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亮
(湛江師范學院 基礎教育學院,廣東 湛江 524300)
隨著科學的進步、樂器質量的改進,鋼琴的表現手段和音色的變化更加豐富。鋼琴演奏法和技巧隨著鋼琴藝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古典樂派的鋼琴作品主要是手指的藝術,追求音色的清晰明亮,顆粒性強而且均勻;浪漫派時期的鋼琴藝術側重表現人內心的情感,因而音色更加具有情感色彩,顯得甜美而深沉、輝煌而華麗。以肖邦、李斯特為代表,他們在技巧上繼承了古典派,在手指技巧的基礎上使用了手腕、手臂及整個軀體。到了現代派時期,不同作品在技巧上要求變化很多,更細膩,個性也更強烈。
手腕是保證手指能有效并自如地適應彈奏中千變萬化的關鍵部位,是連接手指與手臂的紐帶。彈奏的力量如果“通”“透”,很容易把手臂的自然力量送到指尖,這就要通過手腕這一關節。如果手腕抬得過高或過于僵硬,力量就會停留在小臂上,時間稍長會感到累。如果把手腕放低一些,盡量松弛,力量就自然地被送到指尖。
它的最高體現的是自然。通俗地說就是在手指落鍵后,應立刻找到放松的感覺。如果手指還保持在鍵盤上,但指間部位的肌肉及手臂已經處于彈性狀態了,而不是死壓在鍵盤上,這就是放松。指尖只要恢復到把琴鍵保持在鍵盤的底上就夠了。因此,只有很好地、全面地掌握基本演奏方法,彈奏技巧才能提高。
演奏鋼琴,既要放松,又要發力。二者關系如何?由此,放松與用力的矛盾,往往成為鋼琴教學中使人困惑的難題。然而,一旦理解了鋼琴演奏本質上是一種氣功狀態,這一難題就將迎刃而解。我們可以引用一個比較科學、合乎實際的結論:鋼琴演奏在用力上的最大秘密是極度放松中的能量高度集中或者說放松中的爆發、柔順中的內勁、平緩中的強力。
良好的演奏技術需要與堅實的基本功作保證,有了科學的指法練習對演奏技術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提升,在針對類似《哈農》之類的指法的練習時,如何提高手指的自身能力,是保證作品的完整的重要前提。
鋼琴發展到今天,其作品瀚如大海,每個人彈奏的也只是滄海一粟。《卡農》這類教材雖然短小,但是集眾多技巧于一體,練習者只需運用《卡農》選出個人需要的部分訓練來解決技巧問題,并將技巧難點歸類集中,這樣就可以很好地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正確的狀態應該是,不管用多大的力,你都必須保持其余的手指與手腕不會因為用力過大而向上飛跳,一旦出現反飛情況,就說明下鍵時所用的力度太大了,此時你必須對力度加以控制才能確保彈奏動作的正確。
因為手指天生性的出現不同手指的靈活性和力量都不同,所以,如果只是按一般的練習方法,完全不能滿足作品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對相對比較弱的手指進行加強性的練習,就能有所成效.
練習指法,既不能在加強對手指的量的練習,又不宜很小量的練習。過量了,對手部會有損傷;少了,起不了太大的效果;練習時應當做到勞逸結合。
演奏法的演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觸鍵的方法,從而直接影響到演奏時的效果。
在三百年的鋼琴音樂歷史中,從古到今,從手指彈奏到重量彈奏,演奏方法經歷了演進、變遷、分流、融合的歷程。了解不同時期的演奏方法對理解不同時期的文化,不同時期的作家與作品風格有重要意義。
早期鋼琴的彈奏方法就是從古鋼琴的彈奏方法中移植過來的,主要用二指、三指、四指彈奏,直到巴洛克時期巴赫的出現才改變這種狀況。
巴赫演奏時,彈奏十分輕巧,手指彎曲且動作微小,幾乎只有第一關節在動,指尖貼著琴鍵朝掌心稍稍一勾,便發出珠落玉盤的聲音,手和手指保持完全獨立,身體的其余部位從不參與,他的手指始終保持圓拱形,即使彈最困難的走句時也是如此。這為后來建立以清晰流暢、高雅細膩的維也納“手指學派”奠定了基礎,因為當時的作曲家大都是以結構精細、織體規則為基礎的作品,音色上都追求典雅清晰、晶瑩純凈的顆粒性聲音。所以,在演奏這些作品時,演奏者不需要大幅度的動作,否則將與作品的音樂內容相背離。
意大利鋼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穆齊奧·克萊門蒂,他享有近代“鋼琴演奏之父”“鋼琴技巧的鼻祖”的聲譽。他喜歡演奏音量宏大、飽滿、共鳴較強的布勞德伍德鋼琴。克萊門蒂在這種鋼琴上奏出音響豐滿、對比強烈的和弦。他的演奏使聽眾耳目一新,這種彈奏方法通過抬高手指加強擊鍵動作來增加力度,但手臂還是不參與動作。克萊門蒂的彈奏方法在貝多芬身上得到了繼承。但是貝多芬自己在演奏鋼琴時,卻從不遵循克萊門蒂的演奏方法,自己的演奏是隨著情感的變化采取不同的觸鍵法。他的作品充滿戲劇性,他所使用的音區范圍、強弱對比、音色變化都大大超出海頓和莫扎特。由于他作品中戲劇性和激情的需要,他不僅只用手指,而且使用手臂彈奏,為鋼琴演奏法開辟了新的道路。車爾尼領悟了恩師貝多芬關于藝術的真諦,他不僅是一位演奏家,更是一位鋼琴音樂史上極其重要的教育家,為后來浪漫主義的演奏技巧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形成。這個時期鋼琴音樂的技巧發展得高深而艱難,音樂家更喜歡用夸張的手法來表現他們強烈的情感變化。波蘭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這兩位作曲家、鋼琴家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們雖然追求目標不同,但都對鋼琴彈奏方法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肖邦首先在黑鍵上運用拇指和小指彈奏,他喜歡柔和地觸鍵。他的音樂充滿含蓄內在的美,他喜歡演奏出微妙迷人的音色,他對弱音音色進行了探索,肖邦聲音的頂點,據他同時代人說,大約只到mf。肖邦在極輕到次強的范圍內,擁有千變萬化的音色,即千變萬化的強弱層次。肖邦優美多變的琴音,氣勢宏偉的演奏與當時炫技嘩眾的演奏世風明顯不同。他那輝煌的技術與優雅的音韻是人類情感的化身,是他樂思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斯特認為肖邦的演奏能給人非常富于詩意和“前所未有的色彩”的印象,是由于他特殊的演奏方法。李斯特則繼承并發展了克萊門蒂、貝多芬的充滿激情的演奏風格。他不斷地研究探索,為了突破鋼琴彈奏方法對表現力的束縛,他日益改善他的鋼琴技巧,在鋼琴上追求宏大飽滿、管弦樂隊般的效果,音響效果是攻擊性的、興奮的及富于魔力的‥…最重要的是他開發了這件樂器的潛力。李斯特的輝煌演技與即興創作已讓人感到震驚,他在演奏上要求鋼琴表現出豎琴、小號等音色,演奏方法上要求指觸多變,他的演奏被稱為“具有魔力的帕克尼尼”,成為舞臺上的風云人物。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鋼琴家才把身體的各部位統一協調來演奏,李斯特的彈奏法雖然與后來的現代彈奏法還有差異,但是對后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不同的觸鍵部位、觸鍵高度、觸鍵速度、觸鍵力度、觸鍵深度和觸鍵角度,都與音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為提高鋼琴演奏的音色,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改變手指的觸鍵部位。從用指尖觸鍵到用指面部位觸鍵,每一變化層次都可以產生細微的音色變化,因為手指越立起,琴鍵受力越直接,音色越明亮,而指面平坦會形成一種受力的緩沖,從而對音質產生影響,使聲音柔潤。
改變手指的觸鍵高度。提高手指觸鍵對下鍵的速度有重要作用,如要得到明亮的顆粒性聲音,就需手指的提高。而對聲音柔美的連奏則不需提高手指,要求以平穩的貼鍵方式觸鍵。
改變手指的觸鍵速度。緩慢的觸鍵速度是創造柔和歌唱性聲音的關鍵因素。一方面觸鍵速度影響著聲音的強弱,觸鍵速度越快聲音越強,反之則越弱,另一方面,觸鍵速度還影響著聲音的明暗、剛柔等。
改變觸鍵的用力形式。鋼琴觸鍵的用力形式一般包括:垂直方向用力和水平方向用力。像連貫柔和的連奏就需要以水平方向的用力形式觸鍵,這種方式可以使琴鍵以一種緩沖的方式受力。
好聽的聲音是不同力度、各種時值聲音的相互結合、相互對比、極為復雜的過程。聲音練習只有在練習作品、練習音樂及其基本要素的時候才是實際有效的。而這種練習不能和一般的技術練習分割開來。對演奏實踐進行理論性研究,闡述理論性原則,應該說比彈奏容易得多;掌握演奏技巧,用每一項技術手段創造豐富的鋼琴音色變化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演奏每一首曲子時,如果有理性做指導,帶著目標去實踐,演奏的效果就會更好,意義會更大。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33、109-112.
[2]黃因.哈農鋼琴練指法教學指導[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8.
[3][匈]約瑟夫·迦特.鋼琴演奏技巧[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46.
[4]卡爾·萊默爾瓦爾特·吉澤金著姜丹譯.現代鋼琴要走技巧[M].2001:9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