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明 陳勃源 謝美建
(鄭州大學體育系 河南鄭州 450001)
大學的功能從最初單一的“人才培養”到現如今的“社會服務”,它的功能在不斷的完善與發展。大學是社會進步的引領者又是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大學既要擔當起為社會培養出合格優秀的人才,也要滿足民眾對于大學更深層次的各種需求。
伴隨著社會的繁榮發展,體育健身已融入群眾日常生活。XXX(2012年)研究指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4億,這樣一來,公共體育設施作為城鄉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載體,在保障群眾體育健身權益、滿足群眾體育健身需求方面日益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體育場地已初步覆蓋廣大城鄉,總量超過100萬個。與2005年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相比,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由1.03m2,上升至1.2m2,仍遠低于日、韓等國家平均水平,不能滿足群眾快速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2]。據調查校園體育場地占全國體育場地總數的67.7%,但開放程度不高。歷年來人們對于高校的關注僅限于教育事業的投資和人才的培養,認為高校就是學習知識的地方,往往忽視了對高校體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在科學統籌規劃增加公共體育場地建設的同時,我們不難看到,短時間內迅速增加場地數量是不現實的,因此人們普遍將視線轉向了高校的體育場館設施。
我國絕大多數居民的收入并不能達到每天到商業性、娛樂性或高檔次的體育場館進行消費的水平;商業性的健身俱樂部多以器械、跑步機等單項和個人類的鍛煉方式為主,無法滿足人們多樣的、集體性項目的選擇需求。
高校體育場館作為社會體育的重要載體,能夠較好的解決大多數公共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的現狀,但目前高校體育場館設施開放存在一些困境,矛盾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損耗”等方面。
1.1.1 高校場館對外開放,校園師生的人身安全無法得到保證
一旦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大量的社會流動人員出入校園,會對學校的安全帶來影響,尤其是目前校園傷害事故不斷發生,使得校園安全問題上升到新的高度,對高校領導開放體育場館的決策造成影響。同時,目前河南省高校在對外部車輛進入學校時,沒有進行明確的審核及有關規定,雖然大學生與中小學相比,具有一較強的判斷能力,但車輛穿梭于校園中,成為校園中的不定因素,一旦在校園內發生交通事故,都將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1.1.2 在高校場館運動過程中,鍛煉者的意外傷害缺乏明確的責任劃分
在參與健身的過程中,鍛煉者由于缺乏必要的運動常識,面對突發狀況缺乏應急處理的能力在激烈對抗運動時缺少自我保護的必要知識,對運動后的疲勞恢復重視不足等,造成鍛煉者的運動損傷,甚至是骨折、心肌梗塞等情況。目前國家針對校外人員在校園內健身鍛煉造成傷害缺少相關的責任界定及賠付標準,因此多數高校體育管理者為了避免麻煩、怕出現問題影響學校聲譽,導致高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程度不高的不利現狀。
到目前為止,河南省尚未頒布有關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有關的配套政策和實施策略。全國范圍內也只有深圳市印發《深圳市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管理規定》。高校管理部門由于在意識形態上存在差異,造成高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相對困難,管理相互推諉的局面。
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帶來場地器材的損耗,衛生保潔不到位等方面問題。場館設施得不到及時維護,增加鍛煉者在鍛煉過程中人身傷害的可能性;據統計截止2011年我省累計培養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989人,人數遠遠不能滿足對廣大群眾鍛煉指導的需求,無法最大限度的監控參與者鍛煉的全過程,對鍛煉者進行合理有效的指導,減少鍛煉者不必要的人身意外傷害。我省高校缺乏針對高校體育場館開放時間、內容、人數等方面的統籌安排計劃,未制定有關鍛煉者在運動過程中的行為準則及規章制度,包括出入登記、活動記錄、車輛停放的管理準則。
高校體育場館作為國家投資興建的高校基礎設施,國家財政對高校體育場館的建設提供了專項的經費,但國家對場館后續的維護、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投入較少。高校室外體育場館(如籃球場)維護和經營成本相對較低,而網球場、游泳池和部分天然草皮足球場作為相對較為缺乏的資源,需求比較旺盛,一旦對外開放,維護和經營成本較高。同時,高校各項經費是有計劃預算的,有固定的投放渠道和支出比例,渴望通過高校的教育收入來彌補體育場館維護成本是不現實的。因此高校體育場館成為國家財政與高校經費支出之間的“真空地帶”。體育場館專項管理經費沒有保障,體育設施的更新、維修、管理等費用便缺少資金來源,因此缺少專項經費成為制約高校體育場館開放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高校體育場館的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在當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多部門共同參與。高校各有關部門應轉變思想,將高校體育場館逐步向社會開放,滿足群眾的不斷增長的鍛煉需求。并通過立法完善制度,規范責任實施情況,保障高校體育場館有序穩定的向社會開放。
鼓勵民間體育社團的產生,通過民間體育協會來對體育鍛煉參與者進行身份審核,統一發放有效記錄卡,督促參與者遵章守紀。通過民間體育協會與高校體育場館長期簽訂場館使用協議,在保證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協商確定各個協會社團活動的時間及內容,保證體育場館的高效資源配置。同時在高校園區規劃上,盡可能設計出教學區、學生寢室與體育場館的相對分離,最大程度上保證師生的安全;在外來車輛的使用與停放方面,應當合理統籌科學規劃,限定汽車在校園內的最高時速、車輛指定的停放區域等,避免意外沖突的發生。
省(市)體育局牽頭開設社區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委托高校體育院(系)開設體育專業學生社區體育指導技能培訓班,增加社區體育指導員數量。各高校體育院(系)定期選派優秀體育指導志愿者到省(市)體育局接受當前最先進的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優秀體育指導志愿者再將接受到的先進經驗分享給其他優秀志愿者,不斷提高社區指導志愿者隊伍的業務技能。在群眾參與體育鍛煉時,社區體育志愿者提供必要的運動健身指導,宣講科學健身知識,減少不必要的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此外高校所在轄區的政府職能部門應設立專項資金,加上民間社團向協會成員收取的少量會費一起向保險公司投保并簽訂相關的合同,為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時的參與者提供專項保單,一旦參與者在高校場館鍛煉期間發生意外傷害事故,根據特定情況,結合既定的合同要求劃分責任范圍,由保險公司支付相應比例的賠償,在一定程度上為學校分擔責任風險。
在現行制度下,各級地方政府、體育局仍是體育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主體,因此職能部門應切實履行基本職能,加大資金投入確保供給,并在稅收、水電等方面提供政策優惠。每年省市體育局將歸留的體育彩票公益金,向高校體育場館作出相應的經濟補貼,保證群眾健身需求得到滿足。一些器材老化較快的體育場館設施,政府可以為開放的高校免費添置和補給一些相應的體育器材,或向有關部門批準,依據《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等相關規定適當收取服務費用。同時,鼓勵社會民間機構對高校提供贊助或公益金,多渠道保證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正常進行。
此外,各高校也可以在保障體育設施運行所需經費的同時,應當建立嚴格、有效的監督管理制度,每年定期由政府相關審計部門對高校體育經費進行審計,確保專款專用,保證有經費為設施的改善提供資金保障,在“開源”的同時做到必要的“節流”。
[1]王菁.發達國家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管理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29(1):43-46.
[2]王德喜,楊磊,張鳳麗.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開放學校體育場館的困惑與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10):82-84.
[3]楊振,李艷翎.我國高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困境與優化策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1):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