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幼兒的科學素質水平,通過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調查,探索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學前教育;科學素養;培養
作者簡介:郁雯(1963-),女,浙江鄞縣人,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準幼兒教師科學素養的培養研究”(編號11YB032;主持人:郁文)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35-0091-02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特征
(一)科學素養的涵義
對于“科學素養”的定義,不同國家的學術界中有著各種不同的觀點。如美國“2061計劃”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將“科學素養”第一位:應理解科學的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認識自然界的多樣性和統一性;能夠按個人和社會目的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方法。
我國學術界對“科學素養“的認識是以正規教育為基礎,在認識自然和應用科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內稟特質。包括人們所掌握的科學知識、技能和方法。通過日常學習和媒體等各種渠道所提供的信息,而逐步積累形成對科學技術的理解能力。”科學素養“包含幾大要素: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等[1]。
(二)科學素養的教育理論
科學素養的教育理論認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和思維方法,發展科學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逐步形成科學的自然觀、世界觀、價值觀與審美觀。培養良好的科學品質,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與提高。[2]
(三)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科學素養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除了具備基本的公眾科學素養外,面對充滿好奇、渴望探索,卻又缺乏經驗的幼兒,還必須具有高于一般公眾的科學素養。
1.具有豐富的幼兒科學教育知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校學習階段首先應積極主動去了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吸取現代科技的前沿成果,在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中,要更多掌握相關的知識背景。其次,要掌握好幼兒科學教育方法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幼兒教育專業的理論基礎知識。
2.具有幼兒科學教育的基本能力。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幼兒科學教育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對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在科學教育中做到會操作、能考察、善制造。
3.具有幼兒科學設計與指導能力。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善于捕捉幼兒的需要,能在活動中根據幼兒的反映隨時調整活動的目標。在活動內容和活動材料的選擇中,要以幼兒的興趣或能引發幼兒積極進行探索的活動材料為前題,將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轉化為幼兒認知興趣與需要的活動過程,使幼兒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投入到科學探索活動中去。
4.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對幼兒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是學前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根本保證。它包括研究資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探索、測量工具的運用及課題的選擇、論文的撰寫等。
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現狀分析
我們對江西省南昌市近幾屆在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生、大專生和五年一貫制高職生的科學素養的現狀進行了一次隨機結構型調查問卷,其主要內容包括:對科學技術術語了解、對科學觀點的了解、科學方法和過程的理解、對科學與社會關系的認識以及學前專業學生參與科學活動的情況。分別用于調查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對科技的興趣態度、科學信息來源、對高新科技領域的了解、對科技利弊的認識、對科學原理和方法的了解等方面的信息。
在對科學技術術語了解程度的調查過程中,我們選用了分子、Internet、DNA、納米,四個科學技術術語了解學生對它們的理解程度,絕大部分學生對DNA、納米不了解。在對科學知識和觀點的了解調查中,我們沿用了2003年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的16個測試題,三種學歷的平均得分為66.3%,其中本科學歷的學生為81.7%高于大專學歷的學生,而大專學生則高于五年一貫制高職生,呈現出受教育程度越高對科學知識和觀點的理解程度越高的趨勢。在對科學方法和過程的理解的調查中,我們設置了3道題,一是對“科學研究”一詞的理解,其余兩道題是對實驗方法和概率的理解,三種學歷對其理解程度普遍較低,均低于對基本科學知識的了解,平均為24.3%。在對科學與社會關系的理解,根據我國迷信形式復雜的具體國情,將中國城鄉普遍流行的迷信現想象進行了歸納,將具有典型意義的五種迷信現象設計為測試題進行測試,五年制大專生為35.7%,三年制大專為28.4%,說明認識科學與社會關系與受教育的程度沒有直接的關系。對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統計我們對以上三個方面的掌握程度做了一定的要求而得出的,三種學歷平均得分為5.86%,低于2003年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大專學歷科學素養得分10.7%。
通過對不同學歷的學前教育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調查,反映出學前教育專業的科學素養整體水平很不樂觀,制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水平的關鍵因素是對科學素養的學習不重視,在高中階段受升學利益的驅動,對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天文、宇宙等方面的常識“無暇顧及”。到了大學階段就只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一些對現代社會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的科技知識,尤其是前沿知識,涉及不多,甚至毫不關心,文科學生在這方面更是薄弱,對科學探究、思考、創新及實踐能力較弱。從學生對科學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認識,反映出學生對科學本質和科學精神的認識上有缺陷。
同時,調查也顯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科技活動興趣不大,主動參與的科技活動較少,如經常參觀省市科技館活動的人數平均只有18.5%,81.5%的沒參加過;在閱讀科普讀物方面23.1%的人經常閱讀,76.9%的人不閱讀。
三、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途徑
(一)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相關課程的興趣
對幼兒來說,科學的啟蒙主要是科學興趣的培育,要激起幼兒的科學興趣首先必須喚醒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興趣。因此,我們在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過程中,要注意科學知識的基本性和基礎性,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認知結構,抓住知識生長點,促進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科學教育的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教育的內容,為學生獲得能真正的科學知識、經驗提供前提和可能,學生只有認識到所學習的內容是自己當前或未來所必須了解的知識,才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究,才能真正體驗和領悟到科學的價值,充滿對生活中科學問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和形式上要多樣化,如在教學上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勤思善問來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通過巧妙設疑去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在學習中善于質疑,善于研究和探討。并且教師要適時、適度地組織學生獨立完成發現知識過程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驗證自我的想法,最終得出結論,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并以此養成良好的探究科學習慣。把正規科學教育活動與非正規科學教育活動結合起來,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從而促使學生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做更多的探索。
(二)加強科教類課程的設置
學校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更加注重專業主干課和專業技能技巧課課程的學習,而對科學教育類課程的設置重視不夠,只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且只開設一個學期,除此之外也沒有通過其他渠道去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此,學生對自身科學素養的養成也不重視。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是今后開展科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學前教育專業必須要建立系統的科學教育課程體系,來提升其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們認為:第一,學前專業必須開設一定數量的如《現代科技概論》、《科學史》、《現代科技發展前沿》及《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等必修課。第二,開設一定數量的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等領域科學基礎知識的課程如《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等。第三,鼓勵學生參與其它系里面向全校開設的有利于科學素養培養的選修課程,如《電工基礎》、《地球知識概論》、《生物制藥》等。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定位為學前教育專業科學教育課程的目標,激發學生對科學教育的興趣,同時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和過程,培養學生對科學實驗的操作能力,從而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
(三)營造良好的科學素養教育環境
科學素養的形成需要一個濃厚的科學氛圍和教育環境,在校園文化中,要不斷強化科學導向,利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科學。使良好的科技教育環境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學生的行為和情緒,激發他們對科學技術產生的興趣,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
學前教育系可以結合自身的特色,建設多元立體的科技教育環境。一是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宣傳資源,如宣傳櫥窗、校園網。介紹科學名人名家、科學新知識、科技新發現和新成果。二是整合科技教育資源,建設學生科技作品展覽室,將學生制作的各類科技作品展出并存放,開放理、化、生等實驗室,并指派老師進行輔導,使實驗室成為學生的科技操做室以達到自然地滲透科技教育的目的。三是經常性的組織開展各類科技活動。如舉辦科技講座、學生科技知識競賽、科技制作競賽科技文化展覽等。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文化氛圍的熏陶,促進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和不斷提高。四是鼓勵學生利用雙休日或寒暑假積極參加社會科普宣傳活動,宣傳科學知識,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到科技館、科普報告團做講解員,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科技相關的知識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從而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田建國著.大學素質教育縱橫談[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2]何士青,陳少嵐,著.大學生素質教育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