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
摘 要:新課程標準要求地理教育擔負起災害教育的重任。主要探討了當前中學地理教學中災害教育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地理教學;災害教育;防災減災意識
近年來,地震、泥石流、洪澇等各種自然災害在我國各地頻發,給受災地區帶來了巨大的人員損失和財產損失。對付自然災害,要以預防為主,地理課堂作為防災減災教育的主陣地,要思考怎樣提高學生的災害意識。
一、中學災害教育現狀
1.過于注重知識教學,忽視了學生思想和行為的養成
新課程標準要求地理教育擔負起災害教育的重任。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受教師理念和課時等的限制,過度關注“三維目標”中的“認知目標”,忽視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矯正。汶川大地震無情地印證了這點,正是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的欠缺使得此次災情異常慘烈。而在安縣桑棗中學,由于有了校長的減災防災意識和常規的緊急疏散訓練等減災防災行為,全校師生無一傷亡,成了這場世紀地震中的奇跡。可見,災害教育更關注意識和行為的養成。
2.課程資源缺乏,教學手段單一
課程資源可分為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和信息化課程資源。在傳統教學中,由于對后兩種資源的忽視,目前學校災害教育中以教師講解的教學方式為主,這顯然難以達到災害教育的要求。事實上,包括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新聞媒體報道、學校和社區組織的防災演練等均應成為我們重要的教學素材和資源。
3.對鄉土災害關注不夠
由于人們普遍關注那些世界上影響力大的災害,關于小區域的災害研究往往資料不足。導致教學中一般只涉及典型的災害多發區,而忽視了鄉土災害知識教學。即地理教師很少結合學生所在區域實際情況來教學,他們對身邊的災害知識不了解,對應防災減災能力素質的演練活動就更沒有了。學生學習到的是生活中沒用的地理,違背了教學原則,最重要的是一旦災害發生便慌亂無措,將遭受巨大的損失。
二、中學生災害意識的培養建議
1.充分利用地理教材,滲透災害教育
現行的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了較豐富的自然災害教育內容,教師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在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巖石圈”中要滲透地震、火山噴發、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相關知識;“大氣圈”中要滲透臺風、暴雨、旱災、寒潮等氣象災害的相關知識;“水圈”中則要關注洪澇等災害,并滲透各災害間的聯系。同時,必修一中還專門設置了“自然災害”一節,則適宜采用案例教學法,幫助學生獲得有關災害的基本知識,并鼓勵學生試探性地提出具體防災減災策略,以達到對學生進行防災減災教育的目的。必修二、三的內容從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著眼滲透災害意識,如:西北地區的農業生產與沙塵暴、長江上中游的開發與洪澇等,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關系,減少災害的發生,使地理環境向著更有利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向發展。
這種滲透式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了地理知識和技能,而且接受了災害教育,提高了學生對自然災害的關注程度,從而形成一定的災害意識以及現代公民意識。
2.挖掘地理課程資源,合理設置防災教學情境
中學地理課程資源中有豐富的自然災害與防治方面的素材,社會生活中也可以接觸大量的相關素材,教師要精心篩選、優化組合并運用恰當的教學技術呈現給學生。如:在講解中國的地質災害時,可通過對比法,將汶川地震人員傷亡數與日本大地震數據相比較,讓學生在疑問中學習,調動其學習興趣。在全球變暖教學中引入電影《未來水世界》,不僅可幫助學生理解這一災害,更可以讓學生反思我們該如何避免這些災難的產生。
3.理論聯系實際,關注鄉土災害
在教學中,各種自然災害知識雖有涉及,但與現實生活往往有一定差距,使學生感到似乎“災害”很遙遠,教師應多選取一些鄉土災害的案例來緩解這一弊端。因為這是學生將來可能會真實遇到的案例,符合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如:我校位于長三角地區,城市化水平高,學生更關注臺風、暴雨、城市內澇等災害,在教學中就更應有所側重,以提高學生對防、抗、治災的積極性、自覺性和社會責任感。
4.開展活動實踐課,提高學生個體應對災害的能力
災害教育應該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形成學生的災害意識。二是對于目前無法避免的災害如何學會“逃生”。常規的課堂教學只能是從理論上增加學生應對災害的知識,而要把知識轉換為能力還需要學生實踐。所以,在自然災害教學時應適時地開展一些活動實踐課,如:模擬地震避險、學習在野外辨別方向等。
當前提高公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刻不容緩。在中學地理教育中不僅要向學生介紹自然災害的類型、成因、危害,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災害意識,教會學生防災減災的能力。
參考文獻:
胡向紅,徐瑞.論中學地理教學與鄉土災害地理知識的結合.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1).
(作者單位 江蘇省靖江市斜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