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開英
摘 要:韓愈曾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從教多年,也仿佛樂此不疲地傳道授業解惑著。然而,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突然間醒悟:這句話仿佛把學生學習的一切重心都交予了老師,學生變成了一個不能正常工作的接收器,老師則成為一臺機械工作的發射機,學校難道就是傳播一切標準,消滅一切疑問的地方嗎?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新解;積極性
小學承載著孩子們寶貴的童年,他們都處在一個思維活躍、
好奇心強的年齡,好奇心是知識的源泉,促使人思考,而思考解答的過程便是學習的收獲,也是學習的樂趣之所在,如果我們只顧傳播標準,給予一切問題正確答案,孩子們沒有自己的求知過程,就感受不到學習是一件樂事,學習變成他們的負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要學好更是天方夜譚。所以在課堂上,我轉變教學理念,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究性地學習,讓他們擁有更多的疑問和自己探索解答的能力。下面就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談一談我的一些粗淺認識和做法。
一、置疑創難,激發探究興趣
用啟發性的問題作為教師所講問題的導入,能夠很大程度上激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欲,這是一堂課至關重要的環節,直接決定著整堂課的質量。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確定每一堂課的主題和探究范圍,盡量做好這一環節。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平移》時,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金魚吃小蟲子”的童話情境,巧妙地設計了“小金魚向左平移幾格才能吃到小蟲子”這一挑戰性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對金魚中有特征的部位,讓學生在觀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較、體悟。盡管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有過挫折,有過懷疑,有過失誤。但創設這樣的情境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究,在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并發現判斷圖形平移距離的方法。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不僅興趣盎然,學得主動,而且對知識的理解也更為透徹。
二、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養成一種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長遠發展,因此新課改倡導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是教師將課堂真正交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適時點撥鼓勵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上積極主動,樂于思索。例如,在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教學時,我事先分組,讓每一組學生都準備一個空罐頭瓶,并通過“請你猜猜看,這個圓柱體側面展開會是什么形狀”這一問題,促使學生對圓柱側面展開圖進行研究。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發了。探究中個個踴躍表現,張揚了個性,也發展了潛能,出現了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不規則圖形幾種不同的試驗結果。面對試驗的多樣化結果,我根據情況加以引導:圓柱的側面展開后得到的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圖形,都能轉化成長方形。因此,一般把圓柱的側面沿著高剪開得到的是一個長方形,以此達到殊途同歸,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展開后得到的長方形與圓柱有什么關系。主動探究是學習的生命,所以課堂上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做,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讓他們克服膽怯依賴的心理。
三、重視小組合作,互通有無
無論課內還是課外,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常需要小組合作進行試驗、調查、討論,因此學生是否能夠開展有效的合作成為探究成敗的關鍵,小組組合則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根據學生探究學習的不同情況由多種成員組合成合作探究小組,如可采取自由分組、位置分組、優中差搭配分組等,合理靈活的運用多種分組形式,從而增加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興趣,通暢學生之間信息交流的途徑,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幫助、共同提高,同時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從而為學生以后更好地適應社會奠定基礎。當然,有效的合作探究離不開教師的適時指導,教師作為指導者應及時掌控學生探究進展情況,爭取使合作探究真正落到實處,使小組中的每位成員都能融入其中,各盡其責又服務整體,使學生在探究合作中競爭,在交流中發展。
四、讓學生學會反思,積累經驗,豐富內涵
學生探究性學習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操作、實踐等親身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其中的道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在小結時,應讓學生逐步形成自我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學會分析成敗的因素,獲得經驗和教訓。這樣的評價過程,也正是學生認識的提煉、升華、總結、積累的過程,是學生表達解決問題的訓練過程。在解決了問題之后,再通過評價反思,使同學們辛辛苦苦的探究過程不會成為過眼煙云,對后繼學習和創新意識以及研究能力的培養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因此,“傳道、授業、解惑”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給予適時點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而不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我想,只要堅持不懈地從以上幾個方面落實,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就會不斷得到提高,教學效果就會達到預期的目的。
(作者單位 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瀘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