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專家調查法、邏輯分析法、從理論層面分析了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學校體育促進社區體育良性發展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學校體育;社區體育;相互作用
學校體育和社區體育都是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的重要部分,二者概念的區別是:學校體育是指學生在校期間通過身體教育,提高身體素質,掌握基本運動技能、技巧,從而達到德、智、體全面發展,最終樹立終身體育觀;社區體育是指在一定的社區內,以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要對象,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開展的區域性的群眾體育。兩者都屬于社會體育范疇,而社區體育是群眾體育的基本組成部分。從兩者的概念和作用上來看,兩者之間是存在必然聯系的。學校體育的良性發展能為都市社區體育的順利開展提供基礎條件。
1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兩者結合符合《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精神。真正接觸社區體育、了解群眾體育的學生才能真正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才能貫徹《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精神。學校體育為社區體育打好基礎。學校體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形成終身體育觀。為了讓走出校門、離開學校體育教育的學生們能更好地形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在校期間學生應接觸社區體育,了解社區體育。
2 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互動作用
社區體育對學校體育的作用有:第一社區體育通過如下途徑,使學校對學生的體育教育進行了很好的指導,社區為學校體育提供很好的價值基礎,整個社區都具有教育的作用,社區為學校提供價值基礎,社區有助于學校實施教育方針、端正教育觀念。在開放的時代里,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只憑學校教育的“小氣候”是難以奏效的,而必須得到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形成一體化的社會環境,尤其是對學校的體育工作來說,更有必要朝“體育社區化建設”的大方向發展,即需要動員校外社會力量,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和優化育人的環境和組織,各社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體育目標、內容、途徑,并綜合開發和聯合社區內各種體育力量進行立體化、綜合化的體育工作。
第二社區為學校體育提供教學資源。社區可以給學校提供良好的育人環境,使學生在與社會的接觸中接受教育。社區提供廣義體育活動的一切人、財、物,以至時間和空間,這都是社區體育資源,利用得好,可以對學校體育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利用現成的體育資源,如社區己有的體育設施,可以節約學校體育經費。社區內各類學校體育部門的人才資源和設備,若能統籌使用,提高利用效率,將為學校體育創造更好的條件。
第三社區體育產業的發展可以推動學校體育的發展。作為產業經營的社區體育,并不局限于通過體育活動來提高居民自身的身體健康水平,更主要的是努力通過社區體育產業經營,提高居民們心理健康和生活健康水平,幫助他們形成真正的健康生活(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健康),從而使他們更進一步認識到學校體育向社區體育中滲透的重要作用,同時,社區體育產業通過捐資等方式可以推動學校體育的發展。
同時學校體育可通過如下途徑對社區體育進行影響和促進:第一學校體育為社區體育提供健身場地與設施。目前我國開展社區體育活動遇到的第一個障礙就是社區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匱乏。據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8個城近郊區63.5%的街道辦事處沒有體育場地設施,其余36.5%的街道辦事處也只有乒乓球室、棋牌室、門球場等小型場地。廣州市的公共體育場地不足200個,面積僅為115萬平方米,平均每千人占地不足200平方米,距國家規定的平均每千人300平方米還相差較多。而上海市、天津市、濟南市、杭州市、南京市等大中城市在調查時都反映出社區體育場地設施有不同程度上的匱乏。而學校的場地設施除平時教學訓練使用之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閑置,即使是平時上課期間,一些學校的場地設施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群眾參加體育鍛煉的需要,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又能收取適當的費用,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第二學校體育可以為社區體育培養管理者和指導員。開展社區體育遇到的其中一個障礙就是缺乏一定數量和水平較高的體育鍛煉指導員,指導員的數量和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能否有效地組織和科學地指導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在社區體育活動的管理者應以兼職為主,專職為輔;指導員應以義務為主,有償服務為輔。據調查結果顯示,街道社區體協中大部分管理者身兼多職,工作內容繁雜,很難在社區體育工作上投入很多精力;體育指導員多由離退休人員擔任,除少數人受過專業培訓外,大部分人都缺少體育知識和管理知識。因此由于鍛煉方法不當往往出現各種傷害事故,而一些趣味性體育項目的設計有較多的情感成分,也缺乏保健性。
總之,學校體育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培養體育健身指導員,既為學校的師生員工提供了一個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發揮特長的舞臺,又能解決社區體育指導人員匱乏、群眾急需健身指導的難題,使社區體育的健身活動步入科學化,做到動靜有節、身心健康,達到“生命在于運動,運動講究科學”的目的。
3 促進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優勢互補的措施
首先要改變原有學校體育舊觀念,樹立新觀念。改革學校體育教學,推動體育社會化進程,學校體育是對青少年進行體育教育的基礎階段,也是實施終身避雨的基礎環節,由于我國學校體育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盲目追求體育教育的近期目標,造成體育目標狹窄,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脫節、缺乏延續性。因此,從終身體育看,學校體育不僅要解決學生的體育教育問題,而且要解決將來的發展和延續問題。而且學生需要掌握體育理論知識,需要掌握一定的體育技能和具有從事體育活動的基本能力。學校體育改革,應適應終身體育的目標,在教學觀念、專業結構、課程體系的等方面滿足學生的需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把體育教學與培養學生的興趣、習慣和能力結合起來。
其次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原有的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多為競技體育項目,這與學校體育歸屬于社會體育的范疇相違背。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應進行改變或進行適當的調整,如在體育課項目上新開設一下群體項目,或將一些競技類項目的強度、難度及規則進行適當調整,降低原有的標準,使其內容更接近群眾體育。學校體育教學應采取“請進來、走出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多參加校外的社區體育活動,讓學生能直接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的實踐,從中體會到社區體育的娛樂性、健身性、休閑性,從直觀上了解社區體育。如:學校舉行運動會時可邀請學生家長及社區、街道代表隊參加,給學校運動會增添娛樂氣氛、群眾氣氛,學校也可參加社區組織的各種體育文化節、運動會,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社區體育活動中去。
學校體育和都市社區體育都是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為社區體育提供場地設施、培養體育指導員及提供科學研究服務,并起著教育、宣傳的功能;社區體育則為學校的師生員工提供了社會實踐、專業實習及發揮特長的舞臺,并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李建國.上海市社區體育的發展模式[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4):74~78.
[2]黃云龍.中國社區體育的兩個飛躍[J].教育參考(上海),1994,(4).
[3]張云間.關于社區體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