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摘要】朱自清一生深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傳統思想在其思想體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他總是以傳統思想為基點和標準來衡量和吸取外來文化以為己所用。本文主要從倫理道德、修養民族氣節等方面方面,分析傳統文化在其身上的體現。
【關鍵詞】傳統文化;修養;氣節;朱自清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6?-0122-01
緒論
朱自清出生在江蘇省東海縣一個較為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家庭。自幼就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四歲時在邵伯鎮先從父發蒙,后入私塾讀書。六歲時全家遷揚州后,他“仍然上私塾,讀經籍,古文,詩詞。”[1]后才入初等小學。在這樣的環境成長,為其傳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他在《我是揚州人》一文中回憶道:“我的國文是跟他老人家(戴子秋)學著做通了的,那是辛亥革命之后在他家夜塾里的時候。”古文研究的成就方面在他后來的文學生涯里有很明顯的體現,《經典常談》,《詩言志辯》等作品證明了這一點。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顯然懷有濃厚的興趣,而且有相當深的研究。從他的作品中,時不時就可以看到他追溯中國歷史文化的影子。他是“好古”的,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一、遵循倫理本位
儒家思想中有一個理想人格的標準尺度,那就是提倡“溫、良、恭、儉、讓”與“和為貴”,修養途徑是窮獨兼達,正己正人,既要積極進取,又要潔身自好。它要求人們做到:“一是遵循倫理本位,也即是“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仁、義、禮、智、信。”[2]朱自清不違背父母的意愿,娶了武鐘謙,顯然是接受了“父為子綱”的思想。而后來他與武鐘謙相處融洽,也正是其傳統觀念的體現。從《給亡婦》一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武鐘謙是一個儒家思想中標準的賢妻良母的典型。他體貼丈夫,愛護兒女,孝敬父母,這樣的品質,實在是中國傳統好女人的標準,這也是中國傳統文人擇妻的標準模特吧?
二、懷抱經世之志
儒家思想理想人格的標準尺度要求人們要做的第二點就是:懷抱經世之志[3]。知識分子要以天下、國家為己任,有深沉的愛國激情和濃厚的社會憂患意識。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注重立德、立功和立言,這個思想深深影響了朱自清。從朱自清一生的歷程來看,自結婚以來,他的負擔越來越重,他為了一家人的生活而不斷奔波、勞累,他的身體又不好,可以說他過著貧病交加的日子。但是他一直努力著,奮斗著,從不懈怠。 他“絕不自甘落后。”“是以每況愈下的病弱之軀來參加這場特殊的學術競爭的;但是,在精神上,在根本上,他卻不是病者、弱者,而是奮斗不息的強者!日記表明,他對自己提出了極嚴格的要求:制定了一個又一個讀書計劃,閱讀、摘記了大量古代和現代、中文和外文書籍,而且同高效率地授課、研究、出成果緊密結合。從抗戰到逝世,是他身體最壞的時期,但卻是他無論在教學上、學術研究上,還是在文學創作上,出成果最多的時期。”[4]他的座右銘“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體現的就是他積極向上樂觀生活的態度。
三、注重道德修養
儒家思想理想人格的標準尺度要求人們要做的第三點就是注意道德修養[5]。朱自清堪稱君子模范,他對待朋友,最講“誠意”二字。他在《論誠意》一文中解釋道:“誠實,誠篤,至誠,都是君子之德;不誠便是詐偽的小人。”其中“君子”,“小人”,其評判標準不也是儒家的經典理論嗎?他認為,“說一個人是誠實的君子或詐偽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跡總算帳。”也許正因為朱自清以此為準則,他對朋友,對親人,真的是一顆赤子之心,他也因此得到了朋友們的熱愛和贊揚。李廣田在為悼念朱自清逝世而寫的《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寫道:“佩弦先生是一個有至情的人。佩弦先生對人處事,無時無地不見出他那坦白而誠摯的天性,對一般人如是,對朋友如是,對晚輩,對青年人,尤其如此。凡是和朱先生相識,發生過較深關系的,沒有不為他的至情所感的。你越同他交情深,你就越感到他的毫無保留的誠摯與坦白。”又道:“正是由于他這樣的至情,才產生了他的至文。假如他不是至情人,他就寫不出《毀滅》那樣的長詩。假如他不是至情人,他更寫不出《背影》那樣的散文。”因此,無論是做人還是著文章,“誠意”都是朱自清有意無意中遵守的原則和標準。他的很多文章都被人們稱為“至情至性”的作品,那是因為他作品中有真實的感情,毫不虛偽,毫不夸張。他的名作《背影》一文中表現的那種父子之情,給人以巨大的心靈震撼。其中每一句都是作者的心里話,都是掏心窩子說出來的,讀者似乎在和一位平易近人,值得信賴的朋友進行毫不隱諱的談心,無所顧忌,無所不談。仿佛作者在想什么,讀者都一清二楚。擺在讀者眼前的已經不只是文字,而是作家那顆朗朗的,跳動的心。
四、崇高的民族氣節
朱自清一生謹慎,處處以君子模范來要求自己。他雖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但并不頑固腐化,在中西文化相融合的大潮中,他在文化沖突的界線上牢牢的抓住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不放,因此崇高的民族氣節在他身上得以傳承,甚至在后來使他閃閃發亮。1947年,他為北平當局任意捕人發表抗議書,又在反饑餓反內戰的宣言上簽名。1948年6月,他抗議美國的扶日政策,在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簽名,后因胃病復發,醫治無效,終在貧病中死去。死前,還囑咐家人不要購買美援面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是千百年來一直流傳的古訓,朱自清顯然是以此來時時提醒自己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這才是大丈夫所為,這才是崇高民族氣節的體現。朱自清一生貧病交加,但他卻能以節為先,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民族氣節!毛澤東對朱自清寧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粉”的精神,給予稱贊,贊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6]
參考文獻:
[1]姜建 吳為公.朱自清年譜[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第19頁.
[2][3][5]金元浦.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第285頁.
[4]郭良夫.《完美人格》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第14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