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1980年,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作為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出現在《高等師范學校四年制本科音樂專業教學計劃》中,在其后的幾十年中,民族民間音樂課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民族民間音樂的人才,但是在有所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由于種種原因,民族民間音樂一直處于不被重視的地位,從而導致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也不為人所重視,無論是任課教師還是學習者,在思想上都存在著對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不正確認識,這種不正確的認識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效果產生了一定影響,嚴重阻礙了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播,不利于民族民間音樂人才的培養。
目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所授的教學內容大都集中在傳統音樂的四大類別上,即本土的民間歌曲(含民間歌舞)、民間說唱、民間戲曲、民間器樂,雖然有一些院校會根據本院校的辦學特色涉及一些少數民族的音樂品種、宗教、佛教和道教的音樂品種,但這種涉及往往只是點到而止,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挖掘。從教材的方面來說,內容較陳舊,受觀念忽視和人才缺乏的影響,比較缺少編寫民族民間音樂教材的學者,也缺少對從事民族民間音樂進行研究的專業人員,導致教材的水平還停留在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上,配套的音響、音像資料等也較為陳舊,且各自為政的現象比較突出,導致無法制訂比較統一的教學計劃和檢測標準,為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的整體提升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在教學方式上,一些院校還在延續著傳統的教學方式,即以教師的理論講授為主,采用灌輸法進行民族民間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主體地位認識不到位,不能發動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些教師甚至不講理論,只重視民族器樂的教學,單純地對學生進行技能方面的訓練。與理論教學所占的比例相比,實踐教學所占的比例一直以來都很低,很多應該是進行演唱欣賞的內容變成了文字欣賞,從而抹殺了民族民間音樂的特性,無法起到傳承民族民間音樂的作用,學生也無法領會到某些民族民間音樂所特有的魅力。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教師一般是由從事聲樂、器樂、理論等專業教學的教師兼任的,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并不高,學校也沒有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培訓機制和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從而導致他們無法提高自己在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方面的水平。受此影響,他們只能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面和理解力以及專業的強弱項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增刪講解。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針對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現狀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進行改革。
民族民間音樂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靈魂”,是“使一個民族能最深層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因此,以培養民族民間音樂人才、傳承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為目的的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只有提高對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才能夠培養出傳承、發展、豐富和提高民族音樂文化的人才,實現對民族民間音樂優秀遺產的革新和創造,從而產生對民族民間音樂課程進行進一步改革的動力。
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對于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來說,要實現教學內容新的整合,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其一,重視民族民間音樂教材的編制。民族進民族音樂教材在編排上要體現出地方色彩與民族特色,按照從簡單到復雜、從少數到多數、從局部到整體的原則,讓教材既完全體現出民族民間音樂的特性,又符合學生對民間音樂學習的發展規律。其二,重視民族民間音樂教師的作用。民族民間音樂教師在樂理教學中要加大民族調式理論和民族音階理論的教學,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要增添優秀民歌曲目的演唱。教師要承擔起擴充民族民間音樂教學內容的責任,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積極地探索。其三,增強民族民間音樂教學內容的新穎性、趣味性和綜合性。增強教學內容的新穎性、趣味性和綜合性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簡單的民樂作品,讓學生來進行演奏,也可以采取自我編配樂曲的方法來增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
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但由于學生對此接觸較少,所以不容易對民族民間音樂產生興趣。面對這種情況,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任課教師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進。
其一,改變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教學方法。首先要由原來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單一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向以教師和學生互動為中心的交流式的教學方法轉變,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
其二,交替進行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理論課與實踐課。要重視民族民間音樂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審美性的特征,采取理論課與實踐課交替進行的方法,使學生在理論上了解民族音樂的基本知識,在實踐上學會樂器的演奏技巧和民間歌曲、戲曲的演唱技巧,并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
其三,利用好多種教具和現代教學設備。可以利用多種教具和現代教學設備創設各種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特別是要利用好多媒體教學設備。多媒體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獲取更多的信息,減少信息在大腦中從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轉換過程,可以使聲音、圖像、圖片、文字等教學內容以靜態、動態結合的形式呈現于課堂上,使教師的教學意圖得到更加充分、準確、細致的傳達。
在教學過程當中,如果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任課教師擁有深厚的文史知識,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掌握十分到位的話,就能夠在講授民族民間音樂時廣征博引,在講授民歌、戲曲時進行范唱,在介紹民族器樂時進行示范演奏,教師的這些能力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預期效果。要想提高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師資水平,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其一,教師自身提高綜合素質。教師要端正學習態度,提高自身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進一步的學習,繼續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其二,學校提供培訓機制和交流機會。學校要為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任課教師提供相應的培訓機制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學習中不斷地進步。例如可以開設針對不同專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培訓班,對講解全民族民間音樂課的教師進行培訓和進修。
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作為音樂專業學生的必修的課程之一,必須要得到應有的重視,要從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方式、師資建設等方面進行教學的改革,重視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為他們最大限度地面對活生生的民族民間音樂提供更多地機會,只有這樣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
[1]蘇春敏.高師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模式之我見[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2]汪海元.現代語境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多維度教學[J].藝術教育,2008(2).
[3]蘇高麗.對普通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4]張天彤.高師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傳承——關于高師民族音樂教學的現狀調查與對策[J].中國音樂學,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