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泉 王筱婉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經濟飛速發展,城鎮化率不斷提高,但是城鄉統籌問題卻未得到較好的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村鎮居民消費水平增長緩慢、農村物價高于城市等問題不斷涌現。針對這些問題,在借鑒國內外地區進行城鄉統籌發展改革的基礎上,認為山東省進行統籌城鄉發展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統籌城鄉發展的財政金融機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統籌城鄉價格制度等措施。
【關鍵詞】城鄉統籌;縣域經濟;社會保障制度
引言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1年山東省實現國民生產總值45361.85,居全國第三位,僅次于廣東、江蘇兩省,基本形成了“三二一”的產業結構格局。山東省是全國的經濟大省,同時也是全國的農業大省,由于長期以來體制、觀念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城鄉二元結構的基礎格局依然沒有改變,城鄉差距不僅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縮小,反而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對此,實施城鄉統籌發展、對經濟社會實行可持續發展調整的戰略對山東省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轉變,確保山東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成功經驗
山東省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的城鄉統籌發展道路,在探索過程中尋找到了一些適應一定區域發展的方式:
1、諸城的“農村社區化”:諸城市探索推行的“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科學定位、貼近基層、服務農民”的農村社區化服務;2、東營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踐:施行農民培訓工程、人才科技信息體系建設、龍頭企業扶持政策、農村市場管理改革、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創建小康文明村等一系列的惠農政策,目的就是為了補償城市發展原罪,實現城鄉共同發展;3、縣域經濟發展經驗:縣域經濟發展的模式特征:政府主導、地區競爭、三產銜接、做大縣城、自主創新、外貿外向。
一、山東統籌城鄉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2791元和8342元,分別為1978年的58.4倍和72.5倍,城鄉居民生活逐步由貧困、溫飽走向小康。但是,相對來說,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從而導致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斷拉大。首先,從絕對值上看,1984年城鄉收入差距為97.17元,而到了2011年兩者之間的差距為12743元;從收入增長速度上看,2000-2011年,城鎮居民的平均增長速度為11%,而鄉村只有9%。
(二)城鄉居民消費差距不斷拉大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均有所提高,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逐年增加,但是,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和消費結構也不斷拉大。首先,從消費支出的絕對數看,1990年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的差額僅為747元,而到2011年這一差額卻增加到了12921元。其次,從消費結構上看,雖然城鄉居民食品消費占消費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但農村居民家庭的食品消費支出仍然遠遠大于城市居民家庭。2011年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32.9%,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36.6%,兩者相差接近4%。
(三)財政支農結構不盡合理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客觀上要求加大財政對農業支持力度。與農業的重要地位和發展要求相比,政府財政對農業的支持仍是低水平的。雖然支農資金不斷增加,但是,由于國民收入再分配格局的“重城輕農”,農業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卻基本上處于下降狀態。
(四)農村物價高于城市
根據山東省統計年鑒可以看出,1978-2000年間,出了極少年份外,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均高于農村,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均高于城市。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懸殊的情況下,農村的高物價更是給農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二、對策建議
針對山東省城鄉統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借鑒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以及蘇南、上海、北京、珠江國內發達地區統籌城鄉發展的成功經驗,認為山東省在統籌城鄉發展中應該做到: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首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就是提高農業綜合的質量、效益和綜合生產能力:農產品結構應逐步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品轉換。要大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提高城鄉就業率以及居民生活水平。其次,構建合理的農業區位布局,發展特色農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山區經濟,促進特色農業規模化發展,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業,提高附加值和品牌效應;東部沿海地區,要大力發展深水海珍品養殖,這是沿海地區農業發展的最大優勢和潛力,也是增加農業效益的戰略選擇。最后,發展鄉鎮企業,拓寬農民收入的渠道。城鄉差距的集中反映是農民收入低,增收難。
(二)統籌城鄉杜會保障制度
目前,山東省城鄉之間的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對接,農民基本上被排除在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嚴重制約了農村的消費,使農民不敢消費,是導致鄉村居民消費率低的主要原因。大部分農民工由于缺乏社會保障,很難真正融入到城市,這不僅影響社會公平,而且嚴重影響了城市社會的穩定。
(三)統籌城鄉發展的財政金觸機制
把加強對“三農”的財稅支持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環節,加大財政對農村的支持力度,確保用于“三農”的財政支出比重逐年提高,以支持農村科教文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發展村鎮銀行等面向“三農”的中小型金融機構,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組織創新。規范農村信貸行為,為農村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金融和法制環境。
(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統籌城鄉價格制度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轉制度的創新。把建立有利于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土地管理制度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措施。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城鄉統一的、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價格形成制度。做好農產品價格信息資源的開發采集和加工整理工作,完善糧食價格政策,合理確定最低收購保護價,并通過努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以及使用價格杠桿等辦法來消除農產品和工業力發展名優特新產品,努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
參考文獻:
[1]馬曉河.統籌城鄉發展要解決五大失衡問題[J].宏觀經濟研究,2004(4),3-12
[2]李衛兵.地位收益: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原因[J].中國農村經濟,2005(12),29-34
[3]劉慶印,胡繼連.山東省城鄉社會保障統籌發展機制與政策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5(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