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學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8)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是高校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它目的是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幫助他們深刻認識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進而引導學生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的自覺性,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做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的大學生。
在現實中,由于種種原因,“概論”課的教學遇到了挑戰:
1.課程內容量大,涉及面廣,遠遠超出了本課程組教師的既有知識儲備,如何培養教師,使他們能夠盡快地具備完全駕馭該課程的知識和能力,成為新的挑戰。
2.課程的理論性、政治性特強,且與黨的政策、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對接特別直接,而現實中又出現了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問題。產生了理論、政策與現實不符的矛盾,如何使學生對課程所講理論愿意聽、真正信,是本課程面臨的一大挑戰。
3.課程與“05”方案中的其他三門課交叉重復問題突出,課程本身各章節之間也存在著重復,如何避免重復“炒冷飯”,讓學生感到課程的新意,是該課程面臨的一大挑戰。
教學實踐中遇到的挑戰,促使我們結合課程特點和我校的特點,對“概論”課的教學體系、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和探索。
上個世紀90年代到以來,我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和課程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先后獲得過校、省級優秀課程和優秀課程群獎。與“概論”課相關的“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獲得了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05方案”實施以來,我們對“概論”課的教學體系的把握,教學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新的課程在內容體系和教學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涉及的內容更加廣泛,教師的知識結構、知識儲備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教學的要求,同時,我們面對的學生已經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話語系統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就需要結合課程內容和新的形勢,根據“90后”學生的特點,對教師進行培養和鍛煉,促進教師轉變、更新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更新知識結構,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
“概論”課整合了“98”方案中的“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的內容,它既包含了這兩門課的內容,但又不是兩門課程的簡單相加。而是一門在內容體系、框架結構和教學要求等方面與以往不盡相同的新的課程:涉及的學科多,內容廣;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馬克思主義原理”等課程存在較多的交叉重復;課程內部各章節也存在交叉重復。因此,必須結合我校教育教學體制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構建合理的教學體系,實現課程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突出重點、避免交叉重復,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提高課程教學的時效性。
“概論”課是一門理論性、政治性特強,與黨的政策、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的對接特別直接的政治理論課,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又出現了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問題,如貧富差距的拉大、腐敗問題的嚴重、看病難、住房難,就業難、人們的生存環境與生活壓力及收入等沒有隨著經濟高速發展而好轉等問題,這無疑與課程所講理論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處理不當,不僅影響學生對所講理論的理解和接受,甚至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為此,必須對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進行研究,創新教學模式。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學習與教學研討相結合;校內研究與校外調研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經過不斷探索、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等過程,對“概論”課的教學體系,教學方法、考試方法等進行思考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我校“概論”課有專職教師9人、兼職教師1人。在專職教師中,有中共黨員8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講師4人,年齡在30-58歲之間,多為中青年教師。為了加強“概論”課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我們本著通過教學改革項目培養鍛煉教師的目的,圍繞教學改革項目的相關內容,開展分工協作、集體研討、集體備課、教學法研討、社會考察、學術交流等教學研究活動,項目組成員努力學習專業知識,針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特點,拓展知識面,圍繞課程教學搞研究,發表論文。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教學水平、上課技巧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上了臺階。教學質量、水平明顯提高,課程組成員中,有的獲得了最受學生歡迎的“10佳”教師獎,有的獲得了“百佳”教師獎,在我校教務處組織的學生評教中,本課題組教師的教學效果都達到了優良的評價。
我們針對教材中存在的理論性過強,課程內容廣、重復問題較嚴重等影響學生理解和接受的問題,進行探索和改革,構建起一個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心,“明確三個‘一’、避免兩個重復、突出三個重點”的“概論”課課堂教學體系。
明確三個‘一’即在教學過程中明確一個主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條主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一個重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這樣,就把一本擁有十五章內容、厚達385頁的書的核心、內容和線索一目了然地展現給了學生,使他們覺得好理解、好掌握。
避免兩個重復:第一,避免與“近現代史綱要”、“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馬克思主義原理”等課重復;第二、避免“概論”課內部各章的重復。為此,我們首先就把“概論”和“綱要”、“法律與思想道德修養”、“馬克思主義原理”課做了講課的歷史時期、內容等的劃分,從時間上,“綱要”課主要講授建國以前的相關內容,具體說就是以1949年為界,“概論”課則從建國以后開始講授,內容上,“概論”課就把第一章的第二節毛澤東思想的相關內容,第三章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相關內容劃歸“綱要課”講授。把第二章關于思想路線的相關內容劃歸“馬克思主義原理”課講授。把第九章的內容劃歸“法律與思想道德修養”課講授。其次,避免本課程內部各章的重復,如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經驗,黨的建設、經濟發展戰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在不同章節都有些涉及,使課程內容重復,給人“似曾相識,炒冷飯”的感覺,這既耽誤時間,又影響學生聽課的情緒和效果,為此,在講課過程中,我們把各章可能重復的內容進行整合,采取專題的形式,在每一章突出一個主題,把課程中的相似內容集中講授、講透。
突出三個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祖國完全統一和外交政策。“概論”課是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其要旨,因此,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就成為本門課的重點。要搞清楚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首先就要搞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祖國完全統一等。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以此三個問題為重點展開,進而明確四大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導,又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因而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生命力。
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通過什么方法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習慣的做法是“我說你聽,我打你通”,即教師往往自覺不自覺地置身于“中心”和“主體”的地位,把學生作為教育和管理的客體。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思想道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固有的規律,相對重視不夠、研究不足,對規范性和統一性的要求多、教育和管理的要求多,對學生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各不相同的價值選擇和各具特色的個性特點,相對關注不夠、重視不足。這種狀況導致了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其結果是,老師在上面講得汗流浹背,學生在下面打瞌睡,玩手機,聊天等等。這種狀況使我們認識到,要增強“概論”課的教學效果,實現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必須切實轉變教學理念,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以教師為主到以學生為主的“主體移位”,使學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主體、動力主體、實踐主體,讓他們自覺參與到課程教學中來,主動學習思考問題,通過學生的“自教”與教師的“他教”相結合,最終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為此,必須創新教學模式。
第一,探索教學方法:如何讓學生對理論性,政治性,時效性極強的課程感興趣,如何把黨的理論,政策與現實結合起來,把現實存在的問題講清楚,讓學生對現實問題有一個理性的解讀,同時不違背課程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學生不感到枯燥無味進而心生厭煩,是保證“概論”課教學目的和教學質量的關鍵,為此,我們提出并采取了“師生對話”、“縱橫對比”、“問題教學”、“場景描述”、“案例教學”等方法。采取組織學生課外讀書、搞社會調查,提出問題,寫出發言提綱,課堂討論這一系列環節,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發現,參與、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闡釋自己的觀點,使學生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各不相同的價值選擇和各具特色的個性特點都得到了展示與表現,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到了更多的理論知識,了解了社會的現實問題,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思想成熟度不斷提高,有力促進了學習自覺性和自主性,活躍了課堂、提高了對“概論”課的學習興趣和對理論的接受度。
第二,改革考試方式:要真正理解“概論”課所講的理論,學生必須在上課之余閱讀相關的經典著作、參考書,參加社會實踐、關心社會,了解社會,積極參與課堂發言,討論等教學活動。為了保障學生能積極參加到這些環節中去,必須改變一張考卷定成績的傳統方法,代之于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參與,積極思考與表達的考試方式。為實現“學生第一”理念提供制度保障。
為此,我們對考試方式進行了改革和精心設計:“概論”課的考試由期末考試加平時測試相結合的模式,學生的總評成績由期末考試與平時教學活動的成績組成,比例各占50%。期末考試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隨堂測驗,占50%(以標準方式,即單項、多項、判斷等題型,在最后一次課做);二是讓學生交一份期末大作業,占50%(根據講課內容,所看資料、案例片,布置的閱讀書目出題)。平時成績組成:出勤、占50%,以課堂點名或者隨堂做題的方式(不得低于三次),每缺一次扣除平時成績10分,三次不到,這部分成績為零分。課堂討論發言、占20%。(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每10人為一組,通過選題,搜集資料,寫出字數不低于過1500字的發言提綱。內容可以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以及同學們自己的思考,或結合同學們家鄉的情況談對學習理論的體會與思考,課堂發言,每組8分鐘,當一組發言時,其他小組各派一個代表為其評分,老師綜合同學評分去掉一個最高分和最低分,平均值就是發言組全體同學最后得分。課外作業:占30%;每學期的平時作業不得低于三次。
通過教學方法和考試方式的改革,建立起了以學生作為價值主體、動力主體、實踐主體的教學模式,為學生自覺參與、主動學習搭建了平臺,從而促進了學生的“自教”與教師的“他教”相結合,增強了我校“概論”課程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