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山
【摘 要】 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有著各自獨特的內涵,今天是高職院校的學生。明天將成為企業的職工。文章從文化闡釋入手,以近年來學院和順豐公司合作組建順豐班為例,探索實現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對接融合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 企業文化; 校園文化; 對接融合; 教學改革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9-0127-01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一種“教育氣場”,它不僅能規范師生的行為,陶冶師生的情操,而且能夠激發全校師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歸屬感,形成強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體意識,同時,還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園文化對校園中每一個人的影響和制約正好與管理的導向、凝聚、激勵、約束等功能相吻合,通過各種各樣的文藝、體育、軍訓、理論探討、學科競賽、興趣協會、學術報告等,形成一種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企業文化則注重的是團隊協作、 創新精神和責任意識, 其內涵包括企業價值觀、 企業精神、 企業行為、企業制度、企業管理模式等,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順豐物流作為中國民營快遞企業的佼佼者,離不開其物流文化建設。在合作前期,學院和企業雙方組建了“順豐班”進行人才訂單培養。“順豐班”是順豐速運集團和學院為培養和儲備人才而采取的一種校企合作的選才、育才模式。在“順豐班”人才訂單培養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后,校企雙方進行了更深入的合作,投資共建了“順豐營業部”。 該營業部由物流管理專業負責人擔任部長(即基地負責人),由順豐速運集團提供人員培訓、設備、物料和通達世界的營銷系統,學校在集團制度和生產標準框架下,承擔順豐速運集團從洪山區迪雅花園至武漢工程大學區域的業務,實施部長負責制下的學生自我管理、合法有序經營。該營業部運營三年來無差錯、無投訴,共有150名學生參加了營業部的生產經營。
校企文化的對接融合主要是指圍繞辦學主體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以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為載體,用優秀的企業精神、 企業理念豐富高職院校的精神文化內涵建設,通過校企合作辦學等途徑實現全方位的對接融合。
一、企業和學院、學生的相互了解
武漢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定期到我院了解在校生的學習生活狀況,了解教師授課內容,同時學院不定期分批組織各教研組到企業調研,以參觀座談的方式與企業管理人員相互溝通交流,切實通過人才需求分析,崗位能力分析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企業幫助修改或撰寫學生評價體系和教學改革方案,創建“四融合、學做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經常邀請優秀員工、相關負責人或就職于企業的優秀畢業生到校講課、舉辦座談會或交流會。讓學生有更多的途徑了解該企業的歷史和發展進程,以及該企業最新的發展現狀,逐步完成從熟悉企業到熱愛企業的轉變。
二、教師和學生的企業文化培訓
我院一方面輪流安排專業教師每年利用假期到武漢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去調研、學習、實踐、掛職鍛煉1-3個月,實習后必須上交心得體會,其中特別強調在今后的教學任務中如何將工作的實踐經驗有效地融入到教學當中,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實踐工作經驗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從武漢順豐速運有限公司聘請工作5年以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職稱為工程師或相當于工程師以上的物流經理、業務主管、生產一線的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實現該專業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企業兼職教師承擔的目標。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所在。“順豐班”學生大多都來自湖北農村,高考成績一般是高職高專一批錄取,在高中打下的基礎和學習習慣并不是很突出,普遍對涉及數學類知識不感興趣,而且由于畢業后面臨的是就業,而不是升學,所以學習相對來說比較懈怠,再加上教學任務中會涉及較多與專業相關的技術知識或技能,比較枯燥和晦澀,因此學習興趣不濃。如何讓他們的學習生活從普通升學模式轉為就業模式,不僅需要各學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滲透職業的概念和理念,以及企業文化的內涵等,讓學生在心理上慢慢地過渡和轉變。專業課老師應針對企業業標準的評價體系來規范學生,在日常授課中就應讓學生養成職業習慣,例如,倉儲專業課老師在上實操課時,就應按照企業的標準執行習慣,產品的擺放習慣解釋,并示范給學生們觀看和學習,讓學生深入了解本專業的職業習慣和職業道德要求,使之演化成為學生自己的行為標準,并在生活中和學習中加以應用,漸漸內化成自身的習慣。在從職業學生向企業員工的過渡期間,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特別是在畢業實訓期間,突出強調工作環境的適應和職業習慣的運用。
三、積極建立校企合一的教學安排
每年企業派專人到學院組織筆試、面試等多道程序,在二年級學生中選拔出一定數量的學生組成“順豐班”,然后結合實際情況安排授課和頂崗實習項目。學院則對所有“順豐班”學生實行全程跟蹤調查并聽取企業的反饋,及時調整和修改教學方法,優化原有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企業和學院共建實訓基地,組織學生定期到企業參觀學習或組織學生到基地上訓練,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保持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一致、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一致、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一致,建立起學習與工作的直接聯系;把實際工作項目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在實習期間,學生參與工作實踐,有利于培養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對崗位、職業的感情,較早地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同時把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融為一體,使學校的教學質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應變能力等這些職業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和鍛煉,這是崗位實踐活動以外的任何形式都無法完成的。
四、積極建立校企合一的評價體系
學院的宗旨是為企業輸送合格、優秀的人才,避免培養的盲目性,更快地完成人才培養任務,縮短人才培養周期。而企業對招用技術工人的要求是好用、管用。企業崗位要求員工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一定的技能操作水平和較高的綜合素質。這是對人才的要求,更是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如果企業不滿意,學生則面臨著失業。因此學院結合企業標準,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生評價體系,在校老師也以企業的標準教育和指導學生,為企業輸送人才做好準備,讓學生熟悉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實現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對接融合,對高職學生的成人與成才、就業與創業具有積極的價值。通過校企深度融合,對企業來說,可從學院畢業生中選擇優秀畢業生,在企業急速擴張期建設預備隊,充實員工隊伍,學院成為企業人才的儲備庫;對學院來說,可以通過企業真實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要狀況,從而準確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與崗位需求“零距離”對接,學院人才培養與社會市場需求全面對接,最終真正實現校企雙贏。
參考文獻:
[1]王振豐 高職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學術論壇 2012(6)
[2] 張敏 基于校企文化結合的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探析
百科論壇,2011(7)
[3]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