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陳奕君
2008年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波及面特別廣、危害特別嚴重,是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雖然已經過去了5年,但全世界還沒有真正從這次危機中走出來。回過頭來,好好分析這次危機爆發的成因和傳導機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接下來將嘗試分析金融危機的傳導機制及我國從中可以得到的經驗教訓。
為了提振實體經濟,聯邦基金利率從6.5%一路下調到1%,并且維持了一年的時間。長時間寬松的貨幣政策提高了人們的消費預期,導致越來越多的錢涌入房地產市場。大量的熱錢涌入房地產市場,也導致了房屋的價格不斷上升。美國住房價格指數從1991年不斷上漲,增幅在17年之間保持在30%的水平。
房價的暴漲,使房子脫離了其本身的使用價值,變成了“炒房者”之間反復交易的有價證券。當然這只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開始的第一步,金融市場的危機才是最致命的。
為了解決儲蓄存款過高,吸引人們把更多的錢拿出來消費,美國政府在上個世紀70年代決定將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讓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住房抵押證券的承銷。人們應該看到這次證券化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住房抵押貸款的流動性和降低單個機構承擔的信用風險。因此,住房抵押貸款一經推出就得到了各種金融機構、房貸公司的積極響應。擁有住房抵押貸款的房貸公司,為了降低自己承擔的風險,會把手中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為債券(房屋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再以較高的回報為條件將其銷售給投資銀行、養老基金等金融機構。這種債券相對于其他債券會有比較高的違約率,如果資本市場充斥了大量的這種抵押債券,就會嚴重影響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為了讓國外投資者也可以購買美國國內發行的住房抵押證券,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對MBS等具有現金流量的金融債務工具再次證券化,創造出多種檔次收益和風險的擔保債務憑證(CDO)。
這個衍生鏈條得以維持的基礎是住房抵押貸款的利息收入,住房抵押貸款是否可以正常如期償還與房地產市場有密切關系。一旦貨幣政策發生變化,人們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期也會發生變化,那么無法正常支付的CDO/CDS也就沒有了任何的實用價值。
在經濟繁榮時期,企業會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生產技術的更新換代,社會擴大再生產的速度遠遠大于人們的消費增長速度,這樣會吸引過剩的產能進入虛擬經濟。政府為了有效遏制虛擬資本市場的泡沫,也會慢慢提高聯邦基本利率。金融杠桿和衍生品又進一步放大了這個風險,最終會導致金融市場的恐慌性下跌甚至暴跌。在房地產市場,住房抵押貸款證券(MBS)的微小波動也會引起擔保債務憑證(CDO)和貸款違約保險(CDS)的巨大震動。虛擬資本的大幅縮水,會進一步抑制實體經濟的消費水平。維持MBS—CDO—CDS的住房抵押貸款的利息收入無法滿足虛擬市場的需求時,鏈條最終端的貸款違約保險(AIG)機構就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這樣,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就大規模地爆發了。
美國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了挑戰,但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第一,我國的出口型企業,特別是東南沿海的中小型企業,面臨著經營困難甚至倒閉的風險。雖然這種現象與我國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有關,但美國的金融危機卻直接引發了海外需求下降,導致出口型企業生產過剩,產品無法銷售。
第二,我國外匯儲備面臨嚴重縮水的威脅。美國的國債市場是一個類似寡頭壟斷的格局,國債被幾家官方機構所持有,稍有動作便會引發匯率的劇烈變動。金融危機導致美元的貶值,使得我國通過貿易順差積攢起來的財富迅速縮水。
其中,間接的、隱性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國內投資方面,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導致投資者熱情下降,信心不足。金融危機的誕生,容易影響消費者對投資的熱情,不敢消費和投資,這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發展,抑制了投資熱情。同時,不斷演進的金融危機,也使得很多國際金融機構拋售海外資產,這部分資產的撤離也影響到了我國的經濟發展。
第二,導致消費者消費意愿下降,信心不足。金融危機的誕生,使得各個行業不景氣,消費者不敢消費,企業不敢擴展業務,全民進入到全面緊張消費階段。而股市的不景氣,也使得股民熱情消失,收入減少。收入預期下降了,消費者必定壓縮開支,減少消費。
第一,有利于儲備資源和開展跨國并購。不斷擴大的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到實體經濟,引發初級產品的價格下滑。危機解除的時候,也會直接影響到產品價格的回升。所以,適當地加強外匯儲備,也有利于預防金融危機,控制其帶來的風險。
第二,有利于緩解我國的通貨膨脹。國際金融危機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國際產品價格,其價格的低落有效地抑制了部分工業產品的價格指數,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的通貨膨脹。
第三,有利于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繁榮的經濟環境之下,很多問題會隱藏起來,不易發現。而危機之下,經濟中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必定凸顯,從而有利于采取各種措施處理長期潛伏的問題,為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提供有利的窗口期。
美國的金融危機遍及全球,對世界各國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國也不例外。因此,我國從中得到以下經驗教訓。
加強對金融行業監督,還需要加強完善法人結構,健全風險評級和預警機制;提高金融風險防御功能,增強市場地域能力;適時拓展海外投資,通過各個地區的配置實現風險配置,有效降低風險;穩步推進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為各行業創造應對利率、匯率風險的避險工具。
加強完善多元化外匯儲備戰略,優化投資資產中美元的投資比例,逐漸轉化為多貨幣投資;同時適當收購海外企業,增加對稀缺資源的控制;大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鼓勵國內居民積極參與對外的投資和理財。
刺激行業發展,擴大就業,增加人民收入;增加政府對公共事業的扶持,促使公眾減少預防性儲蓄;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快速增長,提升和優化產業結構;出口企業要積極開拓新市場,落實市場多元化戰略。
雖然房地產市場在快速發展,但是政府部門要制定和出臺相關的政策,有效應對危機的發生。同時應該建立和完善個人和企業的征信系統,增加以及嚴格企業以及個人的貸款的審核程序,積極推進各行資產證券化,擴大企業融資平臺和渠道,實現信用風險的分散和轉移,同時加強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
[1] 王曉,李佳.從美國次貸危機看資產證券化的基本功能[J].金融論壇,2010(1).
[2] 陳業銘.評級機構在次貸危機中暴露出的問題及原因探討[J].經濟縱橫,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