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德婭
摘要:《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探討了如何利用意識形態范式,來思考美國自身的外交政策。美國這個看似沒有明確意識形態的國家,其實是深受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意識形態影響和建構的。意識形態范式有助于拓寬我們對于美國外交政策的理解,對于我們了解兩國在文化影響上的差異有著重要的作用。每個國家現在的制度與發展狀況,都是根植于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與思維方式。只有從我們獨特的意識形態出發,才能找到最適合我們的未來。
關鍵詞:外交政策;意識形態;文化自信
《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一書最重要的意義,莫過于將意識形態對于一個國家的作用放在一定的高度來考慮,這樣的角度不管對于我們了解美國、還是了解中國,都有著重要的價值。書中所論述的出發點,就在于美國這個看似沒有明確意識形態的國家,其實是深受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意識形態影響和建構的。
所謂非正式意識形態,指的是一個國家政治人物和大多數國民普遍信奉的,經過長期歷史積淀形成的文化價值觀、思想偏好、成見、傾向、信念、愿望以及關于國家歷史、現實與命運的基本看法。非正式意識形態可能比正式意識形態更加穩定和持久,因為它根植于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之中,并因為潛藏在不自覺的意識中而常常被視為理所當然,其影響可能更大。
政治學家羅伯特·達爾指出,人們通常不注意他們的意識形態,那是因為他們都贊同同樣的意識形態,其程度令人吃驚。這一看法用來解釋美國人的思維方式,再貼切不過了。大概受國內的教育和媒體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對“意識形態”的理解非常極端,一提到“意識形態”,總是與國家制度和政治斗爭聯系在一起。這顯然是把“意識形態”這一術語政治化了,“意識形態”真正所指遠不止此。對于美國的外交政策,意識形態范式有助于克服單純以權力———利益這種思維方式去理解的限制。對于我們了解兩國在文化影響上的差異,意識形態范式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意識形態與美國
美國更像是一個理念國家,其原則體現在《獨立宣言》和憲法等文本中。對于美國來說,《獨立宣言》、美國憲法等建國文獻和葛底斯堡演講等總統演說中的古典自由主義的基本信條,就是具有正式意識形態的特征的。雖然這些原則沒有像中國一樣,進入政治和基礎教育的范疇,也沒有像前蘇聯那樣被公開宣稱為官方哲學,但是事實上卻有著正式意識形態的一切特征。而且,這些思維貫穿于美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非只是在政治層面發酵。2013奧斯卡獎獲得提名最多的電影《林肯》,就是一部講述南北戰爭的主旋律影片,正如同當年的《阿甘正傳》呼應了國內反智主義的潮流、《拆彈部隊》呼應了伊拉克戰爭,可以說就算對于文化和娛樂產業來說,政治正確也是極為重要的。
對于美國人來說,他們的國家是世界人民最后的避難所,而他們就是這個世界上保衛自由的衛士。但是關鍵在于,這種說法并非完全是一種虛偽的欺騙或者赤裸裸的辯護工具,而是美國人的真誠信念。亨廷頓認為,冷戰結束對美國人心理的深刻影響就是“他者的喪失”。蘇聯———美國人心中的邪惡帝國和自由的敵人———的存在有助于美國人民和政府中培育一種共同的國家認同。
不僅如此,美國政治和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體現出宗教對于這個國家的意義,“清教”本身就包含了限制與排他的意味。在美國,參加宗教活動的美國人超過了參加美國社會中其他任何組織活動的人數。目前,美國共有250多個不同的宗教派別,222萬多個地方性教會團體。這些宗教團體包括各自的教徒構成了無處不在而又運轉良好的社會網絡,使得美國宗教組織的政治積極性和社會滲透力遠遠大于其他國家。一個美國人是否承認自己有宗教信仰、什么樣的宗教信仰并不意味著其思維方式就不具有這樣的特征。而且,作者認為對意識形態最簡單的定義是把意識形態視為一種“思想體系”,而透過這種定義,最早的意識形態就是宗教。那么從這個定義來講,美國人具有與生俱來的意識形態。
二、意識形態與中國
中國同樣也存在非正式的意識形態,而這些意識形態同樣影響了每個人最深處的思想方式。這些非正式意識形態包括了傳統的儒家思想、道教和民間傳說的影響、在改朝換代中對于安全感的追求、建國以后的紅色革命思想所帶來的對于平等的追求,等等。中國的意識形態一方面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受建國后革命和共產主義熏陶,另一方面又受到近年來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影響。
近些年來,國內的各個層面似乎都舉起了向美國學習的大旗。不管是制度、法律、還是文化層面,無一不在其中。可是如果探討美國與中國在這些層面的差異,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這兩個生長于不同文化的國家,究竟是否可以秉承拿來主義,直接橫向對接。對于美國來說,之所以政策得以實施、國家得以發展、文化得以進步,最重要的就是他們運用根植于自己國家的思維方式,制定了一套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而隨著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出現,這些想法通過意識形態的方式、隨著他們的教育,塑造了他們思想的方方面面。
如果說中國的最大問題就是發展到了今天,突然發現許許多多的普通人已經對國家的意識形態宣傳產生了抵觸的情緒,正面宣傳造成了相反的效果。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走什么樣的發展路徑尚可以放在一邊,然而如果人民對于這些說法不接受,那么說再多也沒有絲毫意義。而美國的普通人也能夠深刻的懷抱著救世主的情懷,期盼能夠更多的引領這個世界的其它國家走進民主和自由。美國試圖去影響和干預其它國家的決定,對于其自身來說是具有極高政治正確性的,這根植于他們的意識形態。美國的思想現狀應該讓我們看到,國內的意識形態目前樹立的程度,其實不是太多,而是做的不好,而且是遠遠不夠的。
三、理解我國文化自信的新角度
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人民的信任與全力的支持。而最可怕的就是人民的不信任與抵觸情緒。然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言論范圍的拓寬,微博等SNS媒體上所彌漫的情緒越來越負面和消極。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在時間的推移不斷消逝,剩下的,除了自卑,還有自負。
美國國內并非沒有對于制度、國家的反思,然而這些言論都謹慎地停留在意識形態的這邊,不會越過那一邊去觸碰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底線。這可以說是意識形態的作用,或者說,意識形態讓這個國家具有文化自信,讓他們盡管同樣面臨著種種問題,卻從始至終堅定地相信自己的制度和文化。這與美國外交中那種將其價值觀念、民主政體等傳播出去的強烈使命感類似,他們試圖按照“美國模式”來建立“世界新秩序”,凸現出理想主義的特點。美國外交中的法治主義傾向盡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將其強行學來并用于我們自身,那就是忽視了美國法治社會得以建立的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混淆了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的區別,誤以為可以像規范國內政治那樣用法律規范國際政治。對于美國人來說最大的悖論就是,當他們滿心期待給予別人他們自己所擁有的自由時,卻習慣性的忽略他們的干涉已經剝奪了這些自由最基本的條件。
在當下這個時代,消費社會的興起同樣對我們的社會產生了重要的作用。一個媒體去爭得自己的言論自由,是否真的意味著每個人作為普通的公民,都擁有相同的言論自由呢?實際上在美國,言論自由被理解成新聞集團的財產所有權,而不是公民個人的人權。尤其在消費主義至上的今天,通過購買版面,可以在美國的各種報紙上刊登你想刊登的任何不違背基本原則的內容。然而,如果沒有這筆錢,你就被剝奪了這種表達的自由。而在今天的美國,報紙更是被當作一種商業經營,很少將重點放在它們理應當包容的“別的東西”上,尋找讀者群中的中間觀點就成了一種趨勢。當一切都以吸引讀者為目的,新聞和媒體的意義早已不像它們宣稱的那樣高尚,媒體的力量并不能達到我們期待的那樣。
新自由主義國際政治學派的代表人物亞歷山大·喬治和羅伯特·基歐漢,提出了三種國家利益:物質生存、自由和經濟繁榮。然而在中國,也許前三位會有所不同,也許還會包括平等、安全感、幸福感等等。可以說,不同文化生長出來的人民,對于所追求的幸福的定義都不盡相同,更何況如何去實現了。
四、對于我國文化自信的反思
中國文化史、社會史學大師許倬云在一次訪談中說道,中國文化中,人天生是貴者,人的稟賦里面最要緊的是人愛人,也就是“仁”。我們講自由、人權,不再建立在神造世人、人人平等的觀念上,不再是自由平等的觀念上的博愛,而是以中國的忠恕之道,將心比心。我們的內心還是相信人,人情、人性、人心里的思想,這都是中國文化決定的行為。對于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是從自己的傳統邏輯當中生發出一套適合現實發展的話語體系,這個體系不是從權力分割、自由民主等角度闡述的,中國人所理解和期待的自由與國外不同,只有從我們自己的語境出發,才能獲得真正的改變。只有使用我們的文字、文明所具有的詞匯與內涵所生發出來的概念,才能獲得真正適合我們的改變。
資本主義的經濟是建立在人類需求和生產的無限擴張、財富及消費品的無限錄攫取上的,市場自由主義是其意識形態潤滑劑。我們的星球正面臨著超消費的危機,地球資源和環境正在惡化,這一危機來自于資本主義自身的邏輯、技術的進步以及主流的發展模式。因此對于我們來說,首先就是要意識到,每個國家現在的制度與發展狀況,都是根植于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與思維方式的。對于國內問題的發現是有益于社會進步的,然而盲目的在美國或是其它任何國家尋找解決方式,卻并不可靠。意識形態塑造了我們的價值觀,影響了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判斷。只有從我們獨特的意識形態出發,才能找到最適合我們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王立新.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以20世紀美國對華政策為個案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Robert A. Dahl. Pluralist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flict and Consent [J]. Chicago: Rand McNally, 1967.
[3]王曉德.從文化視角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深層思考[J].美國研究,2007(04).
[4]謝志海.宗教與美國的外交政策[J].太平洋學報,2010(06).
[5]崔達.清教主義與美國外交傳統[D].江蘇:蘇州大學,2005(01).
[6]羅伯特·哈克特,趙月枝著.沈薈、周雨譯.維系民主?西方政治與新聞客觀性[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7]郭玉潔.先知的另一副面孔:許倬云訪談[J].單向街001.江蘇:鳳凰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