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勝科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管理學院 湖南·長沙)
(一)課程性質。《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課之一,是一門以眾多學科為基礎、專門研究旅行社經營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應用性管理課程。該課程以諸多管理學基本理論為指導,注重實踐,也是重要的職業拓展課程,具有涉及知識廣、運用能力強、輻射崗位多的特點,在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旅行社行業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課程目標。《旅行社經營與管理》的課程目標主要有:
1、知識目標。本課程主要要求學生掌握旅行社管理的總體認識、旅行社管理者的知識和觀念要求、旅行社管理的基本內容及旅行社管理的宏觀背景等知識。
2、能力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理解旅行社管理的基本理念;能夠開發設計旅行社產品并為不同的產品選擇合適的銷售渠道和促銷組合;能夠客觀分析旅行社管理的宏觀環境;能夠準確預測旅行社行業發展趨勢;能夠運用理論對具體案例進行分析。
3、情感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管理素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本專業和正視自我;增強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創新意識。
筆者利用在高校執教多年的經驗以及通過對在其他高校任教的同學朋友的訪談發現,高校《旅行社經營與管理》課程教學現狀主要表現在:
(一)課程教學內容方面
1、教材建設滯后。當前,關于旅行社經營與管理的教材眾多,但是內容編排上區別不大,且過于強調管理學的內容體系,忽略了“旅行社”這一主體,與我國旅行社行業現狀脫節,不適應旅游管理專業發展的要求;還有些高校選用教材內容陳舊,出版時間久遠,教材上的相關知識點早已不適應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不適應我國旅行社的發展需要。
2、注重課程講授,忽略實踐培訓。當前很多院校的《旅行社經營與管理》課程教學還是采取傳統“知識本位”模式,注重向學生灌輸系統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而忽視對學生能力和創造性的培養。因此,大部分高校沒有固定的旅行社實習基地,甚至也沒有校內旅行社實訓室,但單純地依靠課堂講授很難使學生做到讓知識在融會貫通中實現舉一反三。
3、專業層次混淆不清。旅游管理專業有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等層次,而一般來說,各層次均開設《旅行社經營與管理》課程,按照專業培養計劃,不同的培養層次應有不同的培養要求。目前,這種差異在該課程中難以得到充分反映,普遍情況是:專科課程是本科課程的平面壓縮,而研究生課程是本科課程的重點重復。更為甚者,有些高校在教材選用、學時分配等方面都沒有任何差異,導致出現了“高職高專學不懂,本科學不透,研究生學不到”的局面。
(二)課程教學實施方面
1、教師實踐經驗缺乏。目前,大部分高校招聘的教師是高等院校的應屆畢業生,有著比較豐富、系統的理論知識,但缺乏旅行社實踐工作的經驗。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與我國旅行社的日益壯大,任教教師的知識體系愈來愈不適應,在課堂講授中很難將旅行社企業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搬到課堂進行討論分析,與旅行社行業的發展動態也將越來越脫節。因此,在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也將越來越不適應旅行社的發展。
2、教學方法老套。在《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教學中,教師一言堂教學現象仍廣泛存在,這種單純的課堂講授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往往是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走神或做其他事情。這不僅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壓抑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創造性的發展。
(三)課程教學評價方面
1、學生考核方式老化單一。在該課程的考核上,多數高校對學生的考核主要依賴于期末的筆試成績。
2、課程評價失真。多數高校對課程效果的評價缺失評價環節,同時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評價標準,大部分高校僅僅停留在期中或期末時學生對老師的評教上,而學生或因個人情緒或礙于情面等而草率填寫,導致出現課程評價失真的現狀。
(一)調整課程教學內容
1、選用合適的教材。教材是教學之本,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最主要材料和依據,也直接關系著人才培養的規格與水平。目前,多數高校《旅行社經營與管理》的教材或以管理學的體系編寫或內容過于陳舊,基本上不能與旅行社行業動態與時俱進。因此,高校在選用教材的時候應注重旅行社的知識特色,既要有關于旅行社經營管理的基本理論,又要有旅行社企業業務操作知識。條件許可的高校還可以考慮結合課程特點和人才培養方案,根據本地旅行社業發展動態,縱觀我國及世界旅行社業發展趨勢編寫教材,以適應旅行社發展的需要。
2、制定科學的培養計劃。專業培養計劃是學生所學專業整體的規劃,即學校如何培養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包括知識能力的培養目標、培養細節(如學分多少,開哪些課,多少學分,開在哪個學期、實踐教學安排等)。因此,高校在制定培養計劃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各課程之間的銜接,學習《旅行社經營與管理》課程之前有一定的先修課程,如《旅游學概論》、《管理學原理》、《旅游心理學》等,這樣,學生對旅行社方向的知識在認知、接受和掌握方面才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使學生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二)加強課程教學實施
1、提升教師專業技能。《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是一門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應用型課程,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旅行社實踐操作經驗。高校可通過以下途徑解決:
(1)走出去。現有教師掛職旅行社企業或者利用學生實習的機會,指導教師在指導和管理學生的同時深入旅行社企業學習和熟悉旅行社業務操作,了解旅行社行業動態。
(2)請進來。在知名旅行社企業中挑選具有健康管理理念、輝煌經營業績、在行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旅行社管理專業人士作為學校外聘教師或客座專家,定期為學生進行講演或授課,以不斷拓寬學生知識面,開拓學生管理視野。
2、采用多樣化教學模式。目前,多數高校《旅行社經營與管理》課程的教學模式仍以課堂講授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1)項目化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將需要解決的問題或需要完成的任務以項目的形式交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小組工作方式,按照實際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計劃、分工完成整個項目。如:教師在講授旅行社線路設計時,將“以本地大學生為目標市場設計某地三日游”作為一個項目下達給學生,特別說明該項目必須有目標市場旅游需求分析、線路主題特色與名稱、吃住行游購娛及報價等子項目,且每一子項目有任務要求和注意事項,采取學生自由分組組合、以合作的方式完成該線路設計。此項目提交的方式授課展示線路,每一組學生選出代表上臺演示,其余學生以消費者的身份提出問題并要求設計組解答,若設計組不能解答的問題則在班上展開討論,最后將不同小組的設計線路進行對比,從而鞏固所學知識“旅行社產品開發的設計原則及其影響因素”。
(2)案例教學模式。通過案例研究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掌握并訓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旅行社的產品開發”一章中,選用知名旅行社的幾條常規旅游線路,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旅行社產品開發的設計原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讓學生指出這幾條線路的優勢與劣勢,并引導學生如何運用swot 方法分析旅行社旅游線路的前景。
(3)課內實踐教學模式。在《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分別扮演旅行社日常經營過程中銷售部、接待部、計調部等角色操作日常業務,將課堂變成旅行社的工作場所,也可以利用校內模擬旅行社,讓其模擬整個旅行社的日常經營活動,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了解,如:分組設計旅游線路,要求學生設計一條三日游以上線路:線路必須具體化,線路各連接點及沿途的常規景點、空間移動、距離、交通方式及各消費項目價格均有具體說明,有特定的消費群體,有明確的銷售渠道策略和促銷策略等;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讓學生重點掌握計調工作的職責范圍,充分理解計調人員的素質要求,以便在課程學習中發揮自覺性、主動性,學會重視對資料、信息的搜集和整理。
(4)以學生為中心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20 世紀中期,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將其心理治療觀推廣到教育中,在西方國家形成一種廣為流傳的人本主義教學模式,這一模式被稱為“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在非指導性教學模式中,教師扮演著一個促進者的角色,他與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個人關系,并隱性地指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重“教”而忽略“學”,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計劃組織課堂教學,至于學生是否接受、學生能否發揮主觀能動性均被忽視。對于“旅行社經營與管理”課程來說,應更注重如何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學習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分組講課”的形式實現“教師”和“學生”身份互換,使學生在“講授”準備和過程中提高解決旅行社運作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規范課程教學評價
1、豐富學生考核方式。當前本課程的考核基本上是以筆試為單一的考核方式。應該豐富學生考核方式,比如:采取筆試+情景模擬考試+實際操作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綜合旅游線路設計、課堂表現、課程作業及個人考勤等給予學生最后成績,還可以采取案例分析+線路設計+平時表現等方式。
2、構建完善的課程效果評價體系。完善的課程效果評價體系有利于了解課程的優勢與劣勢,也有利于掌握課程實現教學目標的程度。目前,西方比較流行的幾種課程評價模式有:目標評價模式、CIPP課程評價模式、CSE 評價模式、目標游離模式和應答模式。每一種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適應課程,因此,結合自身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旅行社經營與管理》課程的特點,建議高校構建完善的課程效果評價體系。
[1]何忠誠,王勵.對高校旅行社管理課程改革的探索[J].北方經貿,2011.8.
[2]方田紅,王計平.任務驅動型教學法在《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教學中的應用[J].青島酒店管理技術職業學院學報,2011.3.3.
[3]李中晶,張健,華國梅.“旅行社經營管理”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探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2.11.
[4]張振家.“旅行社經營管理”課程雙語教學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2.
[5]王本陸.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