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學校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改變僅依靠教科書展開教學的做法,充分開發與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包括校內資源、社區資源和學生家庭中的教育資源)落實課程計劃的要求……”那么,如何發掘地方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呢?
一、感受氛圍,尋求實踐活動依托
德化窯瓷器從遠古一路走來,漂洋過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角。它們的奪目光芒照亮了整個世界,并且這種光芒穿透各個時代,串起了德化陶瓷文化的精神脈絡,牽引著一輩輩人對其認同和推崇。
德化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并稱為中國三大瓷都。2011年8月13日,德化又榮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稱號。陶瓷是這座山城的靈魂。瓷城的大街小巷,處處散發著古韻“瓷香”。東邊有演繹著祭祀文化的祖龍宮、屈斗宮古窯址以及當代國際陶瓷藝術中心月記窯;西邊有號稱德化陶瓷產品“大觀園”的陶瓷街;南面有矗立著巨型瓷雕“渡海觀音”的瓷都廣場;北面有德化陶瓷博物館、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以及剛剛完工的全長4.7千米的陶瓷文化景觀長廊等。
千年不熄的窯火孕育著濃厚的文化因子。一所學校理應尋求一種地方文化淵源作為校本資源開發的依托。濃厚的陶瓷文化氛圍,無疑為德化縣尚思小學校本資源開發提供了一方沃土。
二、調查訪問,激發實踐活動興趣
德化的陶瓷文化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為此,學校經常帶領學生走進陶瓷博物館,分組進行調查、訪問,收集到許多有關德化瓷器的資料,并進行分析、整理,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交流,讓學生初步認識了德化陶瓷發展的歷史,從而激發學生對陶瓷藝術的興趣。同時,與泉州龍鵬集團有限公司、德化縣興業陶瓷有限公司、邱雙炯大師的鳳凰陶瓷雕塑研究所簽訂校外陶瓷實踐基地協議,經常帶領學生到這些基地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參觀、訪談,學生了解到陶瓷生產大致要經過取土、粉碎、淘洗、陳腐、練泥、制坯、施釉、燒成、選瓷、包裝等流程。走進瓷廠的裝飾車間,學生們了解到許多裝飾技法,主要有印花、彩繪、彩畫、刻花、劃花、透雕、雕刻、浮雕、堆貼、堆花、貼花、捏塑、電光彩、釉上五彩、釉上滿彩、模印、新彩、點釉、色釉等。有的學生還興致勃勃地現場嘗試一番,油然而生熱愛之情。
三、開辟課程,提供實踐活動保障
為了傳承陶藝文化,開發孩子的智力,挖掘孩子的潛能,學校開辟了陶藝課程,并確定為辦學特色項目。一是興建了800多平方米的陶吧。內設手拉坯、彩繪、泥塑、電窯燒成、作品展示等五個區域;設計德化名片、陶瓷歷史、名家名瓷、生產流程、陶藝技巧等五個陶瓷宣傳專欄。二是開發《陶藝》教材。出版涵蓋德化陶瓷歷史、陶瓷知識、陶瓷技法、名家名瓷等內容的《陶藝》校本教材,為開設《陶藝》校本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三是遵循正面激勵原則。定期舉行陶藝作品展示活動,一方面是讓優秀的陶藝作品在陶吧的展示區展示;另一方面是窯燒較有代表性的陶藝作品,在教學樓的顯眼位置展覽,展示活動一定會激勵更多的學生期待在展柜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四是把課程做成文化。普賢樓一至五樓的樓層文化用語以“尚思”為主線,圍繞禮儀教育、書香校園、感恩教育、立志教育、愛崗敬業主題,用陶瓷大師的代表作品為背景,把校園文化和陶瓷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出版《尚思》陶藝特色???,宣傳“陶藝”辦學特色,傳承瓷都“千年窯火”的陶瓷文化。2012年4月2日,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侯令先生蒞臨學校參觀指導,欣然題詞:“傳承陶瓷文化,涵養人文精神”。
四、整合學科,拓寬實踐活動渠道
首先是陶藝與美術學科的整合。在美術的欣賞課中滲透陶藝知識,如中國古代陶藝欣賞、外國古代陶藝欣賞、中外現代陶藝欣賞等;在美術的設計課中滲透陶藝造型設計;在美術課的色彩運用教學時滲透陶藝彩繪知識等。其次是陶藝與音樂學科的整合。在音樂課上唱瓷歌,如唱《中國白》《瓷國名珠》,“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優美的旋律、美妙的歌詞,表達出對德化瓷器精美的贊嘆以及熱愛家鄉、熱愛勞動人民之情。再次是陶藝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如《秦兵馬俑》這篇課文蘊含著秦代雕塑藝術的內容,不妨滲透陶馬形象的創作、大型陶兵馬俑的燒制等相關知識。作文課,不妨寫寫陶瓷素材的作文:我的陶瓷故事、我的陶瓷夢、我的泥塑創作等。再其次是陶藝與體育學科的整合。學校遵循寓教于樂的教學原則,融體育、音樂、舞蹈于一體,自編了一套“快樂陶瓷”廣播體操,共九節,涵蓋采礦、煉泥、雕塑、制模、注漿、修坯、彩繪、燒窯、營銷等生產流程中的主要動作,旨在增強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從中感受“德化瓷燒制技藝”。最后是陶藝與科學學科的整合。在科學課《陶瓷》一課中,讓學生探究陶瓷能否導電,能否燃燒,能否劃痕,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等問題,有機滲透陶瓷制造、燒成等相關知識。
(作者單位:德化縣尚思小學 本欄目責任編輯:黃常棋)