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運波 王鷹
【摘 要】隨著服裝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化,服裝人才的社會需求量持續增長,高職高專服裝人才培養面臨著新的要求與挑戰。當前,高職高專院校在服裝專業人才培養中,還存在著人才培養數量不足,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問題,使服裝產業的發展陷入了人才困境。因此,系統分析當前高職高專院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對服裝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市場需求;結構性缺失
一、高職高專院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解析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1.社會需求量大,服裝人才培養數量不足
隨著我國服裝行業向“自主品牌”的轉變,行業競爭加劇,市場對服裝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了不斷上升的趨勢。據中國服裝人才網的數據分析顯示,目前我國的服裝企業的數量超過5萬多家,2009年,招聘服裝人才的用人單位總共有6185家,提供的崗位數量總多達56455個,服裝企業的人才需求十分強勁,急需注入大量的“新鮮血液”以及優秀的服裝專業人才。然而就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而言,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的數量還無法滿足社會對服裝專業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對服裝設計與工藝技術一體化的人才培養的數量嚴重不足,使服裝專業人才需求的缺口增大。據服裝行業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服裝產業急需懂得經營設計的復合型服裝設計師,此類人才缺口高達15萬。(數據來源:www.cfw.cn)。這一人才培養現狀使服裝行業的發展陷入了人才困境。
2.課程設置落后,人才培養的目的性模糊
隨著服裝行業人才需求的不斷攀升,服裝行業的“結構性崗缺”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據中國服裝網數據分析顯示,2011年5月,有數百家用人單位總共發布了7614個職位,而較為活躍的求職人數就高達6萬左右(數據來源:www.cfw.cn),單就數字上來看,這一人才供應量足以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但問題在于用人單位提供的熱門職位,人才的求職意向偏低,服裝企業用人需求不大的職位,人才簡投反而比較集中,導致服裝企業用人的“結構性崗缺”問題突出。究其原因,高職院校在服裝人才培養中,缺乏明確的目的性,人才培養通常落后于市場需求的變化。高職院校服裝人才培養的模式呆板,沒有實現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雖然培養出了大批“優秀人才”,但并非為服裝企業所需的“合適人才”。加之,高職院校服裝專業的課程設置也相對較為落后,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錯位,而且教學實踐環節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較差,導致所培養出的人才與招聘需求不對接,適崗人才嚴重缺乏。
(二)學生興趣較低,教學與社會實踐脫節
據調查顯示,當前,多數服裝專業畢業生由于工作不對口、待遇差、升遷機會少等各種因素,導致服裝專業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相對偏低。多數畢業生反應,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中,崗位適應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稍顯欠缺。這一問題同時也反應出了高職院校在服裝教學與市場需求、社會實踐的結合力度還不夠,教學中過分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對服裝專業學習感到枯燥,學習的興趣不高,學生在工作崗位中的綜合能力偏低,無法滿足社會對服裝人才的實際需求。
二、高職院校服裝人才培養的優化對策思考
(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創新課程設置
1.以社需求為指導,合理進行人才定位
面對著持續增長的服裝專業的人才需求,高職院校首先要進行合理的人才培養定位,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既滿足服裝行業對服裝人才的需求量,也要滿足服裝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使培養的人才不僅具有管理、制作、制版以及服裝設計等專業知識技能,同時還具有創造性學習能力、良好的信息提取與加工能力以及溝通表達能力,著重培養創新型、學習型、復合型、發展型的服裝人才。基于此,高職院校服裝教育人才培養定位要職業需求的為基礎,并以服裝專業人才素質養成的目標,在發展學生職業知識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培養學生學習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以滿足服裝企業職業發展變化的需求。同時,高職院校服裝教育專業技能主要包括服裝生產管理、工藝制作、設計以及制版技能等,若在三年的時間內,要求學生全面使各方面技能都要掌握,只會使學生學無所精,造成與市場的服裝人才需求不符的問題產生。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一定要突出自己的辦學特色,合理定位,結合自身的辦學經驗與資源,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突出高職院校服裝專業教育“職”的特征,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
2.創新課程體系建設,培養適崗型人才
高職院校服裝專業的人才培養,要圍繞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素質建設”這一中心,創新課程設置,在深入的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對服裝市場所需人才的職業技能要求進行全面地了解,并根據服裝市場發展走勢,對未來服裝職業需求的進行科學預測,強化對服裝專業職業能力分析,從而設置利于學生職業知識技能與素質培養的課程體系,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適崗型人才。當前,我國高職院校課程設置中,為全面培養學生服裝設計與服裝款式開發能力,教學設計往往都采用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先進行基礎課程《色彩構成》、《設計素描》等的教學,之后再進行《服裝設計》等專業課程的教學,這一組織體系非常容易與實際的工作脫節,不利于教學的有效性提高。鑒于此,高職院校要積極調整課程體系設置,加強對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分析。據調查,服裝板型、款式以及工藝設計在服裝行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中具有一體性與連貫性特征。高職院校要充分重視這一特點,在做好基礎課程教學的同時,將這三大服裝專業職業技能設計為一個連貫的工作流程,并將其貫穿至服裝教學的全過程教學與學習情境之中,使學生以設計的服裝工作流程為學習內容,將服裝的“工藝、款式以及結構”等職業知識技能滲透在學生的階段性學習中。此外,課程教學內容要在充分了解崗位職業能力需要的基礎上,科學設計教學項目,同時在“項目教學”設計中,充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人才對崗位的適應性。
(二)有機結合市場動向,開展實戰式教學
針對高職院校服裝教育與市場需求脫軌的現狀,在服裝教學中,要將市場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例如,在高職服裝專業教學中,可從服裝零售著手,使學生對服裝產業有一個綜合認識,同時在設計教學項目時,將市場需求及其動向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加強學生對商業價值判斷能力的培養,從而培養真正的懂經營設計的復合型人才。此外,高職院校還要積極加強校企合作,積極研究實訓項目,營造真實的職業環境,開展“模擬性”教學。例如,高職院校可將實訓室打造成一個小型服裝加工場,并結合服裝生產工作流程,設計制衣車間、設計室、展示室以及剪裁區等,將學生置身于較為真實的職業環境之中,進行模擬仿真教學,強化學生職業道德意識、職業實踐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全面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服裝產業的快速發展,市場的人才需求旺盛,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嚴重緊缺。面對這一現狀,高職院校在服裝專業人才的培養中,要充分認識到自身人才培養中的不足,加強服裝行業職業能力要求分析以及崗位需求分析,合理進行人才定位,創新課程體系建設,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提高學生崗位適應能力,最終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的有效對接,促進我國服裝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韓英波,鄧鵬舉,祖秀霞等.“三堂統合”服裝專業課程實訓改革的探索[J].家教世界,2012,(7):48.
[2] 于鴻.對高職院校服裝專業建設的構想[J].青春歲月,2010,(16):54-55.
[3] 郎華梅.服裝設計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中國科技財富,2012,(5):294.
[4] 李琳琳.淺析高職服裝專業教育如何校企結合[J].科教導刊,2009,(3):38.
[5] 周姝敏,王鷹.基于高職院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幾點思考[J].劍南文學 ,2013,(10):386-388.
[6] 孫沛.社會對高職院校服裝類畢業生需求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35):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