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學校為響應上級號召,組織教師申報科研課題。同時規定,每個教研組都必須承擔一個課題,否則就不能夠參加優秀教研組的評比;教師個人沒有參與課題研究,就不能參與“評優”“評先”。對于此類規定,筆者不敢茍同。
課改如何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如何真正得以落實,直接系于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教育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具備,離不開研究,但卻不是非得在規范化課題研究上來個“全民皆兵”。
可以說,課題研究是為解決本校發展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為本校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發展后勁,促進學校及師生和諧長效發展。“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學校管理者首先應廣泛調查、研究,廣泛征求中層領導及全體教師的意見和建議,緊密結合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實際,以解決學校及師生在發展中的熱點、難點、焦點、盲點問題為立足點和出發點,確定出適合本校的課題,再向上級科研部門申報予以研究。其次,為了達到科研強校的目的,學校領導可根據本校現有師資、經費、設備設施等情況,向上級教科研部門申報一至二個“規范化課題”,并將其分成若干個子課題來進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力爭取得有推廣價值的成果。
人都各有所長,教師也不例外。開展規范化的課題研究,對研究者的理論素養、業務能力、研究水平、知識儲備、興趣特長、時間精力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研究者對選取的課題應具有一定的理論準備、實踐經驗,并有充足的研究時間和精力,而且需要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反思)、邊改進、邊提高。然而,在一所學校里,卻不是所有人都具備這樣一些能力,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參與研究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對于規范化的課題研究,學校不能一哄而上。否則,不但出不了研究成果,更多的還會費時費力費財,也可能會嚴重影響學校及師生的正常發展。
有所學校,一下子申報了六個區級課題,一個年級一個。六個課題轟轟烈烈地開題,一時間,當地的新聞予以了大力報道,那真可謂狠狠地露了一次臉。但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因學校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相關的資料自然也無法到位,加上實施中的科研培訓沒到位,而且教師本身的研究水平也沒有跟上來,研究實施的那幾年,主研人員除了去網上下載一些材料交給課題組外,幾乎沒有按研究方案進行實質性的研究。三年后的結題,表面上看,資料幾大堆,研究報告也寫得相當出彩,但來參加結題的專家不知道,這一切都是虛的,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些課題根本沒有解決實際問題,教師也沒能從中得到實質性的收獲,沒有因研究而得到成長。做這樣的課題研究還不如實實在在地去發現自己教育或教學中的小問題,或進行教育敘事研究。
教師需不需要搞研究?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常說: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可以說天天都在進行課題研究,因為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各種各樣的問題隨時會出現,而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即是開展研究的過程。這些課題,源于實際,且“小”易操作,容易見效,有利于師生的成長。比如,我們六年級語文組全體老師在布置學生作業時發現,長期統一的作業束縛了學生的發展,于是,我們嘗試讓學生自主設計課外作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實施中,有的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由于惰性使然,經常給自己布置一些簡單的、機械性的作業。于是,我們組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立了一個小課題研究:如何讓自主作業不自流。因為每個教師都只面對自己班上的學生,便于操作,也不斷地跟蹤和引導,所以,兩個月的研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不少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個性及學習的實際,設計出富于創新和實踐性的作業,從而提高了語文素養。而我們也在此過程中提高了研究能力,并將此成果向全校推廣。我們這課題,雖然沒有開題、結題這樣的形式,但卻實實在在地在做,而且卓有成效。
學校的課題研究,主要以應用性、實用性研究為主,提倡從“小”入手,所以,莫讓規范化的課題研究束縛了教育,束縛了學校及師生的發展。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百安移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