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武
摘 要: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從普及以來一直沒有受到重視,原因是考試中沒有將其納入考核范圍,故而教師不注重。教學觀念落后,模式陳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在新課改下,初中信息基礎新課標中提出,初中信息技術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要注重“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注重轉變觀念,革新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來提高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革新模式
信息技術教學的革新不僅需要新的教育觀念為指導,更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課堂模式的改革,在立足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來進行。
一、轉變教學觀念,注重激發學生興趣
傳統信息技術教學側重于計算機技術的教學,以應用軟件操作技術的學習為主要內容,采用教師講授和示范操作,學生記憶和模仿練習的方法學習。這種模式讓學生感覺枯燥而乏味。在新課改下,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發展為核心,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來引導學生參與到信息技術學習過程中,從而構建起信息技術知識,為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而奠定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信息基礎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些與當堂課有關的有趣作品,在課前展示給學生。因此,教學中教師課堂通過作品展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Microsoft
Word軟件教學中,教師先把事先用文本框做好的電子小報展示給學生,學生的注意力立刻就被吸引到大屏幕上,于是產生了學習欲望和興趣。再如通過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金山打字2003”就是一款很適合練習指法的軟件,它不僅可以練習打字,在玩游戲的同時還可以練習指法。教師可以在講授指法這一節時,利用“金山打字2003”軟件讓學生自己練習,并對學生的成績進行統計記錄,做成名為“英雄榜”的網頁放在局域網上,每個學生都可以看到,鼓勵學生挑戰“鍵盤高手”,并根據學生成績對網頁及時更新,掀起了學生練習打字的高潮。
二、革新教學模式,激活課堂教學
新課改下,信息技術提倡以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構建。在農村信息技術教學中,由于教材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較少地顧及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從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注重體現應用,將所要學的知識精心設計成一個或幾個任務,通過任務的完成,讓學生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認真鉆研教材,認真備課,圍繞相應的知識點多搜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從而巧妙地設計教學任務,將每一個任務都設計得明確、合理、科學,將所要傳授的各個知識點蘊含于各個任務中,將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讓學生完成了相應的任務后,從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識。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從而讓學生擁有學習真正主動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任務”,從而保證教學目標順利完成,讓他們嘗到學習的樂趣,滿足他們的成就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如,在網頁制作的教學中涉及因特網信息檢索、計算機圖文編排、網頁的連接、網頁修飾、計算機文件存儲等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一個制作好的網頁——“任務”。在設計這個綜合性的“任務”時,要考慮到應該包含網頁制作所涉及的知識、方法與技能。然后將這個任務分解為幾個較小的任務,指導學生分步驟去完成。當然,在農村信息技術教學中,加強小組合作也大有必要。
三、立足學生主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立足學生主體,就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需要、個體差異等因素。不能以教師為中心,而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興趣的支持下進行學習,獲得發展。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可以通過設立多級學習目標和多樣的學習方式,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到合適的內容;還應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自主探索空間,鼓勵不同意見和創造性思維,鼓勵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方式和方法。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水平差異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次教學;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采用補課的方法為學生奠定必要的基礎,消除他們對信息技術的神秘感,增強其學習的信心;也可以采用伙伴教學的方法,變學生的個體差異為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互相學習并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協同完成學習任務;對于少數冒尖的學生,給予專門輔導,使其早日成才。
總之,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教學中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不斷更新思想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最終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周玳珈.過程性評價在信息技術課程中運用的理念與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06(5).
[2]王貴生.淺談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問題和對策[J].小學教學參考,2007(21).
[3]車挺瑋.淺談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成才之路,2011(24).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社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