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現民
(福建晉江職業中專學校 福建晉江 362251)
自建國初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凸顯學校體育對青少年學生的重要性提出了“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指示,并依次推開作為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方針。然而自1985年以來由六部委共同組織的5年1次的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至2005年的第5次調研發現,在學生形態發育水平繼續提高,營養狀況繼續改善,常見疾病的患病率繼續下降的同時,連續20年學生肺活量水平呈下降趨勢,速度、爆發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質水平呈差別下降態勢,肥胖率、視力不良率仍在攀升。為全面增強青少年體育,提高青少年體質,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出臺明確指出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1]。2002年出臺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標準(試行版)》到2007年正式修訂,體現了國家對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情況的重視。中職學生處于16~18歲年齡段,正是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逐步成熟起來的重要階段,即將面臨激烈的社會競爭。目前存在的“發育好,素質差”、“外強中干”的現象亟待改變。這已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關系社會長遠發展的重要問題。有鑒于此,本文有針對性地對其成因進行解讀,針對薄弱環節,提出應對措施。
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是保持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美狀態。健康范疇大于體質范疇,體質更趨向于人體的形態發育,生理機能、心理發展、身體素質、運動能力以及對內外環境的適應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等;健康除了包括體質的范疇以外,還強調對環境的適應、心理衛生、對疾病的預防、衛生保健以及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等。[2]解讀2007年修訂后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標準》明確指出,《標準》涵蓋的是與學校體育密切相關的學生身體健康范疇。[3]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16~18歲年齡段學生形態發育水平持續增長,體現在身高、體重和胸圍等生長發育水平繼續呈現增長趨勢;反映人體生理機能水平的重要指標—肺活量水平在連續20年下降的情況下,出現上升拐點;營養狀況繼續改善;常見疾病的患病率持續降低,但是,肥胖檢出率與超重檢出率繼續增加。[4](如表1)
調研結果顯示中職學生所處的16~18歲年齡段學生爆發力、耐力、力量、柔韌性等身體素質指標持續下滑趨勢開始得到遏制,與2005年相比,有了不同程度提高。學生體質的變化,對學生體育達標的要求也相應發生變化。引領學生體育鍛煉的國家鍛煉標準乃至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經過多次修訂,每修訂一次,標準下降一次,直到2007年達標評分標準才開始觸底反彈。(見表1)即便如此,目前的實際合格率也令人堪憂。
現今社會人們在享受科技發展成果的同時,也付出了身體機能退化的代價,其中最明顯的是人體的運動能力,失去了協調、靈敏、力量、平衡等許多必備素質以及許多對外界的適應能力[5]。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在強調職業化的同時,賦予了中職學生更多自由學習生活娛樂的時間。而處于16~18歲年齡段的中職學生自我調控能力差,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以久坐不動為特征的靜態休閑方式促使原本屬于體育鍛煉的可支配時間被大幅擠壓乃至消亡,體力活動明顯減少,機能退化加速。
當前我國家庭中獨身子女家庭居多,父母的關愛很大程度上是悉心培養,畏懼意外傷害。隨著社會競爭壓力逐年增大,工作時長逐漸拉長,許多家長與孩子間的距離拉大,自身沒時間,無鍛煉習慣,自然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體育元素缺位。
興趣從產生到消亡往往只是很短的一段時間。部分青少年在運動過程中享受不到成功感,易產生消極情緒。另外,觀看體育賽事的學生很多,真正參與運動的很少。部分學生整日沉迷于電子娛樂和網絡中不能自拔,提高了“手眼能力”,退化了“腿腳能力”。[6]無法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和與同伴交往的快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體育習慣難以形成。
學校體育是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基礎,關乎全民健身計劃的順利實施。中職學生體育鍛煉興趣及運動時間分配,受學校體育影響深遠。各中職學校體育教學課程改革推進程度參差不齊,整體處于泛化階段。從教學管理口徑看,大課低密度、男女不分班、大班教學的現象大面積存在。如果只是簡單針對達標進行教學,教學方法手段老套單一,短期效果是可以實現學生體質測驗成績的提高,但長遠看容易磨滅學生自主參與體育鍛煉的意愿,不利于實現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塑造,有可能造成無法發挽回的負面影響。同時,運動風險與安全責任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體育活動的開展,中職學校學校體育很大程度由“健康第一”讓位與“安全第一”,眾多效果良好的鍛煉方法與運動項目無法開展。
2010年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大投入力度,而中職學校的體育經費分配罕有相應增加,對體育的投入作滯后配置,體育場地建設、器材更新緩慢。同時,出于管理原因,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等大量體育資源并未得到高效利用。
師資力量建設方面則普遍存在體育教師缺額大,生師比率高的狀況。體育教師接受在職培訓、參與教研活動的機會少,知識老化、技能消退,導致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嚴重降低了體育教學的效果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改善。[7]

表118 歲男女中職學生體育達標成績變遷表
目前我國中職學生體育行為消極,健康意識薄弱,易受到不良生活方式的侵害,體質健康方面的科學指導需求迫切。宣揚健康第一的思想,宣傳“陽光體育運動”,有效引導家長這一重要影響因素,促進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積極支持和鼓勵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形成推進學校體育工作的合力,對學生體質健康進步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普及科學健身、科學營養、科學用眼等科普知識,為中職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良好體育習慣提供科學指導。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學校體育工作關乎每一個孩子的身心健康、一生幸福。要發揮學校體育的應有功效,就必須大力推進體育教學改革,加強學校體育管理。貫徹領會《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導綱要》精神,面向全體中職學生,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貫徹人本主義理念,實施科學合理的體育課堂教學和體育鍛煉過程,宜采用層次明晰、項目豐富、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中職學生,激發中職學生的體育熱情,在開放、自主中逐步培養中職學生自覺參與體育活動的良好意識習慣,提高其體質健康水平,成為體魄強健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這將會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
當前中職學生身體素質指標下滑得到初步遏制與“陽光體育”工作的推行,“每天鍛煉一小時”的要求直接相關。需要各方面提高監督、檢查力度,繼續保證文件內容順利推行。中央七號文件明確了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不得以任何借口取消、改變每天一小時鍛煉的剛性要求。根據陽光體育運動的要求,中職學校必須因地制宜,靈活多樣,或通過學生出操制度,或通過冬季長跑等形式開展,將課外體育活動時間納入管理,形成制度,真正保障實現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參與時間。
學校應對學校體育有長遠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添置新的體育器材,更新舊有體育器材,從數量和種類上極大豐富學校體育資源;合理劃分,建設體育運動設施,改善已有體育運動設施條件。做好場地器材常態檢查,保障其安全使用。
同時,學校應足額配備的專業體育教師,加強師資培訓力度。通過教學研討、外出培訓、參與會議等多種方式全面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建設高素質的體育教師隊伍。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S].2007.
[2]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研究課題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解讀——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研究課題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教育部.關于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S].教體藝[2011]4號.
[5]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曹英,張璽.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7).
[7]李小偉.陽光體育凸顯教師缺乏之痛[N].中國教育報,2009-0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