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莉梅 吳加其
【摘 要】創業教育越來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視,這也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優良的學風是提高高職院校辦學質量,促進學校穩定發展的保證。本文結合高職院校當前存在的學風建設問題,提出以創業教育這門新興課程為推手促進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繼而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創業教育;學風建設;就業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9 -0125-01
學風,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一般解釋為:學校的、學術界的或一般學習方面的風氣。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學生學習方面的風氣。
一、當前形勢下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不完善的職業規劃,學習目標缺失
學習態度的好壞取決于自身學習目標是否明確。在中小學教育中,學生被灌輸的思想是大學就是象征著自由、輕松,大學就是天堂。但是當他們步入大學,他們發現大學生活并不像當年描述的那樣美好。部分學生沒有提早做好自己的人生規劃,失去了高中時期那股強勁的學習動力,自學意識淺薄,學習態度不端正,浪費了美好大學時光。
(二)過于依賴老師,自學能力差
隨著大學的擴招步伐的邁進,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化教育階段邁向了大眾化教育的階段,大學生不再是鳳毛麟角,也不再只局限于最拔尖的人才 [1]。例如在高中時期英語、數學課偏科的學生,不懂得通過自學來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在大學學習英語、數學課的時候就會覺得備受煎熬。又如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時候,由于自學能力弱,習慣了高中時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只等著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課堂知識,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這些專業知識。
(三)學習態度不端正,學業要求低
高校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大大提升,但是部分學生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俗話說,沒有學不會的,只有不肯學的。進入大學后,自學時間增多,外界的諸多誘惑令部分學生無法擺脫,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專業學習反而變成了副業。曠課現象時有發生,即使是坐在教室里的學生,有些也是迫于來自任課老師和學習委員的考勤壓力,完全是一副例行公事的模樣。一旦老師或者學習委員點完名,這部分學生就悄悄地從后門溜出了教室。由于沒有意識到知識的系統學習對自己的將來能起到什么作用,“六十分萬歲”的思想依然存在。如果大學三年在學校里只是采取“混”的姿態,那么大學畢業后走上的就是“待業”的路;相反,如果學生能普遍形成良好的學風,刻苦學習專業知識,憑借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后自然會成為“香饃饃”。
二、創業教育在高校中如火如荼地開展
(一)創業教育的涵義
“創業”一詞源于英文entrepreneur,是“企業家”、“創業者”的意思,是指承擔風險的創業者,通過尋找和把握商業機會,投入已有的技能知識,配置相關資源,創建新企業,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為個人和社會創造價值和財富的過程[2]。從狹義上來說,“創業”指自己開辦公司。但是“創業”一詞還指開拓、開創業績和成就,換言之,廣義的“創業”就是創立自己的事業。
“創業教育”這一概念早在1989年就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面向21世紀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研討會”上就被首次提出。創業教育是對人進行創業意識、素質、技能,以及事業心與開拓意識進行培養的主體性教育活動,是基于挖掘人的主觀能動性與潛能基礎上的教育變革,換言之,創業教育是為了培養具有開拓性的個人。
(二)創業教育的發展歷程
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興起較晚。自1999年,首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成功舉行后,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活動蓬勃開展,在高校中掀起了創業的熱潮,各種創業組織涌現,全社會都表現出對創業教育的熱情和重視。教育部在1999年至2008年間多次下發文件提倡在高校開設創業教育課程,2012年8月,教育部發布《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要求本科院校必須開設“創業基礎”必修課;但在高職院校,創業類課程仍由各院校自行決定是否開設。
三、創業教育推進學風建設思路
(一)設置從入學到畢業的創業教育課程
據了解,許多高職院校將學生的創業教育安排在畢業年級學生中。雖然創業教育的落腳點是促進大學生就業,但其手段和方法是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既包括了專業技能的培養、也包括就業觀念的轉變、還包括創業心智的培育等等。這部分的內容應該是一個養成過程,不是短時間內速成的[3]。
入學教育是大學教育開始的第一個環節。大學新生是個特殊的群體,在思想特點、心理個性、行為趨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獨特性。大一新生正處于人生定位與理想選擇的特殊時期,有接受教育的渴望,在行為表現上易受到引導與暗示,具有極強的可塑性[4]。因此在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可以考慮將創業教育從新生入學教育時就開始進行。從入學伊始開始引導新生考慮自己經過大學的學習后要如何開創自己的事業,及早訂立自己的奮斗目標,有明確的目標,就能有行動的巨大推動力,為將來走上社會做好鋪墊。
(二)建設完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創業教育除了學習相關理論外,更注重的是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它對教師的素質與能力要求較高。由于教育部對高職院校是否開設創業類課程沒有硬性規定,因此高職院校多將創業課程并入就業指導課中。高職院校大多與周邊的企業保持著較好的校企合作關系,合作單位的企業家們和職業經理往往也是熱心教育事業的。如果由他們來擔任校外指導教師,采用入校授課和校外帶徒結合的方式開展指導,能促使大學生發現自己的知識體系中不足的部分,知道自己在大學期間還可以為將來的創業做些什么樣的準備。最適合開展教學的是有過創業經歷哪怕是失敗經歷的部分專職教師,因為他們不僅掌握著相關的學科專業知識,而且還能夠通過自身的經歷給予學生更直觀、深入的指導。
(三)搭建創業教育實踐平臺
現代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人。大學教育的目標應該是為學生的多元化發展服務,并非僅僅是獲得一份工作的“就業式教育”[5]。創業教育是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需要模擬和實踐。因此,只有在大量創業實踐的支撐下,創業教育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筆者所在的學校于2013年5月建立了校內創業實踐基地--創業園,為在校學生和畢業后一年內的學生提供創業實踐平臺。申請者設計項目創業計劃書后經答辯進行選拔,入園創業團隊可免費使用創業園場地兩年,只需要按實際發生額支付少量的水費、電費。目前,入選的創業項目已經全面啟動。
參考文獻:
[1]顧艷霞,蔣麗芬,王林.當前形勢下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的難點及對策[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3).
[2]張秀娥.創業管理[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
[3]陳盛.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學生能力培養研究[J].考試周刊,2009(49).
[4]周葵葵.以新生教育促高校學風建設[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12).
[5]馮光偉.論高等師范院校創業教育目標及實現路徑[J].當代教育論壇,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