選出11名相對合適人選組成了這支隊伍.為了培養這支隊伍的咨詢素質及分析能力,專門安排了一年半時間進行集中封閉式的系統訓練.
課堂教學受上課學時分配與教室空間的限制,課堂上只能解決普遍問題,對學生存在的多樣化與個性化的疑問不能一一得到解決.通過職業咨詢室的建立,給這部分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職業咨詢室可以讓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提出自己的困惑,避開了教室里的緊張感,可以與咨詢師之間進行舒適的探討,便于順利地解決疑問.職業咨詢室的老師地熱情接,并且力求做到尊重、關心和理解每一位來訪者,提供公益服務,尊重個人隱私.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當前所倡導的“先就業后擇業”理念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要敢于向傳統觀念發起挑戰,要引導學生在就業資源非常有限的當下為自己選擇一份更加契合自身未來發展的工作,這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社會而言都意義重大.因此,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應建立在培養大學生就業力的基礎上,只有這樣的教學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力.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事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學工作,是幫助學生自我定位和規劃的工作,做的是助人的工作,作為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師,要堅持不斷學習,不斷了解社會需求,貼近學生需求,努力探索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該課程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就業起到積極的幫助作用.
注釋:
①楊玉國.國際勞工組織發表《2009年全球就業報告》.http://gb.cri.cn/27824/2009/12/08/3245s269 7791.htm,2009.12.8.
②楊偉國,國艷敏.全球共克就業難關.時事報告大學生版.《時事報告》雜志社,2009-2010(1)63:89.
〔1〕胡春.高校職業指導的現狀及對策[J].彭城職業大學學報,2004(1):107.
〔2〕高桂娟.從就業指導向職業生涯教育轉變——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分析與思考[J].教育探索,2008(1).
〔3〕西李風.中美高校就業指導1=作比較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6(7,8):122.
G647
A
1673-260X(2013)06-02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