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許多學校走科研興教、科研興校之路,鼓勵每一位教師都參與教育科研,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需要。有效的課題研究活動,能明確指導一所學校的教學研討目標,有效幫助教師處理好“教與學”的密切關系,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教科研素質。一所學校按學科特點,組織不同的學科教研組,人文與實效相結合,分別開展不同的課題研究,“人人參與課題”能有效提高各學科的教學質量,能真正實現科研興教、科研興校。下面就針對本校實際,談談學校課題研討的有效措施與方法。
一、課題申報要結合學校實際,符合時代要求
課題的選擇與申報要結合學校實際,多方考慮研究所需的設施設備、教師研究能力、學生已有知識水平。有些教師的課題太大,根本無能力研究,這樣的課題將變為空洞的課題,提供的課題材料將會出現文不對題、答非所問的狀況;有些教師只選容易做的,不考慮針對性和實效性,把課題研究只當成一部分人的需要,當成一種年度考核得分的方式,這樣,評價與反思就無法達到預期,更談不上經驗總結。
本人在2010年5月申報福建省電教館的專項課題《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有效整合的研究》時,與校領導共同探討了現代教育設備在農村學校有效應用的問題,認為信息技術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好助手,更是農村學校教育教學的老師,不僅可以讓語數常規課堂的許多事物變得生動形象,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明白道理,還可以在美術、音樂、科學等教師緊缺學科請網絡教師幫忙上課,構建一種網絡時代的教學課堂。而且,學校硬件設施都達到了開展實驗的要求,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勢在必行。于是,申報了省電教館的相關課題,很快就得到了批復立項。開展的課題研究活動還得到永安市教育局的高度贊賞,組織全市中小學校長、教務主任參加課題研討活動,把這一現代教學模式推向全市,對地方教育起到了引領作用。
二、課題活動開展要與教研活動相結合
課題活動開展不能孤立進行,要與學校教研活動有機結合。當然,各教研組成員并非都是課題組成員,但課題組成員在教研活動過程中要主動接受研究任務,展示課題研討課,精心設計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全過程,讓教研組成員聽有所感、看有所得、說有所思,特別在教后反思研討過程中,組織各成員暢所欲言。
例如,在我校的《以生為本,讀寫結合》課題研究過程中,以全校公開課的形式,精心準備了一節《學生博文賞讀課》。教師先把學生在課文學習過程中寫的隨筆上傳到班級博客,再用賞析的眼光評講每一篇博文。
一堂精彩的課,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教師起到了有效的引導,更可貴的是,給教研組成員展示了一個全新的教學理念。有些教師雖然不是課題組成員,也同樣積極地參與到課題研討中,所思所得還將引導他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嘗試、探索,同時也讓教師們明白:教學研究要用心鉆研才會有所得。
三、課題活動的引領者要群體智慧的協助
課題組成員要善于查找相關文獻資料,從文獻資料中總結別人的經驗為我所用;課題組成員要善于進行個案研究,包括軟件設施、硬件設施、學生個體、家庭社會的調查研究;課題組成員要觀看網上課例、名師案例、網絡課堂,將最新理念引入自己課堂。而教師群體中,有上進型的,有職業倦怠型的;年輕教師缺乏教學經驗積累,年長教師信息技術使用不熟練等,就要求課題成員選擇時要多多考慮。大家在一個教研組里,做到知識共享、資源共享、集體備課。“人人參與課題研究”比“人人有課題”會更理想,讓集體的智慧在共同研討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四、課題活動的開展要及時地評價與反思
課題活動開展過程中的評價與反思,是課題研討活動能否深入開展的決定因素。表面現象的評價無足輕重,不能有效地改進教學、深入研究,只有經驗豐富的反思、構想,才能讓課題研討更加的深入。因此,課題研討需要評價,更注重教后反思。
例如,在《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有效整合的研究》中,上完一節課就要反思:信息技術怎樣與學科教學有效結合,信息技術是否有效地為這一知識點服務;在《以生為本,讀寫結合》的研究中,上完一節課就要及時反思:讀與寫關系的落實,學生會遇到的困難,應該加強怎樣的輔導,注重哪些環節的描寫等等。
五、課題研究經驗要及時總結交流
課題研究不僅需要開展活動的過程,及時的經驗總結對于研究者來說也非常重要,因為經驗總結可以讓課題研究成果得到更有效的推廣,指導更多教師共享課題研究成果。
但是,經驗總結不是每位教師都善于做的。有些教師想做但無從下手,到學年末只能東拼西湊,交一篇所謂的論文給學校;有些教師有能力卻無心思,始終不能把經驗變成文字表述。現在有許多課題都是網絡管理平臺及時提交過程材料,這要求課題組成員要有一定的文字處理基本功、課件處理基礎知識、圖片處理簡單常識等現代知識應用。
因此,課題研究要做到人文與實效相結合,承認學校全體教師的個性差別,把課題研究活動與學校教研活動相結合,積極做到“人人參與課題”,才能真正做到科研興校。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市東門小學 本專題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