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桂華
摘 要:在中等職業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知識》教學中,面對教學時間緊、任務重的困境,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面臨的重大問題。教師可以嘗試改革教學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索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探索;改革;教學;認識
經過多年《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學實踐,我兢兢業業,深入鉆研,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高考成績多年名列全省前茅。下面我簡要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加強思想教育,培養良好的學風
“兵馬未動,思想先行。”中職學生理論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大部分學生都是家長要他學的。因此,我就抓緊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明確,參加高職單考是自己成才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不提高學歷和文化知識水平,就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就有可能被淘汰。只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性、重要性,才有緊迫感和進取心,才能安心、專心地學習。因此,多年來,學生的出勤率、鞏固率、考試及格率均為百分之百。
學生安心了、專心了,那怎樣使學生學習有興趣、學有所成呢?我的做法是:以教師高度的責任感去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以改革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要吃透考試大綱,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備好每一節課,以好的教風去感染、培養學生的學風。
二、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習能力
高職單考的學生有如下特點:學習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被動學習的多,等等。況且,《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知識》包括《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學》兩部分,內容繁多,且在校僅開設一年,這樣時間緊、任務重。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關鍵在于:
一要切實抓緊抓好高考考點的集中教學,為學生把握目標,
指明航向。
二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因此,教學前教師要解決好三個問題:①理清教材的綱和目,教學時才能綱舉目張。
②把握重難點,分清主次,教學時才能詳略有別。③探索教學方法,教學時才能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為學生的學習打好基礎。教學前做好充分準備,教學時就游刃有余了。
(一)以“目錄”為教學起點,把握三個問題
1.全書的內容概況及各章節的各自特色和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對全書內容有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
2.根據考試大綱,確定必學篇目,使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
難點。
3.明確必學篇目的教學要求,使學生明確學習要領,為聽好課打下基礎做好準備,并知道如何兼顧必學篇目以外內容的學習。“目錄”就是索引,如同展覽大廳門口的“示意圖”,不可忽視。統觀全貌,弄清眉目,對下面的教學很有幫助。
(二)把握重點,突破難點,認真上好必學篇目
教師在重點講解必學篇目時,必須注意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因為,這門課程的概念多、內容也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另外,學生沒有實際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經驗,難以理解這些抽象的內容。
例如:氣質的概念,氣質是指個人在心理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獨特的動力特征,它使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帶上個人色彩。面對如此抽象的概念,教師需要結合例子進行啟發、引導,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要領和方法。同時,引導學生舉出一些描寫氣質的詞,如:“多愁善感”、“生龍活虎”等等,這樣就能取得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當然,在學習“必讀章節”時,應該以這一章節的內容為教學主線,同時,自然恰當地結合實際,既能突出重點,也能突破難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進行教學,既能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而且使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學生也能積極地與老師互動,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由“知識型”向“能力型”轉化。
要提高教學質量,除了認真鉆研教材,把握重點、難點,備好課外,改革教學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教學效果與教學方法是成正比的,好的教學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反之,則事倍功半。所以,在對學生的教學方法上,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勇于改革。在教學中,我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而是根據本章節的特色,重點以及教學要求來選擇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的章節,我常采用“啟發、歸納”、“分類、比較”、“圖表、解說”等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生反映效果較好。值得一提的是,有許多學生運用我的圖表教學法,在自己的書桌、墻上,畫了一個墻報式的大圖表,把《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學》各章節,從概念、種類、特點、規律、培養方法等內容,工工整整地填在圖表里,既美化環境,又舉目可見,方便學習。時間一長,整本書的內容就深深地印在腦海里了。
(三)抓好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重點,也是難點,抓好案例教學,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智力、能力的培養都至關重要。在抓案例教學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個措施:
1.“化整為零”。把每一章節的概念、種類、特點、規律、培養方法等分別進行教學,在講授理論知識時,適當地結合案例進行分析,啟發引導,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用互通。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既要備教學內容,又要備好相關案例。這樣在教學時就能抓住本章節的突出特點,恰到好處地聯系相應的案例,做到學以致用,達到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也改革了以往學與用脫節的舊教學
模式。
2.“化零為整”。把在各章節中學到的理論知識、材料、方法等歸納起來,使之系統化、條理化、一體化,從而摸索出同類知識的規律,掌握其共性與個性的特點。例如:每一章節的知識點中都有“特點、規律、方法”,學生可以根據特點、規律找出相應的培養方法,歸納出知識之間的異同點。這樣既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能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和學習效率,真正達到記得快、準、牢、活,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學以致用勤收集。教材上的知識畢竟是別人的,理論知識也還是抽象的條條框框,要把這些變為自己的,化作能力,就要不斷地實踐、練習。因此,我讓學生動手收集實例,重點抓好“單項案例訓練及測試后的講評”。“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只有不斷地講練測評,才能迅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作業促學習,檢查為提高
(一)在每一章節教學結束時,我堅持做三件事
1.檢查本次教學時學生的聽課筆記,以了解學生的聽課情況和學習態度。
2.布置課后的自學任務和作業練習,以促進學生在校在家的自學。
3.重點對這一章節進行鞏固、小測,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及學習熱情,并進行反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針對性。
(二)在完成《學前教育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學時,即進行階段性測試,同時做好四件事
1.檢查學生這一階段以來的錯題檔案,為考試復習時查缺補漏做準備。
2.檢查作業練習完成情況,為下面的講評做準備。
3.表揚先進、激勵后進,爭取大面積的提高。
4.出一期學生學習成果展,揚長避短,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我在教學實踐中通過以上幾種嘗試,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學會學習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健康的成長。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浦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