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對比漢語言教材建設,工科院校預科教材建設發展明顯不足,特別是缺乏綱領性、指導性文件。參照HSK等級大綱,預科教材建設應明確培養對象、培養目標及教學大綱,制定專業知識大綱和語言能力大綱,兼顧語言習得與專業培養,由專業學習帶動語言提高,語言習得促進專業素養。
關鍵詞:預科教育;教材建設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近年來教育部的重要施政方針,教育部《留學中國計劃》明確指出,到2020年來華留學生總規模要達到50萬人次,其中接收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人數將達到15萬。各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大力度招收外國留學生。留學生招生規模已成為高等教育建設國際化評估的重要測評指標之一。
預科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各高校辦學國際化水平。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載體,是衡量和考評教育機構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教材建設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深入開展預科教材建設對提升預科教育辦學水平具有決定性意義,本文嘗試對工科院校預科教材建設的現狀、發展設想進行研究。
1 現狀分析
1.1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知識載體,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法的重要保證。預科漢語教材建設,銜接漢語言習得和專業知識培養,是搭建語言能力和專業素養的橋梁。高等教育招收外國留學生,如何保證生源質量及教學質量,預科階段的教材建設對此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育部自2005年在天津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開展政府獎學金留學生預科教育試點工作,先后兩次試點已擴展至七所高校(天津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同濟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據國家留學基金委統計,截止2010年共有1070名學生參加了預科教育考核。預科教育招生規模,也將從政府獎學金、公費生,擴大至自費生,并由高等院校自主招生。國家漢辦自1987年成立之初就把教材建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截止今日該項工程已取得可喜成果。據初步統計,海內外編寫的對外漢語教材已出版上千部。在這樣的背景下,預科教材對比整個項目工程,發展就明顯滯后,特別是類比民族預科、華僑預科,來華留學預科教材發展落后,再具體到工科院校預科教材,情況更不容樂觀。
類比語言生漢語教材,預科教材編寫無統一標準,缺乏統一的綱領性、指導性文件,教材皆由國內各高校自主編寫,形式自由,又相互模仿,千篇一律。目前常見的工科類預科漢語教材,有《科技漢語》(中級、高級)(北京大學出版社,安然、單鳴韻,2006),中國政府獎學金生系列專用教材《化學一點通》(秦學,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3)、《物理》(肖立峰,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數學》(郭飛,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中級漢語分類閱讀·科技篇2》(浮根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電力科技漢語》(徐玲玲、賈林華,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科技漢語讀寫教程》(白曉紅、毛俊萍,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等等。綜合對比上述預科教材,其在編寫思路、編寫策略、方法等方面自由發揮,但又拘泥于某種已有的編寫路子,少有創新。其共同特點如下:編寫體例,課文+生詞(英文翻譯或課后附加其他語言翻譯)+練習題+課外閱讀,四大項;課文編排,以話題為綱,介紹科技、法律、人文地理、歷史等領域現狀或熱點,以說明文為主,多平白直敘,灌輸性居多啟發引導較少;詞匯量數量不一,標準不同,多以1997版HSK三級或四級詞匯為基礎詞庫,隨文識字、詞;課文語言以中高級語法結構為主,大部分跟國內科普說明文語言難度相差無幾;練習題,以考察學生閱讀理解為主,形式多為選擇題、填空題或問答;課外閱讀,則摘錄或改編類似科普說明文,語言難度及專業難度遠大于課文。部分教材還附帶語法點注釋,對課文中部分虛詞或語言結構進行說明。
國內預科教材編寫現狀是跟對外漢語教材的現狀是吻合的,國內對外漢語教材以詞本位為編寫理論基礎,崇尚結構主義及功能主義,作為銜接語言和專業的預科教材,仍未脫離上述編寫套路。
1.2 以北大版《科技漢語(中級閱讀教程)》為例,教材共分18課(專題)。這18課按照專題內容及詞匯范疇,可大致歸類如下:生物學(第一課周口店北京人、第七課未來人類吃什么、第十三課人類的理想膳食),化學(第二課大氣層的形成、第三課元素周期表、第八課反應速率、第十四課金屬與生命、第十五課陶器的產生和發展),計算機學(第四課計數的歷史、第六課電子警察、第十二課互聯網世界的電子地圖——搜索引擎),物理學(第五課一樣的壓力,不一樣的壓強、第十七課貓不死之謎、第十八課列車提速),數學(第十課黃金分割——度量美的尺子、第十六課函數)。生物學、化學、計算機學、物理學、數學五個專題,大致能讓外國留學生對專業領域產生入門級感性認識。
該教材在編寫說明里闡明,教材為理工科院校在讀本科或研究生一年級使用,兼修漢語并預備進入理工類專業學習,詞匯基礎為三級或以上,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半年科技漢語的閱讀訓練,清除理工科專業學生中由于專業術語或句子結構而引起的閱讀理解障礙。這里有幾點有必要進一步商榷:
1)此類科技漢語預科教材,其內容覆蓋本科哪些專業,覆蓋率多少;
2)整本教材能覆蓋多少理工類專業基礎詞匯,即哪些是理工類預科必須熟知的基礎概念、基礎理論,其習得順序是怎樣;
3)教材的重點是提高漢語言能力還是培養專業基礎知識,兩者權重比例多少;
4)詞匯部分應著力重點解釋專業術語,還是鞏固語言基礎,兩者權重比例多少;
5)語法注釋是否必不可少,哪些語法項目是必備的,課后練習的重點是什么;
6)學生已經有一定詞匯基礎,隨文識字、詞的編寫方法在預科漢語階段是否繼續適用;
7)教材內容以說明文為主,平鋪直敘的介紹方式,是否易造成灌輸式教學。如何利用該教材啟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興趣及思考,即啟發式教學如何展開(實際上部分學生對此領域已有了解,只是不知漢語詞匯怎么說、怎么用漢語表達);
8)授課教師是漢語教師還是專業課教師;
9)授課語言是漢語教學還是雙語教學等等。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對北大版《科技漢語(中級閱讀教程)》第一課“周口店北京人”課文用詞做了一個統計,數據如表1:
統計顯示,該篇課文共計用詞117個,作為基礎詞匯的甲級詞占到32.49%,也即約67.51%的詞匯以生詞面貌出現,課文學習難度非常大。
課后生詞部分,乙級詞僅選取了課文用該級詞的19.35%作為生詞,編者選取這6個詞作生詞而放棄其余的80.65%,是受眾已習得,還是接下來的課文會重現,其習得順序是怎樣,我們不得而知,其余生詞同上理。我們猜測編者為降低學習難度而控制生詞量,但生詞中丙級詞+丁級詞+超過詞又占到了生詞比例的47.62%,若再加上專有名詞則比例更大。
課文選取了“周口店、房山區、龍骨山、石器時代、世界遺產名錄”作為專有名詞,而文中的“錘擊法、砸擊法、砧擊法”等專名沒有單列生詞予以解釋,而是隨文給以英文注釋,似乎就大功告成。且不說中介語問題,筆者曾嘗試調查過部分留學生解釋該詞語,都無法做出正確回答,特別是“砧擊法”。再像“毫升、厘米”這樣的工科必備基礎詞匯,生詞卻沒有選取。
對外國留學生而言,課文最直觀的就是漢字和詞,字、詞的難度和數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假如學生需借助工具書來查詢課文約60%以上的詞匯,以弄懂課文,對學生的要求是相當大的。學生若不預習,事先排除大量的生字、詞,課堂教學很難順利進行。學生需克服語言關,還要克服專業知識這一關。課文編寫詞匯先行,我們借用“戴著腳鐐跳舞”以形容課文內容組織、編寫過程。
編者兼顧語言能力和專業能力培養。第一課后練習詞語聯系部分皆為語言項目,第二題“請用漢語讀出下面的數字”是二級語法項目,與預設教授對象的詞匯基礎等級不符。閱讀理解部分分為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正確答案和根據課文填空兩個部分,跟課文的平鋪直敘風格大致相同,學生克服語言關后,基本可照讀課文給出答案,啟發式問題缺失。
2 明確預科培養對象、培養目標及教學大綱
2.1預科階段教育,作為過渡帶階段,承接漢語言學習和專業知識培養,承前啟后,應具有自身獨特特點。
來華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接受教育程度不一,文化背景差異較大,漢語水平不盡相同。要完成招收和培養15萬來華留學生高等學歷教育,在保證數量的同時,更要保證質量,是保證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預科教育階段,對零基礎的學生而言一方面要克服語言關,另一方面要適應在中國的專業學習,了解中國文化,適應跨文化交際。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歐美預科,皆設有入學考試,考察學生語言能力,保障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能力,并以此控制生源質量。
2.2葛青(2012)研究發現德國漢堡大學預科設定教學目標如下:使學生達到一定的德語水準,學習所選專業的相關專業術語,掌握專業性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個人學習策略。預科漢語培養目標應能與專業學習階段培養目標相銜接,借鑒歐美預科辦學經驗,我們認為工科院校預科漢語的培養目標為:經過一年的課堂正規學習及課外實踐,專業詞匯量達到能進入正規課堂學習預備階段;培養外國留學生專業漢語交際能力,能用專業術語做口頭表達;閱讀專業術語的專業性文獻,并能借據工具書基本弄懂文義;能在教師指導下初步撰寫專業性學習報告。
2.3教學大綱是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以培養目標和大綱為指導思想,編寫預科教材,內容要精細篩選,按照知識的內置結構規律編寫,確保內容的學科基礎性,知識結構的系統性,涵蓋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夯實進入專業學習的詞匯基礎和專業基礎。編寫語言要根據工科院校專業特點,精煉明晰,結構嚴謹,不同課型書面語和口語相結合。
預科教學內容大綱,應緊扣專業知識,內容不應是高中知識的簡單重復,也不宜作為專業知識的開端和堆砌。教學大綱的制定,緊扣專業基礎知識,內容編排、知識框架應具有系統性,語言風格應具備趣味性、啟發性,我們認為其知識體系應由專業教師完成。
預科教學詞匯大綱,力求涵蓋專業基礎詞匯,具備基礎性、系統性、周密性,具備較高覆蓋率,過少不能達到預科目的,過多則加重記憶負擔。在這方面1997版老HSK的詞匯選擇具備非常好的借鑒作用,老HSK選取了常用漢語的8822個詞匯,基本能覆蓋日常書籍的95%以上,預科教材未嘗不可類比操作。詞匯基礎性,進入物理專業學習,像“力、熱、光、電”等基礎詞匯、基本概念,學習化學專業,像“氧氣、二氧化碳、氧化、分子、原子、化學反應”等,建筑學的“承重、調壓器、鋼筋混凝土、坡頂”等,機械自動化的“傳感器、角速度、濾波、系統參數”等,數學專業的“加減乘除、函數、方程、不等式、微積分”等,這些詞匯在漢語言學習階段很少學到,在HSK大綱里也沒有,在專業學習階段也不會有太多時間去輔修這些基本詞匯,教師往往會直接使用這類詞匯進行推演、計算。很多外國學生實際上對這些詞匯并不陌生,只是不知道中文怎么說。我們認為這些詞匯,應是預科教材擴充詞匯量的重點。我們大膽預測,對預科教學詞匯大綱作定性定量研究,將成為預科教材建設的研究熱點之一。
天津大學自2005年獲得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預科教育試點以來,其科技漢語項目組自2009年以來整合現有對外漢語教材及科技漢語教材,擬定出科技漢語詞匯詞頻統計方案,從3853千字的數理化教材中統計詞匯,確定5241個通用詞匯、6394個科學術語和551個格式,并對通用科技漢語詞匯進行詞頻統計,在科技漢語預科教材詞匯大綱和新教材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一成果將成為科技類漢語水平詞匯等級大綱,業界將以此為綱領性、指導性文件編寫教材,意義深遠,我們拭目以待。
3 語言習得與專業培養
3.1自2010年9月開始,教育部規定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本科學生必須接受一年的漢語預科教育,且必須通過新HSK四級考試。對零基礎外國留學生來說,一年時間完成新HSK四級考試1200個詞應該說難度不大,但要完成老HSK四級的接近三千的詞匯量則難度不小。但作為預科學習的基礎詞匯,1200個詞夠不夠。在調研中我們發現能通過新HSK四級考試的學生,也不見得就能聽得懂專業課,撰寫專業文章能力也相差較遠,利用專業術語的成段表達能力的語篇能力也不具備。
歐美國家招收外國留學生,要求有雅思或托福的語言量化要求,達到這一要求進入專業學習,事先也要求進入為期1年的預科階段學習,如達不到雅思或托福的考試要求,預科階段必須完成這一語言要求。因此,我們建議,對零基礎漢語水平的來華留學生來說,預科教育以2年為宜,第一年完成語言要求,第二年進行專業預科培訓兼語言適應學習。
3.2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對外漢語教學與教學研究取得豐碩的成果,預科階段教育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這都為新一代預科教材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新一代預科漢語教材,應從中汲取營養,取長補短,在指導思想、編寫體例、內容組織、語言優化及詞匯選取、練習編排等方面革新。
專業預科教材,應由專業教師制定教學大綱,確保知識架構系統性。根據專業需求,每一個專題設定基礎數理化常識、基本名詞術語、概念、理論等,突出重點。語言教師負責具體組織編寫,控制語言結構、語言風格。根據專業的聽說讀寫要求制定不同課型,圍繞大綱、課型建立不同教材,根據課型編寫教材。由專業學習帶動語言提高,語言學習促進專業學習。語言風格應為啟發式,而非灌輸式。教材語言應簡潔明了,漢語句式話題先行,少用或不用 “我們感興趣的是……”、“我們首先……”、“我們能否推斷出……”、“我們有多大的把握……” 等歐式句型。
在預科階段,四級以上的語言項目包括漢字、語法、復雜句式、語篇能力等,還有專業基礎也要一起學習,聽說讀寫課型都要進行。反映在教材里,語言和專業在預科階段同時抓。語言促進專業學習,專業學習帶動語言鞏固提高。教材編寫,不再以簡單的漢語語法為主,而應突出語篇能力,改變教材重閱讀輕口語的現狀。在教育成本控制方面,預科教育至少應文科理科基礎分科,在生源數量和質量相對穩定時細化學科,建立雙向選擇機制,統一標準。
參考文獻
[1]葛青.對中國留學生預科教育模式之探索——德國漢堡大學預科教育模式的啟示[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2.6(27): 148.
[2]安然、單韻鳴.科技漢語中級閱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1.
[3]曾柱、蘇磊鑫.以HSK4為目標的階段性漢語教學[J].現代語文, 2013.10:120-122.
[4]賈益民.建立大學預科教育學的初步設想[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115):116-120.
作者簡介
劉兆熙(1983-),廣東工業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教師,研究方向:語言學及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