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鐵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粗糙的石塊變成了美麗的鵝卵石。”泰戈爾說得好。德化縣尚思小學的陶藝教育,猶如水的載歌載舞, 輕柔、舒適、無痕,讓孩子從小接受潛移默化的熏陶。
一、以瓷塑德
近年來,許多家長在對孩子的培養上,往往只重視智力開發,忽視了品德教育。這導致了不少孩子愛國情感淡薄,道德意識滑坡,理想信念缺失,感恩觀念模糊,意志品質低下,勞動體驗膚淺……陶藝教育,無疑化解了這樣的危機。
走進陶吧,展示架上的學生作品琳瑯滿目,令人應接不暇。《媽媽,別忘了我叫釣魚島》——由一個孩子和一個坐在椅子上的媽媽構成的泥塑作品,表達了孩子的拳拳愛國之心;鳥爸爸、鳥媽媽和小鳥三只鳥兒偎依在一起的情景——《小鳥的家》,傳遞出和和睦睦、幸福快樂的家的溫暖;《雅安,加油》——兩雙手上下交叉、緊握成“井”,道出了孩子心相連、同呼吸、共命運的大愛之心;《20年后的我》《神舟二十號》等作品,傳達出孩子的美好心愿和遠大理想。
在這樣的實踐體驗中,學生不但學習了一些簡單的陶藝知識,掌握了基本的雕塑技能,還在創作中激活了思維,升華了情感,凈化了靈魂,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品格、潤澤了生命。
二、以瓷促智
陶藝教育作為一種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為輔的教育方式,在挖掘、開發和促進學生智力發展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學生在陶藝制作過程中, 手腦并用,時搓時團、時捏時壓,不斷調整比例,改變造型,手隨心變。這樣,不但充分發揮他們的觀察、思考、想象、分析、判斷等能力,而且協調智力和動作技能的關系,不斷調整智能結構,逐漸更新認識能力。
在玩手拉坯時,把泥團置于轉動的輪盤上,用手抱正扶順,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要觀察泥團的變化,及時調整雙臂力度;在泥團上部扣出一個窩來,并上提拔高、下壓拓寬,根據窩的變化情況做出正確判斷,準確無誤地完成旋轉動作;用兩手四指里外相對擠拉窩泥,使窩泥轉成適當厚度的坯體,讓坯體成為各種形狀。整個手拉坯過程,制作者心平氣和,全神貫注,眼準手穩,既鍛煉了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反應能力,又能促進多種智能綜合發展。
三、以瓷健體
“你看,這是我捏的豬八戒學外語!”“你瞧,我的手拉坯很有型,有點酷!”“你猜,我準備在坯體上畫什么?”……這是德化縣尚思小學陶吧課堂的一幕。同學們揉的揉,搓的搓,捏的捏,盤的盤,團的團,粘的粘,拉的拉,畫的畫,看上去似乎是很簡單的上肢運動,其實不然,它是全身的運動,是靠四肢的巧妙配合完成的。當雙手拿、握瓷泥做各種造型時,上肢的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下肢的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加之頸椎、腰椎都在同時不同程度地運動著。與此同時,帶動身體的前后、左右的移動、轉動,兩臂的舒張、收縮,腳步的呼應、跟隨。這些動作周而復始、循環往復,能提高四肢的協調能力、動作的靈敏度,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大腦的發育。
更重要的是,學校還結合實際,開展系列陶藝活動:2012年、2013年春季舉辦了兩屆校園陶藝節活動;自創了“快樂陶瓷”廣播體操,融體育、音樂、舞蹈于一體,學生每天在強身健體的同時,還潛移默化地感受采礦、煉泥、制模、注漿、雕塑、修坯、彩繪、營銷的動作要領……寒暑假的時候,家長們還帶著子女上瓷廠,進行陶瓷制作。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孩子們陶藝技能的提升,還讓他們體驗到工作的艱辛、生活的不易,從而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四、以瓷孕美
陶藝,是美的化身。它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件作品無不蘊含著美的元素,透露出美的情趣。學陶藝,在孩子心中播下美的種子,讓孩子在美的熏陶下快樂、健康地成長。
在2013年學校第二屆校園陶藝節的“十個百”千人陶藝活動中,百人手拉坯作品,展示出旋轉動作的“神奇美”;百人泥塑作品《展翅欲飛的小鳥》《笑容可掬的老伯》《形態笨拙的小熊》等,展示出千姿百態的“造型美”; 百人彩繪作品“華東第一瀑”《岱仙瀑布》、“閩中屋脊”《戴云山》、《瓷都雨景是幅水墨畫》等,展示出五顏六色的“色彩美”;百人心愿作品《未來的瓷都》《我的夢,瓷都夢》等,展示出憧憬未來的“想象美”;百人陶瓷操,展示的是運動美、節奏美、形體美……學生在一系列陶藝活動中,給自己提供了一塊釋懷自我的綠洲,給校園學習生活增添了一份愜意、一份愉悅、一份美感;在與陶藝的一次次對話中,體驗玩泥的樂趣,錘煉自己的身手,感受陶藝文化的心靈浸潤,傳承千年瓷都的陶瓷文明。
亞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數,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心靈喚醒另一個心靈。陶藝教育,就是要讓每一個生命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搖動、推動和喚醒,讓每一個孩子在快樂體驗中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德化縣尚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