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玉俠
摘 要:數感說到底是一種心智技能,它存于人的頭腦之中,是一種高級智力活動。有良好數感的人,在需要數感發揮作用的時候,它便會自然出現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識地去探索一般。要達到這樣一個境界,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
關鍵詞:數感;體驗;課堂;應用
新課標下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我認為有以下幾種途徑:
一、在生活體驗中培養數感
數學來源于生活,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許多學生對數都不能很好地在頭腦中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地理解數的內涵。“數感”不是通過傳授而能得到培養的,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感知、發現和探索,使他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更多地接觸和經歷有關的情境和實例,在現實情境中感受體驗,從而更具體更深刻地把握數的概念,建立數感。在認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幫助學生把握數的
概念的實質,真正理解數的意義,培養良好的數感。
二、在探索中體驗數感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數學實踐活動強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學習數學,是動手學數學、用數
學。在教材中,培養學生的數感,設計了好的有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問題的答案。如在“分類”教學時,延伸到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房間,并說說這樣整理的理由。然后讓學生擺小棒再次理解計數單位“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數的意義,也體驗經歷了數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建立數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多種形式的探索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建立良好的數感。
三、在估算中誘發數感
估算是學生數感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首先要提高估算教學對于形成良好的數感重要性的認識,明確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良好的數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不是對數量的簡單識別,而是要把抽象的數據符號經過比較、分析、綜合、歸納,不斷通過內化形成一種認知能力,從而在實際行動上加強估算教學;其次,要多引導學生結合實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直覺進行估算,強
化對數據的認知,形成較強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學生擁有良好的
數感。
四、在交流中優化數感
數感是一種心靈感受,它與孩子們的個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兒童對心靈世界直接相關的對象特別敏感,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習慣對數學對象做出選擇和反應。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良好數感,就要在教學時努力創造良好的條件,讓學生和老師以及同桌、同組的同學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共同進步。
數感的形成是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時間逐步培養。作為教師,要努力鉆研教材,創造性的運用教材,把培養學生數感作為數學教學的基本目標落到實處,讓數學跟著感覺走。
參考文獻:
劉書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學周刊,
2011(25).
(作者單位 遼寧省朝陽縣根德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