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是鋒
(江西省九江縣第三中學)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工具學科,更是一門情感學科;從某種意義上講,又是一門德育教育學科。要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zhì)量,讓學生在學習、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師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材料、善辯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以外,閱讀教學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閱讀的要求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獨特的見解。有效的閱讀可以培養(yǎng)、提高以下四方面的能力:
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的起始和基礎。理解是對事物本質(zhì)的揭示和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如何把握好字、詞、句、段的含義,必須經(jīng)過理解的過程。而要保證理解的質(zhì)量,就必須注意語言知識的積累,善于從語言環(huán)境中捕捉內(nèi)容的深刻含義,注意抓住作者的思路,應用已有的知識加以推敲。
概括能力是一種重要的閱讀能力。概括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用凝練、準確的文字把至關重要的意思表達出來。概括能力是一個人的語文思維素質(zh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考現(xiàn)代文閱讀中,考查概括能力就是要求學生用材料中原有的詞句或自己的話,針對題目規(guī)定的角度,以簡單明確的文字表達某一部分的意思。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強閱讀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思維能力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核心環(huán)節(jié)。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靈魂。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如何去分析文章、理解文章,需要抓住文章的思路,而思路的理清又需要考思考才能達到解決。這說明,思維能力的訓練必須放在課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位置來看待。
新課改理念下,一時間許多教師都不自覺地認為,一堂課學生活動多,討論熱烈,就是成功的課。事實上分組學習,交流討論還很盲目,只是人為地為課堂教學添置一道“風景”。課堂討論是基于有價值的問題,有深度的問題,惟其如此,才能有效活躍學生的思維,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與領悟能力。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自己的主導作用。因為課堂中教師對學生智慧的啟迪、哲理的啟示、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有利引導,師生之間智慧的有益碰撞,才是課堂教學的高效率、課堂生命的高質(zhì)量。
我們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但是事實上很多同學在課堂上的發(fā)言都有很多欠缺,有的同學對某一問題的回答往往用語羅嗦,不得要領,甚至有不少語病、錯誤信息。可我們的老師在聽學生說話時似乎也有點不專心,否則不會總是夸贊學生回答的“好”“很好”“你真是個天才”諸如此類的溢美之辭。大家都好,也就失去了這句表揚語的意義。語言的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科學的東西,一旦出現(xiàn)差錯,務必要糾正。日常的口語交際中,人們往往會忽視用語的規(guī)范性,但我們的課堂學習應該是嚴謹?shù)摹2粌H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力求準確、簡潔、生動,給學生做好示范,而且要求教師具有發(fā)現(xiàn)學生口語表達中存在的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夸贊要言之有據(jù),合情合理,否則過猶不及。
在素質(zhì)教育實施的過程中,人們又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浸潤人文精神。一時間許多報刊、文章又開始大談語文教育的“人本”“人性”“人文”。于是老師們又開始鉆研教材、挖掘每篇課文的人文性,思想意義,并美其名曰是“關注社會、關注人生”。
語文有文體之分,每篇文章又各有特點,所以不必對每篇文章作全面的分析,要大膽取舍,在教學中各有側(cè)重。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文章的材料很多但多而不亂,就是因為有一條情感的主線貫穿始終。要理解散文的主旨就要進行整體感知。
當引導學生把“主問題”解決后,整篇課文的課堂學習也已接近尾聲,但并不等于學習的結束。應引導學生把當前所學的基本內(nèi)容、基本過程整體回顧,整體建構知識,總結學習的優(yōu)缺點。提示學生哪些問題在課后有深度自學和鉆研的價值。設計遷移性練習,檢測教學的成效。也可讓學生自己設計練習,互考互練。
語文要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就要讓學生真正的走進文章里,將自己融入到詩歌的情境中,深入體會,這在詩歌教學中尤為重要。詩歌的主要元素是意象和意境。所謂意象、意境,就是附著著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事物和客觀環(huán)境。所以情景交融是詩歌的基本特點。理解詩歌的最終目的是感受詩人的情感。
通過閱讀學習課文,也學習了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技巧,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講清晰明,通過學生對課文中的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運用課文中所學的寫作手法,課后及時寫出讀后感或課文中人物的延伸故事。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幫助學生把課文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能力。
閱讀教學既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也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因為閱讀教學不僅具有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培養(yǎng)能力、開發(fā)智力的價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價值。
語文教學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交給學生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的文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價值觀和人生觀。這種浸潤著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才是語文學科性質(zhì)的完整體現(xiàn),才能實現(xiàn)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