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模糊限制語是模糊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言交際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學的特殊語境又使得模糊限制語有著豐富的語用功能。本文從語用學理論的角度,著重闡釋了模糊限制語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更好促進師生感情,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模糊限制語;英語教學;語用功能;語用策略
0 引言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課堂語境中必然會通過不同的言語交際達到一定的授課目的,課堂話語顯得尤為重要。實現這一目的的最佳方式莫過于模糊限制語,它的運用使教師的語言顯得禮貌得體。課堂上的模糊限制語主要體現在如何贊揚或批評學生;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如何降低學生回答錯誤時的尷尬等。正確運用模糊限制語能夠使語氣趨于緩和,使話語穩妥、周全、禮貌客氣,減輕學生的心理緊張感,可使師生之間成功進行情感交流以實現高效教學。
1 模糊限制語及分類
美國語言學家萊考夫 (George Lakoff, 1972) 最早提出了“模糊限制語”這個術語。用來指“有意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模糊限制語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兩類。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是指通過模糊限制語就話題的真實程度和涉及的范圍對話題的內容作出修正。可細分為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緩和型模糊限制語是指通過模糊限制語,說話者就話題內容直接作出主觀的測度,或提出客觀的依據,對話題作出間接的評估。可細分為直接緩和語和間接緩和語。
2 模糊限制語在英語教學中的語用功能
2.1 模糊限制語使表達更準確
哲學家格賴斯 (H. P. Grice, 1975) 明確指出,言語交際雙方都渴望相互合作、求得交際的成功,所以交際雙方都應該遵守并把握一些會話原則,其中合作原則最為重要。該原則有四條準則:質量準則,數量準則 關系準則,方式準則。若言語人故意不遵守其中一條準則,其目的旨在引起受話人對話語隱含意義的注意,懂得其言外之意。從而使得交際效率更高,表達更符合客觀事實,更加準確。依據合作原則,在日常交際中,交際雙方本著相互合作的原則進行交際,才能保證交際順利進行。在這個意義上,模糊限制語辯證地實現了交際中的準確表達。
2.2 模糊限制語使表達更加靈活
劍橋大學的學者Brown和 Levinson在1978年提出“面子理論”。 他們將面子分為兩種,即正面面子和負面面子。前者指的希望能夠得到對方的認同、肯定或者贊許;后者指的是希望自己的言行或行為不受對方的阻擾和干涉。在實際的交際活動中,兩種面子都有可能受到威脅。這些威脅聽話人甚至第三者的面子的話語或者行為被稱為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為了避免威脅聽話人的面子,往往會有目的的選擇合適的語言形式和交際策略,而這些言語行為被稱為保存面子的言語行為。
由于模糊限制語的有限模糊性和近似性,在英語教學中中恰當的使用模糊限制語可以靈活地掌握課堂話語的主動權, 進退自如,留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都會對學生提出一些要求,而這些要求不能以命令式的語氣,以免傷及學生的面子,所以教師會選擇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語,使師生之間形成融洽的關系,同時以一種微妙的方式是學生領會教師的意圖所在。
2.3 模糊限制語使表達更加委婉
美國語言學家利奇在其《語用學原則》 (G. Leech, 1983) 中將禮貌原則劃分出六類:A.得體準則;B.慷慨準則;C.贊譽準則;D.謙遜準則;E.一致準則;F.同情準則。這些準則的基本思想就是:盡量多使別人得益, 多讓自己吃虧;盡量多贊譽別人,多貶低自己;盡量增加雙方的情感,從而在交際中使對方感到受尊重,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師生交流中,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有時會有錯誤或偏離題目原意,這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這時教師應委婉地指出錯誤,以免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和消極態度。有效使用模糊限制語可以減輕學生面子的受損程度,可以避免打擊學生進一步渴望學習的積極性。
3 模糊限制語在英語情感教學中的語用策略
模糊限制語在課堂中的展現充分滿足了英語教學的需要,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與和諧。它也是英語教學的一種策略,因此了解其語用策略是必要的。
3.1 刻意模糊表達、避免直言
模糊限制語在英語情感教學中的應用會給學生帶來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強化參與的信心。答錯了,要使用建議性的、易接受的、委婉的表達;使學生在接受老師建議的同時也以一種愉悅的方式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3.2 多加贊譽, 積極評價
課堂教學是師生間的心靈溝通,教師在課堂上應時時體現出愛。教師通過積極評價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調整學習策略,促進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全面發展。教師的肯定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信心能起到較好的鼓勵作用。
3.3 維護面子,削弱威脅
模糊限制語可以表明說話人對話語內容所作的判斷,從而使命題的真值產生一定的模糊變化。正是這種模糊變化使彼此有一定的進退空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維護學生的面子,削弱他們在積極或被動回答問題時可能面臨的危險。。
4 結語
本文從語用角度闡釋了模糊限制語在英語情感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模糊限制語是蘊含著強大的語用功能和豐富的文化知識,它們可以使語義表達在必要的時候模糊或是明確,尖銳或者委婉。它們的表達方式往往簡單,但卻是生活語言中必不可少的。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開發利用其語用價值,嘗試引領學生進入到這一豐富的語言學世界,使其課堂語言緩和含蓄,禮貌客氣,又能使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好,能更加客觀準確的傳授知識點,建立親密,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不僅充分發揮了語言的魅力和美感,而且使得我們的英語教學活動更具有表現力,教學效果更為顯著。
參考文獻
[1] Brown, P., and S. C. Levinson.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Goody, E. N.,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56-28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2] 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Linguistic Concepts[J];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 1972 (8).
[3]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3.
[4]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 & J.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3: 41-58, 1975.
[5] 何自然. 語用學講稿[M]. 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作者簡介
劉建穩(1979—),男,山東巨野人,武漢輕工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碩士,從事語用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