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瀟
(長安大學體育系 陜西西安 710064)
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現代生活、工作節奏急劇加快,給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震蕩,并使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是,學生體質健康也存在較大的問題,心肺功能繼續呈現下降趨勢;爆發力、力量等素質進一步下降;超重及肥胖檢出率繼續呈上升趨勢;視力不良檢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等,[1]反映出我國高校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而高校作為銜接學校和社會的重要階段,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到了今后他們在社會中的發展。因此,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適的干預手段,對于促進高校體育的健康發展,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它是人的有機體在遺傳變異和后天獲得性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特征。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體質是健康的基礎,健康是體質的目標,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體質健康狀況除了受先天遺傳因素影響之外,還受環境、營養、衛生條件、體育鍛煉等后天條件的影響。
2007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正式出臺《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目的就是通過標準測試,來干預學生的體質健康。《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作為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體育鍛煉的教育手段,以及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評價標準,納入了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中。邵立國等對遼寧省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做了調查,發現大學生身體機能水平呈上升趨勢,但是肥胖比例和身體素質水平則仍呈下滑趨勢[2]。張丹亞等對陜北、關中、陜南部分高校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陜西省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總體處于較低水平,達不到國家標準[3]。吳煉對貴陽市5所高校6000名學生進行測試,結果發現貴陽市大學生存在體重偏輕、營養不良、腿部力量不強、肺活量體重指數的整體水平不高等問題[4]。韋霞等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在校大學生進行身體形態、機能素質兩個方面進行體質健康狀況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總體情況一般,而某些測試項目成績相對偏低[5]。陳連華對溫州大學800名女大學生進行身體形態、機能和體質能力等多項指標測試。結果表明,溫州大學女大學生身高、體重、握力、心肺功能均值均小于中國成年女子均值[6]。顧昉等對浙江省某高校1573名在校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城市大學生超重和肥胖率高于農村大學生;男生超重和肥胖比例明顯高于女生;大學生平均視力正常者比例極低,大學生6項體能測試綜合評定的優秀率較低[7]。大量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令人擔憂,那么提出切實可行的干預措施扭轉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下降的趨勢,并為大學生今后的體質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就成為學校體育的重中之重。
學校體育是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關鍵點。學校體育與體質健康是相互促進關系,其共同的目的是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健康的體魄。學校體育的良好發展有助于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增長能夠促進學校體育更好更完善的發展。學校體育,(1)要明確以全面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指導思想,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建立以素質教育為主的教育理念。(2)要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面減輕負擔,保證大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身體活動,改善身體素質水平。(3)針對目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相應的教學及課程改革,強化大學生自主鍛煉的意愿,是大學生主動的加強體育鍛煉。(4)強化健康教育和運動中的安全教育。(5)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管理,增加學校體育投入,改善學校體育設施,創造良好的學校體育氛圍。通過學校體育使大學生養成自主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積極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降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帶來的危害,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和努力提升體質健康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使大學生在進入社會,為社會服務之前有一個良好的、健康的身體基礎。
2.2.1 以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為指導思想
學校體育應以“全面育人、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為主線,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的眾多功能,如:健身功能、教育功能、情感發展功能等。重點從培養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意識、提高體育鍛煉的興趣、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和提高體育鍛煉能力等方面,從體育教育多功能為出發點,以最終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為歸宿,把指導思想實實在在地轉移到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和終身受益上來[8]。學校體育應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為基礎,多方面的改善學生的生命質量,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這些都可以在學校體育的職能中體現出來。
2.2.2 構建多樣化的課程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
體育教學要以發展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健康水平為中心,建立多樣化的課程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針對目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實際情況,突出身體素質的提升,根據學生的不同機能水平,技能水平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安排,培養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和體育技能。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突出增強身體素質為主的運動項目。學校體育內容應盡量選擇能夠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運動項目,尤其是有一定對抗和運動量的運動項目,是學生在有趣的課堂學習和練習中,提升自身體質健康水平。同時,針對目前大學生肌肉軟、身體硬、不協調的情況,基礎練習在課堂教學中仍要占到一定比例,這對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學習掌握體育技能有重要影響。
2.3.3 完善評價方法和考核標準
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基于評價與考試,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及體育課考評,讓學生感受到只有通過體育鍛煉而且一定要經常鍛煉才能得到好的成績,才能促進體質健康。目前高校每學期對學生進行一次學習評價,高校的體育課程評價應該從所學項目基本技術考核轉為以學生身體實際情況為客觀依據條件下的專項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不能僅技術學習效果作為唯一標準,其內容應該更加全面化,如對專項運動技能、身體素質、體育理論和運動參與及表現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9]。同時,在體育成績上以身體素質成績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強迫學生進行體育運動,從而促進學生的體質健康。此外,應該在每學期體育課開始之前,對學生身體素質做一個全面測試,得到學生的一個初始身體健康情況,并在課程進行期間進行相應的考察,了解學生的身體健康的常態狀況和發展情況,最后再與課程結束時所測成績進行一次對比,了解學生在經過體育課程學習之后對其身體素質的影響,這也應該作為體育課程評價標準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2.3.4 讓體育鍛煉成為大學生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影響體質狀況與健康水平的重大行為因素,健康生活方式是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學校為了實現把重視對學生健康狀況與體質水平轉化為積極的效果,就需加強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但是,僅僅靠體育課堂上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要在課堂上提高學生對運動的興趣,并且適當的強迫運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習慣。所以,改善和提高學生體質健康,要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的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讓體育鍛煉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習慣。大學生有充裕的課余時間,應該把學生從多方面的壓力中解脫出來,走出宿舍,讓他們明確增強體魄,提高身體素質,是在為走向社會儲備一個良好的身體,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要有知識,要有能力,更要有健康,沒有健康的體魄,再多的知識再強的能力,也無用武之地。所以,學校體育需要加強健康理論的宣傳,開設有關身體健康、生理、心理方面的相關理論課程,是學生明白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這也是學校體育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時學校還要提供包括場地、環境等的硬件建設。只有多管齊下,才能有效干預生活方式對學生的不良影響。
健康的身體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大學生在步入社會的前夕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更好的為社會服務,起到一個社會人應有的作用。所以,大學生體質健康離不開學校體育,在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過程中,學校體育必須占主導地位。學校體育應明確指導思想,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完善評價方法和考核標準為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的主要途徑,倡導大學生把體育鍛煉作為生活方式,通過大學生自身的堅持和努力,改善并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Z].中發[2007]7號.
[2]邵立國,蘇曉紅.遼寧省大學生體質與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2,28(3):52-55.
[3]楊丹亞,張玉蘭.陜西省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5(2):126-128.
[4]吳煉.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內江科技,2011(11):69.
[5]韋霞,黃梅.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研究——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29(5):56-60.
[6]陳連華.溫州大學女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調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2,2(10):10-12.
[7]顧昉,章榮華,陳衛平,等.浙江某高校大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2012,33(5):584-585.
[8]柳克奇.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體系的構建[J].體育學刊,2004(2):93-95.
[9]韓秋,苗文莊.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方法改革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5):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