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連云
學生的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內化過程,成長無法代替,發展必須主動。學生是成長的主人、發展的主體。而教師只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發展的領路人。把學習還給學生,就像把土地還給農民一樣。教學不僅僅是一種灌輸,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一、把體驗還給學生,學習過程“偷偷懶”
課堂上老師不停地講,不停地寫,仿佛與黑板賭氣,與自己過不去似的。這種方式老師自己很累,而學生收獲甚微。作為老師要相信自己,更要相信學生,老師作為指導者,應大膽地放手,精心設計問題,善于創造情境,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用教師的少講,換來學生的多看;用教師的少說,換來學生的多思;用教師的少做,換來學生的多動。教師學會了“偷懶”,學生得到了鍛煉。
二、把對話還給學生,交流過程“偷偷懶”
學生不能只做課堂的傾聽者,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師生對話”和“生生交流”。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學生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要允許學生插話,課堂插話的學生通常是認真聽課、積極思考的學生。這恰恰就是學生思維靈感火花的迸發,而這種迸發是不守“規矩”的,這火花像流星一樣可能會轉瞬即逝,我們要學會留住它,珍惜它。同時,還允許學生爭論,允許學生失言。教師要學會傾聽、學會欣賞。
三、把講臺還給學生,展示過程“偷偷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列出題目后,讓學生登上講臺去嘗試把這道題目的方法講解給大家,讓學生不止學會解題,更要學會如何把自己的解題思路清晰地表達出來,
多方位去理解;或者把問題分給小組,讓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積極交流,集思廣益,然后派代表上臺展示,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一起探究。學生講課不可能非常深刻到位,這時老師可以點撥、補充或糾正。
四、把作業還給學生,檢查過程“偷偷懶”
傳統的作業多為教師于課后布置,作業的數量、作業的難度以及作業完成的形式,教師有決定權,并以一定的學習紀律作為強制力保障實施。學生對于作業,總是處于被動接受任務的境地。把布置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找到自己學習的起點和切入點,讓他們不再把作業當成負擔,這樣的學習才是主動的,才是有效的。檢查、批改學生作業是教師的職責。但教師可以發揮小組長的督促檢查權,去檢查本組成員的作業,再讓組長把檢查的結果反饋給教師,教師有了一個個助手,自己輕松了很多,學生也得到了體驗,教師便可以“偷”著樂了!
五、把權力還給學生,班級管理“偷偷懶”
俗語說:“勤媽,懶孩子;懶媽,勤孩子。”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時刻要記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班會的組織、班級文化的設計、手抄報的張貼、愛心活動的發動等各種活動都由學生自己組織,一系列的自主活動激發了學生發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熱情,形成了個體心理發展的良性循環。這正是‘給學生一片天空,他們就會自由飛翔。這樣自己的“偷偷懶”才能換來學生的提升。懶惰不是什么羞恥的事,而是智慧的象征。懶惰不是什么羞恥的事,而是放手的見證。懶惰不再那么羞恥,關鍵要看它把學生引向何方!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上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